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1-04
記者 楊紅義 柴瑜竟
10月17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學文獻中心和山西省地質勘查局主辦的2024年地球科學與文化研討會在我市舉行。作為本次活動的支持單位之一,山西省地質勘查局二一四地質隊有限公司在打造運城特色地質文化品牌、推進新時代地質文化建設方面的做法經驗受到與會者好評。
“地質+地方”,融合發展大有可為。近年來,二一四地質隊堅持“發揮優勢、對接需求、支撐政府、服務社會”的工作思路,聚焦能源資源保障、生態修復治理和地質災害防治三大主業,創造性履行基礎性、戰略性、公益性工作職責,為運城高質量發展發揮“地勘力量”、作出“地勘擔當”。
立項引資,真金白銀
隨著供暖季的到來,由二一四地質隊承擔實施的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地熱回灌示范區建設項目開工建設進入倒計時。
“地熱能是一種清潔低碳、穩定可靠的可再生能源,但要做到可持續利用并非易事。難在哪里?就是地熱水回灌問題。”二一四地質隊地熱開發研究所所長柴建宙說,我市地熱資源豐富,但普遍礦化度高,同層回灌難度很大。長期以來,我市不少房地產開發商就地打井,利用地熱水后不經處理直接排放,導致水體污染及地下“漏斗”產生?!叭岵蝗∷保瑢崿F同層回灌,才是地熱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最佳方式。
早在2019年,二一四地質隊就圍繞市委、市政府關切,向省自然資源廳爭取項目資金,按照“取熱不取水”“采灌同步”的思路,先行在濱湖壹號小區進行地熱回灌實驗,并取得階段性成功。2022年,又向省自然資源廳申請了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回灌示范區建設項目,計劃建立回灌長期監測平臺,為整個運城盆地的地熱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提供科學依據。去年項目出庫,目前已初步構建起地熱資源循環利用技術平臺,確定選址后即可開工。
“先前試點的成功,為打造地熱資源采灌一體化示范區奠定了基礎,但也發現了不少問題。我市地熱資源主要存在于砂巖地層,其熱儲層孔隙度小、滲透率差,而且隨著水溫差異變化,地熱水礦化度、腐蝕性更高更強,回灌時地源熱泵管壁上會出現結晶。這到底是管材選用的物理問題,還是水離子遇到氧氣產生的化學問題?我們將聯合相關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協力攻關。”柴建宙說,“相信隨著這一項目的推進實施,地熱水供暖替代煤電將成為現實,從而推動全市能源結構調整優化,構建起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清潔能源體系?!?/p>
立項引資,真金白銀。二一四地質隊通過承擔實施用于地質災害治理的國債項目,用于礦產地質勘查、服務于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省級地質勘查基金項目,用于生態修復的地方政府支持項目,近年來為運城引進項目資金累計上億元。
2023年,成功申報包括永濟市蒲州鎮花園村、西廂村崩塌地質災害治理在內的4個縣的地質災害治理國債項目,引進資金3000萬元;2024年,合同額3000萬余元的河津市、稷山縣地面沉降監測網建設項目,作為2023年增發國債“重點自然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工程”以及山西省地面沉降監測網建設項目,預計年內完成;夏縣七峪、運城鹽湖、絳縣紫金山等省地勘局建設與發展專項基金共490萬元的科研項目,也在有序實施中。今年10月中旬,一舉中標8個山西省2025年地質勘查基金項目。其中,銅礦峪外圍深部找礦、多種金屬礦產勘查、地熱資源勘查、鹽湖沖湖積平原綜合地質調查等7個項目將在運城市實施,直接引進資金將達4500萬元。
災害“雙控”,護航安全
10月29日,上午10時。設置于二一四地質隊內、不間斷運行的運城市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中心,突然接收到黃色預警信息。地災防治研究所工程師李丹立刻全神貫注,在大屏幕上分析隱患點——絳縣衛莊鎮里冊村崩塌一號點的監測預警信息。
“這個隱患點坡高約30米,可能會危及坡體下方7戶29人的生命安全。我們沿坡安裝了10臺監測儀器,包括傾角加速度、聲光報警器、無線裂縫計和雨量計。每種監測儀器的功能各有側重,存在單一異常數據引起非必要預警的可能,這就需要對相關聯的實時監測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倍凰牡刭|隊地災防治研究所所長宋俊磊介紹說,“就拿這個監測點來說,我們會一個個排查監測儀器。從傳回來的監測信息上看,我們分析了該點視頻監控影像、地質條件及地質災害成因,目前只發現雨量計發出預警,且雨量值數據曲線突然陡升且平穩,這說明是降雨引起的預警。”
“隱患點+風險區”地質災害雙控,就是既要管控好在冊的地災隱患點,又要管控好潛在的地災風險區,進一步護航安全發展。我市現存地質災害隱患點897處,災害點大部分分布于南部的中條山區。自2021年以來,二一四地質隊聯合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開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平臺建設工作,截至2023年年底已對10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了監測,共布設聲光報警、位移監測、裂縫計、雨量計等各類監測儀器876臺。目前,正對全市的140處監測點安裝普適型監測儀器。
