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8-02
記者 楊紅義 楊 琳
格賓石籠“護衛”的河床里流水潺潺,漿砌石護堤護坡固若金湯,河道兩岸柳綠花紅、風光旖旎;依山傍水的民宿酒店別具一格,在百“蔬”爭艷的菜園子旁翹首迎客;郁郁蔥蔥的茶園里,數百套噴灌設備灑下甘霖,為茶苗盡情“補水”,陣陣茶香隨風襲來、沁人心脾……盛夏時節,夏縣泗交鎮的王家河流域,人水和諧的生態景觀美不勝收。
作為2024—2026年度全省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10個試點縣之一,夏縣率先以王家河流域綜合治理為切口,總投資1700萬元,高標準實施綜合治理、溝道整治、生態修復4857公頃,一手抓生態、一手富“口袋”,被譽為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王家河樣本”。
以“治”護河
作為泗交河的一級支流,王家河自西北向東南,穿王家河村流入泗交河。河道左岸,中式風格的廊道涼亭典雅古樸,精雕細琢的花崗石護欄煞是養眼,與錯落有致的立體綠化造型相映生輝。
“治理之前兩岸雜草叢生,2023年9月,我們投資修建了‘綠廊’,新增綠化面積1036平方米,在保持水土的同時也‘美’了鄉村。”夏縣水利局副局長楊朝輝說。
“嘩嘩嘩……”循著水聲,記者穿過“綠廊”來到溝道下游,只見汩汩清流躍過9座跌水,爭先恐后地通過網起來的石籠流向下游。
“在河道中,我們采用漿砌石及石材壓頂修建9座跌水,有效減少洪水對河床的沖蝕,提高河道景觀效果。河道下游這些把石頭網起來的叫格賓石籠,在增強防洪能力的同時,還能有效過濾徑流雨水中的泥沙,確保水質清澈、流速穩定。另外,石籠空隙還能為水生的動、植物提供棲息地,平衡生態系統。”楊朝輝說。
長期以來,王家河流域內的生產、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去年,為保護清潔小流域治理成果,泗交鎮政府主導鋪設2000米污水管道,將流域內的污水引入泗交污水管網,實現“河”“污”分流。同時,還在下游溝道清淤疏浚4500米,在河道兩岸構筑起漿砌石堤防。
河道上游右岸,一側山體前端,一道長60米、高3米的鋼筋混凝土擋墻阻擋了因雨水沖刷而產生的大量泥沙,防止其流入河道;上游前方,溝岸擴張嚴重、溝底下切劇烈的溝道內,新建的兩座谷坊,用于攔蓄洪水泥沙……全科修復、久久為功,“治”出流域內河水安瀾。
以“治”興旅
山川、溪流、菜地、籬笆、石徑……以自然元素串聯起農村生活的日常,使得位于王家河右岸的一座北歐風格建筑卓爾不群。在這里,“林間的每一次呼吸都是一場治愈”,游客可感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逸致。
這是與王家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同時開工,由恒澤集團投資建設的恒澤·棲堂山莊項目。
“這里之前是一片荒地,小流域治理工程的實施為我們提供了新選擇。項目占地總面積40.06畝,總投資4600萬元。在建筑結構上,整個景區全采用新型建筑及綠色環保材料,所產生的污水排入污水管道,避免污染河流。”項目負責人劉盡責說。
一河興,沿岸興,“美麗風景”催生“美麗經濟”。據了解,該項目依托王家河自然山水稟賦和高山茶園產業優勢,聚焦生態養生餐飲和周末假日經濟的目標定位,堅持生態健康養生理念,秉持尊重山水自然態度,厚植夏都優秀傳統文化,高標準打造泗交旅游康養度假首個全季旅游示范區。
在功能布局上,景區開辟了特色文化展示區,以紅歌、蒲劇、書法等形式,突出夏都核心文化,豐富人文體驗,以泗交特色農產品為依托,提供“展示+品嘗+體驗”模式,帶動當地農產品銷售,打造“泗交特產”品牌;在康養休閑餐飲區,游客可品嘗原生態飯菜,品味兒時味道。這一區域主要包括餐飲動區、靜區、宿休區,白天休閑避暑,晚上瞭望星空,每個人都能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詩和遠方”。
站在景區核心建筑——精品民宿頂層的超大露臺向西望去,不遠處采摘園內,一株株金燦燦的油葵探著“腦袋”向陽而生,辣椒、西紅柿、油麥菜等長勢喜人,蜂飛蝶舞、遠山近樹,與民宿交相輝映,儼然一派清新浪漫的田園風光。
“我們在這里設置的農耕體驗區,一改單一種植的傳統模式,連點成片、高效整合閑置地塊構建家庭共享菜園,打造集農耕體驗、教育、休閑、社交鏈接等多位一體的綜合農旅園區,受到游客青睞。”劉盡責說。
以“治”助農
在位于王家河村的夏縣厚民茶場種植基地,一座座暖棚內,“筆走龍蛇”的噴灌水龍帶上,數不盡的噴頭口吐甘霖,備受滋潤的茶樹長勢喜人。
“茶遇水則發。起初,茶苗種植就是‘靠天吃飯’,若逢大旱,葉片發黃、焦枯,幾近死亡。去年,縣水利局為我們免費安裝了618套噴灌設備,使基地暖棚數量由200個增加至710個。隨著抗旱能力提高,茶葉品質更加穩定,增產近30%。”茶場負責人陳曉園說。
水土保持治理,是推進王家河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必要措施,地處小流域重要區域的厚民茶場大受裨益。縣水利局多措并舉,實施了包括噴灌保濕等在內的“項目套餐”:修建兩處護地壩503米,預防水土流失的同時還能保護茶苗;新建兩座200立方米蓄水池,改造一座600立方米蓄水池,實現“雨天能蓄旱有水”,為茶園灌溉提供了穩定可靠的水源保障。
“小流域治理,真是非治不可啊。記得2021年那場大暴雨,導致我們茶園5處大棚坍塌,4座鋼架大棚搖搖欲墜,更嚴重的是一條生產田間路攔腰折斷,出現6米高的斷層。”陳曉園說,“特別是,茶苗一旦栽下,3年后才可進行采摘。發生坍塌處,土質松軟,精心呵護的4個棚的3年生茶苗被雨水沖走,多年來的心血付之東流,真是心疼。”
小流域治理,優了生態,富了茶農。作為全省唯一成規模的高山茶葉生產基地,厚民茶場自2013年建場以來穩步發展,種植基地從最初的幾畝發展到現在500多畝。同時,茶場還建成現代化觀光大棚、觀光廠房、茶文化雕塑、品茶休閑區、景觀護壩、花海景觀等設施,成為集觀光旅游、休閑吃住于一體的旅游休閑勝地。
受益于小流域治理的,不止是厚民茶場。泗交鎮還以白家嶺、崔家嶺、孫家嶺為中心實施坡改梯工程,總面積2340.9畝。如今,層層梯田依山而建,不僅增加了耕地面積,還有利于坡耕地水土保持,之前“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地,已變成“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地。梯田里,第一年種植的玉米長勢喜人、豐收在望。
以“治”護河,以“治”興旅,以“治”助農,小流域綜合治理大有可為、前景可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