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1-14
王衛民 周 娜
近年來,毗鄰伍姓湖的永濟市開張鎮,立足土地鹽堿化實際,堅持“以種適地”和“以地適種”相結合,在7800公頃耕地上因地制宜發展“紅”棗、“金”麥、“白”梨、“綠”瓜、“青”蝦五彩產業,組建“開張好物”專業公司,打造出“五彩開張”新名片,蹚出鹽堿地綜合治理的“開張”路徑。目前,“五彩”產業年收益可達5.083億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集群化發展“紅色”冬棗產業
該鎮以打造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契機,深入實施農業特優戰略,集群化發展冬棗產業。目前種植面積已達4000公頃,年產值10億元,成為永濟市冬棗核心產區和“永濟冬棗”品牌的排頭兵。
優化基礎設施。累計投資4億余元,發展現代設施冬棗1333余公頃,先后完成了核心產區道路提升綠化亮化硬化工程、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格林鮮豐電商冬棗基地、高淮村農產品倉儲交易中心等一批基礎設施和商貿物流項目,農業設施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成為永濟市乃至周邊縣市區標桿產地。其中,占地2萬余平方米的高淮村農產品倉儲交易中心,為棗農和客商提供了功能全、服務優、質量好的交易平臺。
叫響產品品牌。圍繞打造“高端、質優、健康——永濟冬棗”目標,積極培育家庭有機農場,組建棗業協會,打造優質冬棗示范園和合作社,實行管理技術共享、品牌共享、銷售渠道共享“三共享”和統一土肥水管理、統一樹體管理、統一病蟲防治管理、統一花果管理的“四統一”,實現果品標準化生產。在此基礎上,申領并打造了“君棗”“棗晚遇見你”“納沃”等系列知名品牌,通過開展“永濟冬棗棗晚遇見你”系列宣傳活動,市場認知度不斷提高。
創新營銷推廣。依托格林莊園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搭建起開張冬棗從散戶零售邁上平臺銷售的“高速路”,散戶抱團觸“電”共闖市場。依托永濟市唯一的海關認證自營果品出口企業——山西晉福源果蔬有限公司,持續做大做強出口業務,將冬棗帶出國門,銷往越南、泰國等國家,每年出口量達150萬公斤,出口總額約3000萬元,小果子真正變成了農民增收的“金果子”。
鏈條化發展“金色”小麥產業
立足區位優勢,延伸做強“旱堿麥”全產業鏈條,助力小麥產業發展進入“黃”金時代。目前,“金色”小麥產業年產2750萬公斤,收益達6600余萬元。
高標準農田促增產。在常營、楊莊、黃營等土壤鹽堿化程度較輕的中部7村,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加強翻耕、增施有機肥等措施不斷培肥土壤,力促堿地變良田。三年來,開張鎮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1466公頃,實現節水50%以上,降本30%以上,機械化率達90%以上,小麥畝均產量提升100余公斤。
托管服務促共贏。針對農業技術參差不齊、農用機械供不應求的問題,以村集體名義成立農機合作社,為農戶提供“耕、種、防、收”全過程托管,保障糧食增產增收,減少群眾投資成本。楊莊村農機合作社成立僅半年就托管土地200余公頃,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余萬元,有176戶農戶享受補貼政策,實現了農戶、合作社、村集體“三方共贏”。
產業鏈賦能促增收。依托鎮內的省級重點龍頭企業鑫麥康面業股份有限公司,推進“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帶動周邊農戶種植高硒小麥。公司向合作社和農戶提供價格低、質量優的小麥種子,待小麥成熟,再以高于市場的價格統一收購,生產成為優質面粉銷往全國各地,使小麥生產從“田間地頭”直通“市場端頭”,年銷售量達3.2萬噸,農戶畝均可增收65.5元。
專業化發展“白色”梨果產業
