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0-22
記者 董戰軒
金秋時節,河東大地,秫熟稻馨、果甜蔬鮮、魚躍蝦歡、蟹肥菊黃,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是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第四年。舉目條山嵋嶺,放眼黃汾涑水,置身田間地頭,駐足河畔塘邊,一個個特色產業蓄勢高質量發展,一項項改革舉措賦能全方位轉型,一處處和美鄉村宜居宜業日新月異,一批批駐村干部扎根基層挺膺擔當,運城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步履鏗鏘有力。
近年來,全市上下認真貫徹黨中央大政方針和省委決策部署,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統籌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點工作,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強健步伐。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廣大農民群眾和“三農”工作者,著眼新形勢、新挑戰,把握新任務、新要求,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緊緊扭住增加農民收入這個中心任務,守牢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著力提升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水平,全力抓好穩糧保供、特優轉型、產能提升、改革賦能等重點工作,有效保持了農業農村發展穩中向好、穩中提質的勢頭,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新成效,現代農業強市建設邁出新步伐。
抓緊抓好“穩產保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農穩社稷,糧安天下。我市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堅持大食物觀、大農業觀,全力推動“四大基地”建設,著重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為加快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聚焦優質糧食工程,持續建設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持續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強化農技服務指導,著力推動“噸半糧”示范基地、小麥單產提升整建制縣、有機旱作小麥生產示范基地等建設,今年夏糧面積、總產量、畝產量分別達420.3萬畝、13.82億公斤和328.8公斤,在全省占比均居首位;435.6畝秋糧收獲接近尾聲,豐產豐收已成定局。與此同時,秋播秋種壓茬推進,為來年糧食穩產增收打好基礎。
抓好“菜籃子”工程,打造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最大的葉菜生產基地。重點推進新絳縣、夏縣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積極打造省級蔬菜標準園、集約化育苗基地及菌棒生產基地,改擴建設施蔬菜基地,新發展特色露地蔬菜基地,引進推廣新技術、新裝備。
實施重大項目工程,打造華北地區最大的雞蛋生產供應基地。持續推進稷山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和山西晉龍臨猗年存欄600萬只蛋雞養殖場建設項目,國家級動物疫病凈化場、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等創建有序推進。
推進設施漁業工程,打造內陸地區重要的對蝦生產基地。重點推進鹽湖區工廠化對蝦養殖、絳縣特色水產品養殖、新絳縣漁菜綜合種養、永濟市南美白對蝦等漁業項目建設,推動國家級和省級水產健康養殖“五大行動”骨干基地建設,促進全市漁業向規?;?、集約化、智能化發展。
有效提升“鞏固銜接”,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為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我市制訂出臺《運城市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要點》《運城市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工作行動方案》等,明確責任分工,細化工作措施,確保防返貧監測、“三保障”和飲水安全鞏固提升等各項工作扎實推進。
強化監測幫扶。進一步完善市縣鄉村“四級包聯制”“四種排查制”“五步工作法”,持續強化防返貧監測幫扶機制,因人因戶制定幫扶措施,確保幫扶措施精準有效。
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著力提升就業增收政策落實率、搬遷群眾就業能力、外出務工組織化程度、就近就業質量,千方百計助力搬遷群眾增收,最大限度保障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
促進脫貧人口增收。狠抓省、市“三十條增收措施”落實,實施推進產業幫扶帶動工程和務工就業托舉工程,推動幫扶車間、庭院經濟、光伏電站等脫貧八大特色產業提質增效。
強化產業幫扶帶動。聚焦脫貧地區“一主兩輔”主導產業,培育帶動幫扶主體,提高脫貧人口經營性收入占比。
強化脫貧勞動力穩崗就業。堅持有組織勞務輸出和就地就近就業“兩手抓”,實施“春風行動”和防止返貧就業攻堅行動。
強化干部駐村幫扶。從駐村范圍、人選條件、駐村管理、考核評價等方面逐一評估,經縣級評估、市級審核,省級一對一指導,對全市駐村力量進行調整優化。
大力發展“四個農業”,錨定農業“特”“優”戰略行穩致遠
打好“特優牌”,做強“土特產”。我市堅定實施農業“特”“優”戰略,做足做活“土特產”文章,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大力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
以資源優勢為支撐,壯大特優農業。聚焦“穩糧、優果、強菜、保畜、興漁、促藥、富林”,積極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發展新模式、謀劃新項目,持續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峨嵋嶺綠色產業示范帶建設等項目,推動特優產業實現提質增效、高質高效。
以精深加工為突破,做強工業農業。實施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集群發展行動,創新“拳頭產品”,提升鏈條價值,全力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建設,深入實施預制菜產業培優整縣推進、國家產業強鎮、晉南蘋果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項目。
以市場開拓為牽動,打造品牌農業。堅持品牌強農,不斷加強農產品和農業生產兩個“三品一標”建設,持續打造品質過硬、特色鮮明、帶動力強、影響力大的農業“金字招牌”。
以技術創新為支撐,大力發展數字農業。實施夏縣、芮城智慧農業示范縣項目建設,推進新絳國家數字設施農業創新應用基地、臨猗數字畜牧等示范基地建設,推進“物聯網+農業”建設,用科技力量促進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持續堅持“夯基固本”,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補齊提升
