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7-17
記者 楊紅義 柴瑜竟
“灌區作后盾,種糧有保障。今年我家的8畝小麥產量近4500公斤,復播玉米后‘蒙頭水’壓茬澆上,夏秋糧雙豐收勝券在握!”近日,永濟市栲栳鎮栲栳村村民張天恩滿心歡喜。
抓住“牛鼻子”,啃下“硬骨頭”。近年來,市夾馬口引黃服務中心持續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充分發揮水價在水資源配置中的杠桿作用,做好農業用水“文章”,確保“水需求滿足精準化、水市場秩序透明化、水調配過程規范化、水利用效率集約化”改革成效,實現節約用水與助農增收“雙贏”。
供水,從粗放向集約
在臨猗縣北景鄉石家莊村,村民荊金海剛澆完自家12畝蘋果地,便與灌區北景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填寫了地頭表,并確認供水流量、澆地時長及所供水量。
“我種的蘋果屬于經濟作物,分類水價改革后,雖然水價從以前的每立方米兩毛五分漲到三毛三分五,但因為科學澆地,每畝地的用水量比以前少了20多立方米。錢比以前掏得少了,地是一畝也沒少澆。”站在自家蘋果地里,荊金海仔細算著這筆經濟賬。
“水價改革之前,荊金海家的蘋果地每畝要用80立方米的水,現在只用到不足60立方米的水,這些都得益于更加精準的流量計算,根據歷年節水灌溉試驗數據和建議灌水參數,以及作物用水類型進行的水權分配和水量定額制度。”管理站的工作人員說。
作為全省農業分類水價改革試點單位,夾馬口灌區2022年正式實施水價改革,2024年執行第一階段農業分類水價和超定額累進加價執行標準,糧油作物繼續執行原農業水價0.25元/立方米標準不變,經濟作物和養殖業分定額范圍內0.35元/立方米、超出定額用水50%及以下0.403元/立方米、超出定額用水50%以上0.455元/立方米三檔執行累進加價,使引入灌區內的水資源得到科學配置和高效利用,使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水需求得到統籌保障和合理滿足。
“水是金湯玉漿,灌滿糧囤谷倉”,灌區是糧食產能提升的重要水利支撐和保障。 得益于分類水價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的連續試行,夾馬口灌區農業用水發生了由粗放式向集約節約的利好轉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16,斗口以上渠道水利用率達到87.23%;作物用水量由63立方米/畝降低到55立方米/畝,畝次節約水量8立方米;斗渠單寬流量由0.05立方米/秒增加到0.068立方米/秒,水量由180立方米/時提高到245立方米/時,農戶灌溉用時由30分鐘/畝降為16分鐘/畝,斗口以上年節約水量在1000萬立方米左右,呈現出“水資源配置優、水供應成本低、水利用效率高、單方水產出效益大”的良好局面。
為實施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項目,夾馬口灌區建成了水價改革綜合平臺,通過建設泵站、渠道運行基礎數據庫并開發二維碼查詢功能,為83.93萬畝涉改面積內的所有水量交接口配齊了量測水設施,對部分老舊分支、分水閘、泵站進出水管道及附屬配件實施了改造。
此外,該灌區還建立“三公開四公示”水價監督機制,即定期對水價、流量和用水時間進行公開,對農戶澆地時長、灌溉水量、水費收取情況和灌區內小高灌終端水價進行公示,促使配用水各環節更合理、更公開、更透明。
配水,從源頭到地頭
“今年我一共種了20畝麥子,夾馬口灌區的供水非常方便,一畝地灌溉大約需要20分鐘,大大減輕了我們的勞動負擔。”臨猗縣東張鎮馮留村村民張天義面露喜悅。
在夾馬口灌區嵋陽管理站,負責人常輝介紹了現代化管理設施的運行情況:“通過自動計量設備,工作人員可以精確控制斗渠的流量。同時,智能化的管理方式使得工作人員只需通過手機軟件,就能實現對閘、泵、閥的遠程操作,大大提高了農田灌溉的效率。”
據悉,夾馬口引黃工程作為全國大型灌區之一,承擔著臨猗、永濟、萬榮3個縣(市)的灌溉任務,設計灌溉面積達到101.11萬畝。在春澆工作中,夾馬口灌區注重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通過采用提水、輸配水、灌溉全過程節水技術,實現了水資源的高效利用。
“水是莊稼寶,耕種不能少。”如何更好地澆灌田地,對農業來說至關重要。該灌區引導農戶由大水漫灌向按需供給轉變,控制田間灌水量,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助推灌區可持續發展。灌區與臨猗縣蘋果種植大戶合作建立的國家現代蘋果產業體系示范基地100畝節水灌溉試驗田,將大水漫灌改為噴灌后,每畝蘋果的年用水量比之前的220立方米減少了120立方米,年節水量達到1.2萬立方米。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打出的是全系統脫胎換骨、改版升級的“組合拳”。據悉,灌區自2018年至2023年陸續申請專項資金,先后實施涉改面積內的工程設施配套、骨干工程維修養護及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優化提升,設計開發掌上灌區App、智能閘門遠程監控手機App,累計安裝各類電子流量計54個、一體化閘門31個、量水槽1726座,灌區所有水量交接口量測水設施配套率達到100%,實現由“憑經驗要水”向“憑數據供水”跨越。
“隨著灌區配套設施不斷完善,過去這里的不少‘旱疙瘩村’用上黃河水,告別了靠天吃飯的歷史,曾經的‘百斤田’也變成水地畝產‘噸糧田’。”夾馬口引黃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今年,我們還將繼續申請專項資金,實施一系列改造提升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吳王水源站、夾馬口泵站、北擴泵站等泵站的維修養護,支渠現代化計量設施配套和末級渠系改造等。相信這些工程的實施,將使泵站供給能力、夾馬口片區計量設施配套率、末級渠系過水能力得到進一步改善。”
用好水資源,澆出好“豐”景。田成方、渠成網,以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為龍頭,夾馬口灌區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前景可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