積極引進新品種、應用新技術,不斷做強做優“梨經濟”,全力叫響開張酥梨品牌。目前,梨樹種植面積200余公頃,年產優質酥梨1050萬公斤,畝收入達8000元。
優化品種結構。秉持優中選優理念,不斷調優種植品類,先后引進種植玉露香、皇冠、丹霞紅、紅貴妃、紅香酥等早、中、晚多個優質品種,產品貫穿整個市場周期,受到市場青睞,成為永濟市梨樹產業的核心種植區域。
提升生產標準。充分發揮國家級合作社勝光酥梨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示范帶動作用,以點帶面逐步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優質化一系列優質服務,不斷提升果品質量。酥梨成熟期間,每天外銷8萬公斤,出口到越南、俄羅斯、泰國等十余個國家。
細化目標市場。經過市場調研,根據果品品質細化銷售對象,針對性提供高檔禮品裝、實惠家庭裝及貨運物流箱三類產品,滿足不同消費群體和市場需求。2024年中秋節期間,僅宋家卓村優質酥梨發售量就達到3萬公斤,收益達10萬元。鹽堿地里梨果飄香,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產業。
標準化發展“綠色”甜瓜產業
樹立“土地面積恒定的情況下,畝產效益就是關鍵”發展理念,將傳統的土地出租變為地坑暖棚出租,大力發展甜瓜產業,鹽堿地上種“綠”生金。目前,甜瓜年產25萬公斤,效益可達430余萬元。
做強農業標準地。深化農業標準地改革。在東開張村流轉閑置土地33余公頃,建立設施暖棚50座,配備自動控溫、恒溫探燈、水肥一體及滴灌噴霧等系統設施,打造了越冬種植果蔬方面的獨特優勢,為種植早熟甜瓜提供“拎包入住”式的“溫暖家園”。
招引產業帶頭人。憑借地坑暖棚的便利條件,成功招引山西格林莊園落戶開張,建立了格林鮮豐富硒果蔬基地,研發種植的“博洋9號”甜瓜口感好、果質脆、肉質細,享譽京津冀,畝產量達1000公斤,在春節前上市,一公斤可賣到60多元。
鼓起集體錢袋子。閑置土地變身暖棚以后,土地租金收益也由400元/畝增加到5000元/畝,每年可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120余萬元。同時可為周邊村民提供就業崗位150余個。設施農業打破季節束縛,可將甜瓜上市時間提前,搶占早春水果市場,獲得較高經濟收益,真正實現產業強、農民富,產業興、鄉村興。
規模化發展“青色”對蝦產業
探索以漁治堿新路子,發展特色水產養殖,成功讓南美白對蝦“定居”在黃河岸邊,將鹽堿地變成了“聚寶盆”。
轉變思路謀發展。牽手威海集團,在土壤鹽堿化嚴重的西開張等村,開啟“以漁治堿”發展道路,嘗試養殖南美白對蝦,讓荒灘地變成“金土地”。西開張村流轉土地48公頃建設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村集體以土地及資金入股獲得20個蝦棚經營權,每年可為集體經濟增加100余萬元收入,為周邊村民提供就業崗位120個。“南蝦北養”的異軍突起,助力永濟成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
做優服務提速度。開張鎮政府高度重視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建設,組建項目專班,幫助養殖企業在3個月內完成土地清表和各項手續,同時針對養殖技術問題,遠赴新疆進行調研學習,并成功邀請海南卓越技術團隊到現場把脈問診、對癥下藥,為企業解決關鍵養殖問題。農業農村局派遣養殖專家和技術員定期“送技上門”,主動為養殖戶答疑解惑,提供貼心服務。工科局幫助企業做好市場對接,幫助企業拓寬銷售渠道,擴大市場份額。
農旅融合增動能。以蝦為媒,以節會友,借蝦揚名、以蝦富民,做活農旅融合文章,推動全鎮對蝦產業高質量發展。發起并承辦了永濟市第一屆河鮮文化節,參與活動總人數約40萬人,吸引外地游客13萬人,活動現場消費額60萬元,日均20萬元,推動線上特色農產品銷售500萬元。作為晉陜豫地區首個河鮮節,該活動受到國家級、省級媒體高度關注和充分肯定。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