“我市地質災害類型有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滑坡、崩塌和地面沉降6種類型。根據地質災害類型,我們安裝的監測儀器也有所側重?!彼慰±谡f,“這些平臺能自動接收儀器實時監測的數據并進行處理和分析,通過不同的閾值設定,將地災預警分為紅、橙、黃、藍4個等級,并發送給市、縣、鄉、村相關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在接收到預警后,自然資源部門將聯合地質災害支撐單位赴現場調查處置。”
“人防+技防”,提高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精準度?;?,監測員和巡查員在春季融凍期和夏秋汛期嚴格執行24小時應急值守,常態化巡查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點。如果某處有突發地質災害問題,二一四地質隊會立即派出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實地調查并編制調查報告,為相關部門提供信息服務。今年以來,已完成調查報告40余份。
“今年4月17日,萬榮縣萬泉鄉林山村尉家嶺發出崩塌預警。我們在現場勘查后發現崩體的后緣出現裂縫,坡面也有掉土現象,坡腳有少量堆積物。監測平臺數據管理人員通過對變形數據的分析,看到在預警數據曲線出現了一個異常峰值,就立刻將監測周期從1小時/次變為10分鐘/次的加密監測?!彼慰±谡f,“根據數據變化觀測結果,預計坡體將會一直處于變形狀態,我們就立即聯系萬榮縣自然資源局。隨后,該局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調查且立刻組織坡下人員撤離,成功保護了坡下1戶居民4人的生命財產安全?!?/p>
生態文明,一馬當先
中條山前沿,鳳凰谷西口至西窯村段,曾經因私挖濫采而變得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山已然披綠,各類喬灌木似梯田層層疊疊美不勝收。駐足定睛,高72米、寬70米的巨幅“盬”字造型映入眼簾。
這是由二一四地質隊承建的中條山(鳳凰谷西口至西窯村)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投資2000萬余元,治理面積53899平方米,植被種類有白皮松、刺槐、山桃等喬木,有紫穗槐、連翹、紫丁香等灌木和苜蓿、黑麥草等為主的草本植物。項目于去年10月開工,目前已接近尾聲,預計11月中旬竣工。
“修復治理段高118米、寬300米,劃分了20級臺階。我們先將山體陡立的破損面處理成緩坡,打入錨桿和錨釘,并進行掛網固定;上面15級臺階的沙石剝離下來,反壓反填至下方五級,形成牢固的蓄坡體。之后,分別用8厘米基層土加肥料、2厘米面層土加草籽進行噴播,蓄坡部分覆土后栽植喬木和灌木,實現綠網全覆蓋?!倍凰牡刭|隊生態修復公司經理杜淼介紹說,“為了保證修復效果,避免水土流失,我們在治理范圍內修筑了截排水系統,讓坡體上的過量雨水順著截排水系統排出?!?/p>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除了中條山(鳳凰谷西口至西窯村)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二一四地質隊還廣泛深入地參與了黃河流域生態修復、汾渭平原露天廢棄礦山治理、山西采煤沉陷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作的諸多項目。
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特別是運城鹽湖的保護利用,作為“公益類科技型”機構的二一四地質隊當仁不讓、一馬當先。2021年以來,由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和二一四地質隊共同建設的主題展館“中條鹽池地質館”,因精致靈秀、專業突出,吸引了眾多游客到館參觀。
在市鹽湖生態保護與開發中心3樓展區,居于C位的中條鹽池地質館,被中條鹽池文史館、中條山抗戰資料館等“眾星捧月”。該展館占地100平方米,由河東地質史、區內礦產資源、區內基本巖石、國內基本鹽礦4部分組成。置身館內,仿若進入一個奇珍異寶的世界:中條山天然巖石材質的巨幅屏風鐫刻館名,底部連綿起伏的群峰凝練了八百里中條的風采神韻;三葉蟲化石、螺化石、各類礦石等琳瑯滿目的巖石及礦石標本,可謂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這里,還展示了野外地質工作“三件寶”——羅盤、地質錘、放大鏡……
“通過用‘石頭講故事’的方式,讓大家了解中條山和鹽湖的地質演化、自然資源概況以及歷史變遷,進而讓人們了解鹽湖、認識鹽湖、熱愛鹽湖、保護鹽湖。”二一四地質隊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愛武說。
地勘人,運城魂。扎根河東,深耕中條,國企擔當。下一步,二一四地質隊將更加踔厲奮發、創新作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運城實踐作出更大貢獻。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