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9-11
記者 蘇黎原 通訊員 王洲杰
他叫張英,曾是一名軍醫,后轉業到地方,今年已經90歲了仍在工作。退休30年來,他堅持在家鄉臨猗縣三管鎮新莊村當好一名村醫,先后為7萬余名鄉親診療,在四里八鄉威望很高。
一切始于危難之際。
1994年清明節前夕,張英偕老伴回村掃墓祭祖,聽村民反映,村里目前正面臨村醫斷代、缺醫少藥的困境。鄉親們太需要醫生了!他老伴是鎮衛生院退休醫生,倆人心有靈樨,一拍即合——“咱們回村當村醫吧!”
就這樣,他們立即著手籌辦衛生室——物色了兩名優秀的農村女青年,利用農閑時間進行培訓;騰房搬家,購買醫療用品,搬來自己的家具,又買書訂報。1996年,一個經過注冊、設備先進、人員精干的衛生室應運而生。
多年來的醫療實踐,使張英積累了豐富的內科疑難雜病臨床經驗,具備較高的醫療水平。作為一名黨員,張英擁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堅守救死扶傷的初心。20多年來,他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甚至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只要有病人,無論是白天還是深夜,他都熱情接診,或者及時出診,盡量滿足村民就醫需要。
一次,村里有位七旬老人患急性青光眼,頭痛嘔吐,視力模糊。這種病如果看晚了就會失明。經檢查確診后,張英夫婦倆對患者進行緊急處理,并用熱水浸泡她的雙腳。經醫治后,老人的癥狀有所減輕。夫婦倆又當即讓人送老人到縣人民醫院眼科。經過手術治療后,老人的病好了,再未復發。
另一次,村里有名婦女突發腦出血,情況十分危急。夫婦倆確診病情后,立即撥打120要求前來急救,并進行緊急止血、吸血處理……由于入院及時,該婦女雖一側肢體有后遺癥,但能扶杖緩行。
治病,不如治未病。還未退休時,張英就撰寫了300余篇醫學科普文章,先后在《山西科技報》《太原晚報》及省內外多種科普期刊上發表。退休后,他建立健康科普咨詢室,堅持無償為群眾提供健康咨詢,努力普及村民健康衛生保健知識。對每一個慕名前來咨詢的群眾,他都認真檢查,耐心講解。
馮坡窯村有一個村民,反映經常胸部疼痛,且一疼就出汗。張英仔細問診檢查后告訴患者,這是冠心病導致的急性心絞痛,要防止發生心肌梗死,必須立即到縣人民醫院住院診治。后來,該村民經住院治療痊愈出院。當時,如果搶救不及時,時間再拖延一些,該村民就會發生心肌梗死,有生命之虞。
為使群眾掌握醫療健康科普知識,張英自費出版《老年自我保健手冊》《看圖識病》《生命與疾病》三本書,除了贈送書屋外,還贈送給前來咨詢、就診的患者。這三本書是他在門診空閑時間和晚上休息時間完成的,從編寫到校對,皆由他一人完成,并由他的女兒辦完相關手續后交出版社出版印刷。
作為臨猗縣老年書畫協會、三管鎮詩聯書畫協會會員,張英還編撰了《健康之約》《碎嘴翁》等數十篇健康短文,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傳播健康知識。
老軍醫、老黨員,救死扶傷,當仁不讓。一位網友在網上發文,熱情贊揚張英的先進事跡:英年投筆欣從戎,部隊醫院立奇功;精心科研成果豐,勤勉敬業受表彰;光榮退役轉地方,銘記初心踐使命;一心濟世挽沉疴,滿腔醫術為民眾;德醫雙馨人敬仰,編撰醫著美名揚;壽逾九秩享遐齡,老驥伏櫪促振興。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