堅持以種業振興、科技強農、機械強農、設施建設等重點工作為著力點,我市不斷夯實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實施耕地提升工程。圍繞提高建設標準和質量,持續強化投入保障機制,多部門協同配合,支持農民參與,探索高標準農田建管結合的長效機制,切實把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
實施種業振興工程。圍繞種業“一核心五基地”建設,大力實施種質資源保護、新品種研發、企業扶優扶強、種業提升項目建設等行動。
實施機械強農工程。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實施新型農機裝備引進試驗開發、農機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提質增效技術推廣項目。
實施科技賦能工程。整合全市農技人員和科技特派員組成專家團隊,建立市縣鄉三級聯動服務機制,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為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實施綠色低碳工程。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強化黃河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項目,建設高標準病蟲綠色防控暨農藥減量示范基地,深入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持續推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
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持續激發
在堅守底線的前提下,我市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從農村實際出發,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循序漸進,深化農業農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積極探索試點,在難點上作突破、重點上作成效、試點上作拓展,不斷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釋放新活力、注入新動能。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積極推廣應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和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監測平臺實現縣級全覆蓋。截至目前,全市在省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上,預披露數量為27個,正式掛牌交易5個,成交兩個,交易金額為18.498萬元;在縣級平臺交易成功112個,交易金額為8416.7萬元。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續深化。穩妥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為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保障能力、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
新型村級集體經濟態勢良好。深入構建村級集體經濟“1+4+N”工作體系,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截至6月底,全市2147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總收入37205萬元(不包括補助收入),村均收入17.3萬元。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有801個,占比37.31%。
農業社會化服務有序推進。加快發展以農業生產托管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實現小農戶“牽手”大農業,有力促進農業生產向規?;?、專業化、精細化發展。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質量提升。培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持續完善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壯大鄉村特色產業,讓以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龍頭企業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農業生產的中堅力量。
全力打造“和美鄉村”,擦亮宜居宜業向新向好“幸福底色”
農民富裕富足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農村宜居宜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我市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提出“一區牽引、五帶協同、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全面整治”工作思路、“清拆改種建”工作抓手、“規劃為先、生態為基、產業為本、治理為要、城鄉融合、典型引路”工作路徑和開展“農村垃圾、污水、廁所、廢舊宅基地(殘垣斷壁)、廣告牛皮癬”專項整治行動(即“5556”工作法),統籌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工作,廣大農村基本實現“干干凈凈、整整齊齊、漂漂亮亮、和和美美”。
與此同時,我市完善政策體系、強化資金保障、壓實市縣責任、加強培訓指導、開展環境集中整治,按照精品示范村、提檔升級村、環境整治村分層實施,扎實推動鄉村環境全面提升。
在此基礎上,我市印發《運城市學習踐行“千萬工程”經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細化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以“小財政”凝聚起城鄉融合、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磅礴力量。同時,用好“四個一”工作機制,每年選擇一個縣召開現場會,“誰干得好看誰”“誰成效突出獎補誰”。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文娛有場所,出門見游園……在“千萬工程”實踐中,我市堅持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公共資源向農村延伸,農村黨群服務中心實現“五務四場”全覆蓋,建成790個農村老年日間照料中心,2171個標準化村衛生室全部投入使用;“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實現村村全覆蓋;建設鄉鎮中心幼兒園156個,基本保證每個鄉鎮有1所公辦鄉鎮中心幼兒園;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制度,基本建成農村“3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和“30分鐘公共服務圈”。
站在新起點,邁步新征程,從“三農”出發,向“振興”而行,一幅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嶄新畫卷正在河東大地加速鋪陳。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