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7-25
在鹽湖區東郭鎮磨河村古戲臺對面,有一座廢棄的小廟。小廟南邊山墻上橫嵌著一塊長方形石碑,碑寬40厘米、長70厘米。碑文題頭為“創建官房筑圍園墻記”,正文為楷書,計493字,落款時間為民國五年葭月,即1916年農歷十一月。碑中個別文字有所剝損,碑體四周蓮花紋飾清晰可見。碑文記載的是民國五年磨河村創建“官房”、筑圍園墻的一件村里的大事。透過這件事情,可以了解到當時東郭鎮一帶鄉村治理方面的情況。

《創建官房筑圍園墻記》碑
(一)
石碑原文為:
嘗觀此里風景,邑南之名區也。環山帶水,茂林千重。鹺海繞翠,條山毓秀。萃天地之精華,聚山川之爽氣。雖然風雅可觀,而人心不古,世風日下。于是,公直、鄉約公議筑圍園墻,起蓋官所。官所者,巡更議事之處;筑園者,植樹補風(水)之坤。眾口一詞,老少皆悅。但貲財空乏,礙難夅動。幸有張君錫志、楊君奉章等善為良謀,再三籌畫,花戶樂于補助,官中愿為幫款,恭請堪輿下,云其考定于去歲三月吉日經營地址,庇材鳩工,不日成之,居然峻宇雅墻。墻,煥然聿新。工成告竣,其費錢一百三十有余。一則經理之巨功,眾人之補助。又恐年深久遠,雖盛弗傳,囑余為文。余不揣固陋,難序其事,將村官地基址列諸瑱珉,以垂不朽云爾。夏縣上晁村后學甫□□陶□□撰文并書
觀音廟后地基一方,□□丈五尺,東至路,西南至□□□。觀音廟前園一方,東南至路,西北俱至渠心。老馬廟地基一方在河灘,南北兩丈,東至河心,西北至趙,南至楊□。村心小窯洞一方,南北六尺,□□□□□南至張申石。
公直:張存心、張錫志、楊奉章(武生)、楊增祿、崔引生、景五發
經理人:崔兆元、楊永勝、孟振海、景登科、孟天祥、李得全
鄉約:趙清葉、趙駿發
刊字工:王晉英
民國五年葭月上浣之吉立
磨河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碑中提到“邑南之名區”,民國初安邑縣劃分6個區,以區統村,磨河村屬于第二區。該區位于安邑縣城之南,駐東郭,管轄范圍包括現在的東郭鎮、姚暹渠以南的原三家莊鄉各村,共25村。作為虞坂古鹽道起點的東郭,因潞鹽大量南運成為安邑縣商賈重鎮、名區,素有“旱碼頭”的美譽。磨河村地處虞坂古鹽道進入中條山的前沿關口,歷來是商賈交通要地和兵家必爭之地。
(二)
碑文中的“官所”,其實就是村里的政治和公共文化中心。東郭鎮南依中條山,群峰聳立,重重疊疊,條帶環繞,森林茂密,泉水淙淙,空氣清新;北臨鹽湖,夏季南風勁吹,素波蕩漾,鹽田里一片繁忙景象。磨河村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優美。然而,當時因時局動蕩,貧富不均,常有強盜出沒,治安事件頻發。磨河村三面環山,樹木參天,源于深山的磨里河穿村而過,河水兩岸,村民依山而住。由于習武成風,磨河村號稱河東“小梁山”。
當時磨河村只是一個300多人的小山村,一直沒有像樣的“官所”來處理各種事務。為了確保山村平安、教化村民,“公直、鄉約公議筑圍園墻,起蓋官所”這在當時,的確是村里的一件大事。“但貲財空乏,礙難夅動。”這項公益事業面臨很多困難,無法進行。于是,鄉約、公直請來德高望重、熱心公益的鄉賢張錫志和武秀才楊奉章等商議,二人提出公選經理人、依照花戶集資、動員富戶贊助、官方補助的辦法籌資等建議。
籌備工作很快落實到位,于是,選好地址——舞臺前高地,清理出一塊近一畝空地;接著,召開村民會議,公開推選出“經理人”具體負責施工、監理。民國四年三月動工,經過一年多的緊張施工,高大莊嚴的十間土木結構瓦房建成,設有辦公室、議事室、資料室等,又栽植樹木進行綠化,還建起小院圍墻,構成磨河村有史以來第一座氣派、豪華的“官所”。為了紀念這次公益之舉,村里專門請來夏縣上晁的秀才陶某撰文并丹書,工匠王晉英在碑上刻字。同時,把觀音廟后的地基和前園、老馬廟、村心小窯洞等公有田地及財產全部刻在碑上,防止以后私人侵占。
