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10-09
本報記者 邢智軒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擘畫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
全力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首要的是準確把握黃河治理保護的重點任務。其中一條便是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切實改變節水意識不強、用水粗放和浪費的問題。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市政協把“加強黃河流域(運城段)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確定為2024年常委會協商議題,并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專家學者赴芮城、河津等地開展一線調研。7月下旬,市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赴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及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等沿黃河城市學習考察,為推動我市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工作建言獻策。

市政協調研組在內蒙古自治區調研。 (資料照片)
完善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市全境屬黃河流域,水資源總量13.34億立方米,人均282立方米,遠低于全國2100立方米和全省381立方米水平,是典型的水資源匱乏地區。
推動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對于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推動黃河流域(運城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經調研論證,市政協調研組認為,目前我市沒有水資源保護利用的總體規劃,水資源利用、水環境保護、水污染治理、濕地保護分屬多個部門管理,工作合力難以形成。用水管控體系不嚴,對無證取水、超許可取水、過量采水,缺乏有效制約辦法。
市政協調研組認為,我市應該高標準編制專項規劃,圍繞保護和發展這兩個重點,聚焦合理節水和高效用水兩個環節,系統謀劃水資源配置、水資源節約、水資源再生、水資源保護等各項重點工作,研究、制定《運城市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規劃》。同時,注重多規合一,將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規劃與國土空間、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等各項規劃有效銜接,確保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工作依規推進、科學高效。
市政協調研組建議,應將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作為剛性依據之一,合理謀劃城市發展規模和產業發展方向。強化對水資源減用量、提效益的綜合考評,將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細化到地表水、地下水和非常規水源。暫停超載區新增取水許可,實施深度節水控水綜合治理。
市政協調研組建議,應建立年度用水審計制度,依據審計結果確定用戶當年用水控制目標和用水計劃,嚴格落實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和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供水管網漏損率等剛性管控指標。建立節約用水社會征信體系,對鋼鐵、煤焦、化工等重點用水企業定期開展水平衡測試及水效對標,建立超標準、超系數用水失信懲戒機制。
謀劃更多打基礎利長遠的項目
水網是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加快推進水網貫通工程建設,刻不容緩。
“我市城區的再生水利用設施和管網系統沒有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目前有廠無網的現狀。”
“利用公共區域建設地下蓄水池,鼓勵農戶開展分散式雨水收集,有效緩解干旱災害影響。”
在市政協召開的協商議政會上,部分政協委員圍繞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進行了發言。
市政協調研組認為,立足我市現有水系,依據山西省大水網規劃,統籌謀劃縱向的黃河小北干流、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小浪底引黃工程和橫向的汾河(運城段)、涑水河、姚暹渠等互連互通,以項目建設硬支撐,構建全市“三縱四橫,三河連通”的現代水網總體布局。借力禹門口西范灌區東擴、小浪底引黃等工程,加快推進絳縣、聞喜縣、鹽湖區、萬榮縣等地的水網配套和尊村、夾馬口、大禹渡等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工程項目建設,有效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爭取省政府政策支持,定期動態調整我市水資源配置指標,滿足不同泵站、不同季節的取水用量,助力我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市政協調研組認為,調蓄庫(池)是應對黃河水量豐枯季節變化的重要載體,是提高黃河水利用率的趨勢所在。建議依托現有提黃灌區,在鹽湖區、臨猗縣、聞喜縣、夏縣等地規劃實施引黃農業灌溉調蓄庫(池)項目,配套田間末級渠系,不斷提升黃河水資源空間調度能力。發揮現有水利工程的調蓄能力,科學合理利用雨洪資源,真正“蓄住天上水”,有效增加水資源供給,實現“洪水攔得住,干旱澆的上”的高效綜合利用。同時,推動夾馬口灌區吳王水源和尊村引黃工程管網互通,合建共用水源,解決尊村引黃工程受黃河擺流造成的水源不穩定、供水保證率低的現實問題。
推動重點領域節水改造
我市是農業大市,也是以傳統產業為主的工業城市,經濟發展主要依靠資源驅動,萬元GDP用水量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在石嘴山市調研期間,該市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全社會、各領域用水方式向節約集約化轉變的舉措吸引了市政協調研組的注意。
市政協調研組認為,應借鑒石嘴山市經驗做法,開展農業用水確權交易改革,通過價格杠桿提升農田節水和水資源高效利用水平。引進推廣抗堵塞滴灌技術、輸配水自動化以及田間智能技術與裝備,推廣管灌、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措施。完善農業農村和水務部門協調聯動機制,推廣深耕深松、合理密植、增施有機肥等旱作新技術和耐旱新品種。推動智慧農業物聯網監測系統建設,加強農作物需水量、農田土壤墑情監測,分步實現測墑灌溉。
在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經濟開發區參觀學習時,化工企業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實現廢水“零排放”,引起了市政協調研組的關注。
市政協調研組建議,要加快推動節水型企業和節水型工業園區建設。推廣高效冷卻、循環用水、廢污水再生利用先進節水工藝,提高工業用水超定額水價,拉大高耗水行業與其他行業用水價差,倒逼高耗水行業節水增效。提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建議在有條件的工業園區建設工業廢水循環利用體系,實現串聯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級利用。對節水成效顯著的企業給予貼息貸款、技改資金支持等優惠政策。
推動城鎮節水降損也是市政協調研組的關注點。市政協調研組建議,爭取中央及省級資金支持,拓寬投融資渠道,推進老舊破損管網更新改造。支持城鎮污水處理廠、人工濕地再生水資源納入統一配置體系,在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建筑施工等領域優先使用再生水,提高污水資源化利用水平。普及公眾節水器具,探索新建樓房洗漱和馬桶沖洗專用水區分管制,鼓勵居民區、廣場、公園、道路新改擴建工程植入雨水滲滯、調蓄、利用設施。加強節水用水政策宣傳,在公共場所設置節水宣傳欄、醒目位置懸掛節水標語,酒店、醫院、學校、景區用水處設立鮮明節水標識,增強全社會親水、惜水、節水意識。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當前,我市節水工作還面臨諸多挑戰和難題。比如,激勵政策缺失、水價的杠桿作用發揮不夠、水利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不足等。如何借鑒先進經驗,以改革破解體制機制障礙,調動全社會節約用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需要引起社會的關注。
市政協調研組認為,應構建有利于高效節水的體制機制,定期召開市級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聯席會議,落實“管行業就要管節水”的原則,壓實部門主體責任。制定高效節水和再生水回用激勵獎補辦法,建立非常規水價格補貼制度,提升用水戶節水的內生動力和再生水的循環利用。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成效作為高質量發展的約束性指標納入縣(市、區)黨政班子和領導干部績效考核范圍。
“水權有價,使用付費”是水資源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市政協調研組建議,應深化水權有償使用改革,借鑒外地經驗,對已明確的用水權,先付費、后使用,統一征收水資源使用費,用以反哺農業節水技術推廣和企業節水設備更新,進一步激發用戶節水減排的積極性。建立水權政府收儲制度,整合閑置用水指標,由政府統一管理,實行有償交易,為經濟和社會發展騰出“水空間”。
市政協調研組建議,應通過引、供、泄、排、補水一體化信息綜合調度,加快全市節水用水信息化建設。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尊村灌區開展水沙分離研究,全力打造大禹渡灌區數字孿生示范基地。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每年解決1個至2個節水重點難點課題,持續推進我市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再上新臺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