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時間:2024-07-18
7月11日早上7時40分,市中心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病房內人來人往,無論是住院患者,還是陪床家屬,都已吃完早餐,準備開始新一天的治療。76歲的張大爺高興地看著兒女在一旁收拾東西,準備出院。
“這么快就收拾東西啦?先不著急,讓我再看看老人。”言語間,結直腸肛門外科主任姚占勝走了進來。
不了解實情的人,以為張大爺是姚占勝的“熟人”,所以才享受“特殊關照”。但只要跟姚占勝打過交道的患者都知道,醫術高超、視患如親是姚占勝的標簽。自1993年參加工作,31年來,姚占勝的患者越來越多,工作也越來越忙,但他眉眼間的溫暖和笑意卻從未消失,時光沒有沖淡他對事業的熱忱,而是見證了他的“醫”路前行。
選擇“最操勞”
處處站在患者的角度著想,盡力緩解患者的痛苦,這和姚占勝的成長經歷有關。1970年,姚占勝出生在臨猗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全家沒有一個學醫的人。在那個年代,由于醫療水平低下,醫療資源匱乏,人們看病就醫十分困難。因此,父母希望姚占勝學醫,長大當醫生:“萬一家里人有個頭疼腦熱的,也方便及時救治。”
孝順的姚占勝聽從父母的安排,自此選擇了從醫這條道路。1993年,他來到市中心醫院外科工作。在領導的幫助、同事的影響下,憑著執著的信念和一股不服輸的拼勁,姚占勝在工作中迅速嶄露頭角,醫術越來越嫻熟,口碑也越來越響亮。
工作剛剛步入正軌后,姚占勝又迎來第二次選擇。隨著醫學技術、治療理念的不斷發展,外科需要劃分出若干個亞專業,在選擇細分領域時,姚占勝仍然懷揣著農村孩子的那份樸素與直率。“我就想著,人吃五谷雜糧,這都跟腸道脫不了關系,于是就選擇了腸道領域。這樣,就能幫到所有人。”姚占勝回憶起當時的選擇,笑著告訴記者。
腸道是人體最操勞的器官,腸道在人的一生中需要處理多達65噸的食物,相當于12頭大象的重量。消化道中,腸道分為兩種,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大腸和小腸。但對于專業人士來說,這兩個概念還不夠,大腸和小腸還能向下細分,其中,大腸主要分為結腸和直腸。而長度為140厘米左右的結直腸,就成了姚占勝一輩子的“責任田”。
選擇結直腸,就意味著整天要與肛門、大便等打交道,又臟又累又尷尬。對此,姚占勝坦然視之:“在醫生眼里,所有的人體器官性質都是一樣的。更何況,人活著就離不開吃喝拉撒,結直腸作為人體消化的最后一道關口,更是意義特殊。剛接觸這個領域時,可能會有點心理負擔,但當你看到患者承受的病痛折磨,會讓你無暇顧及這些。”
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從此,姚占勝把自己交給了醫學事業,交給了千千萬萬名結直腸疾病患者。
極限保肛
近年來,飲食精細化、生活節奏加快等原因交織,導致結直腸癌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為順應醫學發展和患者需求,2017年,市中心醫院成立了結直腸肛門外科,診療范圍以結直腸腫瘤和肛周疾病為主。在姚占勝的帶領下,該科室與國內多個結直腸腫瘤治療中心建立了合作關系。該科室以規范診療為原則、以精細微創為導向、以患者最大獲益為目標,不斷將專業前沿的新技術應用到臨床,廣泛開展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超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NOSES、改良Bacon、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TAPP、TEP)、PPH手術等,并啟動大腸癌多學科綜合診療模式,還建立了快速康復外科病房。
人們通常把在狹窄處做成復雜的場面或事情稱為“螺螄殼里做道場”,在眾多腫瘤手術中,低位直腸癌手術正是這樣。低位直腸癌,是指腫瘤下緣距離肛緣小于7厘米。小于5厘米的,則是超低位直腸癌。一般來說,低位直腸癌約占直腸癌的70%。以往,對超低位直腸癌治療往往是將直腸和肛門“一刀切”,再經腹部造瘺、在腹壁排便,術后需要長期掛著“口袋”,患者痛苦不堪。因此,在超低位直腸癌的治療上,如何達到既能根治腫瘤,又能為患者保留有功能的肛門,是全世界結直腸專家孜孜以求的目標。