磨河村官所后來成為村公所,1961年成為磨河大隊部,1965年磨河村學校遷于此。20世紀70年代初,學校和大隊部陸續遷走,這里成為生產隊的記工房;80年代初,這里規劃為村民宅基,“官所”作為全村活動中心的歷史使命才結束。
碑文落款中的“公直”,是村民選舉產生的村務管事人,公正耿直,“以理村事,頗能息訟止爭,大有百姓親睦之美風”。“經理人”是村民就建立“官所”公開商議、推選的工程負責人,不僅具體負責施工,還要管理資金、材料、監理等。“鄉約”,是中國古代一種地方性的官職,主要出現在明清兩朝,是由縣級官府任命的小吏,奉命在鄉下管事的人,傳達政令和調解糾紛。民國時期,鄉約職能有所不同,鄉下設倉,倉下設保障所,其中的官員稱為“總鄉約”,相當于今天的鄉鎮長;而保障所的官員稱為鄉約,類似于村委主任,負責管理一村事務。
(三)
筆者查看了官所舊址,走訪了碑文中當事人的部分后人,又對照另一“八村修路”碑文和買地契約,基本上了解了民國初期磨河村的鄉村治理體制及村民的生活狀況。
碑文記載和后人的講述反映出當時創建官所的一些做法,對我們今天的鄉村治理,有一定積極的借鑒意義。
鄉村治理要充分發揮鄉賢的重要作用。碑中記載的張錫志是一位為人耿直、辦事公道、樂于奉獻、熱心公益、德高望重的“智者”;楊奉章出身武術世家,是一位德藝雙馨、徒弟眾多的武秀才。二人都是品德高尚、人人敬重的鄉賢,還是磨河村張姓、楊姓兩大戶的代表人物。張錫志、楊奉章等人出主意、想辦法,符合實際情況,很快取得了全村人的支持和響應,使得工程順利施工。
鄉村治理要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村民自治,村民是主體,要尊重村民意愿,動員村民主動參與。如集資,按花戶攤派,人人有份。當時的“公直”是村民選舉的民意代表,由不同姓氏家族的代表組成,建官房這一重大決議由公直會議決定,并負責監督。具體施工人員的經理人也是推選產生,避免出現偷工減料、財務不清等現象。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實現鄉村長期穩定發展的有力舉措。小山村環境優美,村風淳樸,議事有官所,夜有巡更。注重文化建設,用文化凝聚人心,才能使村民和諧相處、少有紛爭。二月初九,磨河村會舉辦傳統廟會。每年春節期間,村子就開始籌備,由各族長牽頭,成立“故事會”,排練文體節目,發動村民自愿捐款,邀請戲班。常常是三天兩夜五臺戲,十里八村的人們前來趕廟會,集聚在舞臺前看大戲。初九演戲前,人們還能看到故事會演出,有獅子舞上老桿、武術、鑼鼓、騎驢、撇把扠(車)等民間傳統小節目輪流上場。小山村美美熱鬧幾天,村民們在時局動蕩中享受一時的繁華,安居樂業,令“二區”其他村羨慕不已。
近年來,磨河村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古戲臺翻修一新;新建400平方米的二層“黨群服務中心”大樓,與磨河大舞臺遙相呼應;新建衛生室、高標準公共廁所、小游園……全村面貌煥然一新。恰遇運城市建設“綠水青山中條新生態文旅經濟示范帶”的歷史機遇,磨河村南邊為運城市九龍山自然風景區,西邊是嵐山根·運城印象景區,北邊新建運城市綜合訓練基地,東邊的虞坂古鹽道屬于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前來考查、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磨河村作為文旅融合型鄉村振興示范村,到處呈現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勃勃生機,文化旅游已逐漸成為全村主導產業。
(相秋喜)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