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8-13
記者 杜磊 見習記者 陳怡霏
電子游戲成癮是一種慢性精神行為障礙,核心的表現是無法控制游戲行為,會給患者心理造成不良影響,例如,在現實生活中迷失自我、自我約束力下降,誘發焦慮、抑郁、敵對等負性情緒。
暑假期間,有些孩子喜歡用手機玩玩網絡游戲,孩子接觸電子設備時間變長。家長應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與游戲成癮“說再見”呢?
如何判斷孩子游戲成癮
當出現以下情況時,提示孩子可能出現了游戲成癮,家長需要帶孩子進一步診治。
1.孩子對玩網絡游戲行為、頻率、時長、場合等失去控制。
2.孩子玩網絡游戲優先于其他生活興趣和日常活動。
3.盡管已經因玩網絡游戲產生了負面后果,但是孩子依然癡迷于玩網絡游戲,甚至增加了玩游戲的時長和頻率。
4.孩子玩網絡游戲的時間越來越長,花費的金錢越來越多。
5.如果停止玩網絡游戲,孩子可能出現發脾氣、煩躁等情緒。
怎樣讓孩子遠離游戲成癮
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都處于快速發育中,渴望別人認同,同時又面臨學業壓力加大等多重挑戰,玩網絡游戲可能就成為孩子的情緒出口。
父母身體力行,就是給孩子做了最好的榜樣。如果要求孩子控制用手機玩網絡游戲的時間,父母也要適時減少玩手機的時間。
避免在孩子玩網絡游戲的關鍵時刻進行制止。因為玩網絡游戲能滿足孩子的成就感,如果家長在關鍵時刻沒收手機或者關閉電腦,會引起孩子強烈的情緒反應,甚至可能引發肢體沖突;如果孩子說想再玩一會兒網絡游戲,家長此時可以適當延長孩子玩網絡游戲的時間。事后,家長應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討論未按照約定時間放下手機的補償措施,如縮短下次玩手機的時間或減少用手機玩網絡游戲的次數等。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應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給孩子更自由的空間,與孩子達成雙方都認可的游戲規則。家長在與孩子一起確定規則的過程中,也滿足了孩子的自主性心理需求,即“我的事情,我做主”。
與手機“和平相處”
1.定時定點。暑假期間,家長應給孩子安排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避免單調、刻板的課外生活。如果孩子在家,家長要陪孩子做好用手機玩網絡游戲的計劃,避免孩子長時間玩手機。例如,每玩手機30分鐘要休息5分鐘,每日打游戲的總時間應少于4小時。
2.避免在黑暗環境下用手機玩網絡游戲。如果在黑暗環境下用手機玩網絡游戲,手機屏幕與環境的光線反差大,容易引發睫狀體痙攣,使眼睛處于視疲勞狀態,導致眼睛酸脹、異物感及近視加深等。手機的短波藍光會抑制人體內褪黑素的生成,而褪黑素減少會影響睡眠質量。
3.睡前關機,并把手機妥善放置。睡前關機可以營造安靜的睡眠氛圍,避免夜間手機提示音的影響,避免隨時翻看手機。建議將關閉后的手機放置在公共區域或父母房間內。因為未成年人的大腦還處在發育階段,自我控制的能力相對弱,手機放置在公共區域或父母房間內,方便家長監督。
記者 杜磊 見習記者 陳怡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