岳奶奶來自臨猗縣,她的直腸癌位置非常不好,邊緣距離肛門僅2厘米。她輾轉多家醫院,醫生都無奈地告知,完成保肛手術幾乎不可能。“起初聽說肛門保不住,我都決定要放棄手術,直到找到姚主任,他讓我看到了希望”。
岳奶奶的家屬清楚記得姚占勝和他們的術前談話,用了整整一個小時。當時,姚占勝一邊仔細講解手術過程,一邊耐心解答疑惑,說到關鍵處,還手繪了一張圖為岳奶奶家屬進行解釋。“最終能不能保肛要在手術中看到具體的情況才能確定。但你放心,只要有機會能保(肛門),我不會放棄的。”岳奶奶的家屬說,姚占勝的這句話讓他們全家都感覺特別踏實。
姚占勝借助腔鏡技術,只在患者腹部開了幾個1厘米左右的小口子,將腹腔鏡和相應手術器具“下”到患者體內,手術就開始了。顯示器畫面中,患者腹腔內的環境清晰呈現,只是比正常目視放大了6倍~8倍,從而讓病變切除更徹底。同時,微小創口有利術后恢復,而超聲刀等器械,減少了出血量。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手術,腫瘤終于被成功切除。術后第7天,岳奶奶順利出院:“可得好好感謝市中心醫院,感謝結直腸肛門外科。”萬千情愫,全部凝結在老人的這句話里。
5厘米、3厘米、2厘米,姚占勝幫助很多以往不能保肛的患者實現了極限保肛,也在積極探索中持續精進,在挑戰自我中屢屢實現新突破。
讓微創更微創
2023年的一天,35歲的小趙間斷便血半年有余,腸鏡檢查結果提示直腸占位,遂來到市中心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就診。經過進一步檢查,小趙被確診為直腸癌。“必須盡快手術”這個消息,無疑令這個家中的頂梁柱倍感壓力。
入院后,姚占勝率領團隊為小趙進行了充分的術前檢查和評估。經過術前討論、充分評估后,姚占勝團隊決定為小趙進行“腹腔鏡直腸癌根治+經自然腔道取標本術(NOSES手術)”。這種手術是微創中的微創,全程無需開刀,僅需要通過5個小孔(直徑0.5厘米~1厘米),就可以通過人體自然腔道——胃、大腸、陰道及膀胱的內部切口進入腹腔進行手術。這種手術腹部無切口,患者痛感更輕、心理壓力更小。
手術時長約兩個半小時,姚占勝團隊操作細致規范,保留盆腔自主神經,精準切除腫瘤,并通過肛門取出。術中,姚占勝團隊還格外注重對患者神經的保護。神經存在于人體各個部位,在人體組織器官中最難修復、恢復最慢。如果神經受損,所支配的區域就會產生運動、感覺等功能障礙,術后可能會出現排尿無力、男性性功能障礙等。
術后第一天,小趙拔除尿管,無需留置胃管,可飲水、下地活動。恢復良好的同時,一個好消息也隨之傳來,小趙的病理結果顯示腫瘤屬早期,不用放化療,定期復查即可。術后一周,小趙順利出院。小趙說,在他的印象里,姚占勝什么時候都是微笑著的,說話不急不躁。
姚占勝常對科室的年輕人說:“咱們科腫瘤患者較多,得了重病沒有哪個人心情會好。醫生天天面對患者,保持好心情、保持微笑才能取得他們的信任,讓他們配合治療。患者不容易,我們醫護人員要多理解他們,經常溝通,保持良好的醫患關系。”
因此,很多患者在同姚占勝的長期接觸中,與其成了朋友。每次復診都會特意找他,“回來復診,順便找姚主任說說話。”一名患者這樣說。
在姚占勝的帶領下,如今的結直腸肛門外科已成為晉南地區最大的結直腸腫瘤及肛周疾病治療中心,能夠常規開展腹腔鏡微創結直腸癌根治手術、全結腸直腸切除手術、腹腔鏡下盆腔側方淋巴結清掃手術等高難度腫瘤手術,并于2023年與其他外科亞專業一起獲批“2022年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數據顯示,從2017年到2023年,結直腸肛門外科診治結直腸腫瘤3000余例,手術2000余例,其中微創手術占95%。
姚占勝本人也是職務等身: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NOSES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委員、山西省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山西省醫師協會結直腸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眾人皆知蓮無垢,誰知蓮心苦,我常告訴自己,既然選擇了醫生這個行業,就要當一名有信仰、有德行的醫生。堅守往往是孤獨的,但卻可以為患者帶去莫大的好處。”30多年間,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姚占勝默默實現著自己“做一名好醫生”的初心。
記者 王耀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