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時間:2024-07-10
記者 董戰軒
改革,是關鍵一招,如弓滿弦緊,一矢中的;改革,是動力之源,如風正帆舉,百舸爭流。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必須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向最關鍵處發力,向最核心處突破。
近年來,我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深化農業農村改革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著力點、破解農業農村發展難題的“金鑰匙”,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先導,持續推出農業農村改革舉措,扎實有序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強市上開創新局面、實現新突破。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不斷提升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持續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科技助農、科技興農、科技強農”的良好社會氛圍加速形成;穩步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規范化建設,推動農村集體資產實現“底清賬明”;積極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延包模式;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賦能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打造更多“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土壤肥、旱能灌、澇能排、無污染、產量高”的“良田”;深化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全面提升行政執法能力和水平,為鄉村全面振興保駕護航……一個個改革項目扎實推進,一批批改革成果不斷涌現,一項項務實舉措落地生根,全面深化改革多點突破、精準發力,為加快推動運城“三農”工作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更加強勁的動力,一幅在探索中前進、在創新中發展的改革畫卷在河東沃野躍然呈現。
“科技之光”閃耀河東沃野
2023年9月,全國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會議在我市召開,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要穩定隊伍、提升素質、回歸主業,強化公益性服務功能”重要講話精神,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任務落實。其間,參會代表觀摩了我市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鄉鎮農技推廣機構和農業科技服務企業。我市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受到農業農村部、省農業農村廳的肯定和表揚,并獲得各方好評。在此之后,陜西省農業農村廳、江西省農業農村廳先后組團來我市考察學習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先進經驗,交流發展思路。今年6月,由江西省農業農村廳、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組織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培訓班選擇在我市舉辦。
近年來,我市堅持整市梯次推動、優化項目管理、加強工作調度、實施通報考評、創新工作機制,全面推進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任務落實,形成了“市級統籌、縣級實施、上下聯動、全力推進”的工作局面,在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中,取得顯著成效。2023年,我市按照“聚焦重點、服務大局,明確導向、分塊實施,過程管理、注重實績”的原則,大力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涉及糧食、蔬菜、水果、畜牧等主要產業,建設了34個科技示范基地。其中,打造了1個區域科技示范展示基地、14個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扶植了27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組織,培育了2269個示范主體;培訓了385名基層農技人員;招聘了52名特聘農技員;發布了39項農業生產主推技術,在推動社會化服務體系日臻完善的同時,起到了“建設一個示范園,輻射帶動一大片”的示范推廣作用。
抓好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工作,農技推廣隊伍既是主力軍,又是“破局人”。近年來,由市農業農村局牽頭,整合全市農技、農機、畜牧、果業等部門的1877名農技人員組成專家團隊,積極向市科技局爭取9名科技特派員,建立省市縣鄉四級聯動服務機制。農技人員聚焦產業發展需求,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政策宣講和技術指導,切實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實際問題。通過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基層農技人員培訓,有效提高了基層農技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技能水平,增強了服務能力,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促進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除在市域內廣泛開展外,基層農技人員培訓的腳步還延伸到了市外。近年來,全市基層農技人員重點班全部選擇在國內知名農業類院校開展。同時,經各縣(市、區)推薦,我市還遴選了多名基層農技人員參加了山西省基層農技推廣骨干人才培訓班。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省農業農村廳相關部署和要求,進一步強化舉措、狠抓落實,不斷完善管理制度,全面推動基層農技推廣改革與建設工作再上新臺階,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取得實質性進展、階段性成果奠定良好基礎。”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數字之翼”賦能鄉村振興
近年來,鄉村資產數字化服務平臺越來越成為我市諸多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關注熱點。
2022年4月,全國首家鄉村資產數字化服務平臺——運城市鄉村資產數字化服務平臺上線儀式在北京、運城兩地成功舉行。“運城市鄉村資產數字化服務平臺是由中農融信(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市農業農村局農村經濟事務中心共同建設運營的科技創新項目。”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平臺以金融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經營主體以及農戶發展為切入點,全面激活農村資產價值,讓資產更加便于流轉、交易、評估、抵質押、招商,以達到助推鄉村振興和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為推動全市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市委、市政府于2021年12月圍繞運城市鄉村資產數字化服務平臺建設開展了專題調研。2022年2月,《運城市村級集體經濟壯大提質五年行動方案》出臺,明確提出要暢通鄉村融資渠道,由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建立運城市鄉村資產數字化服務平臺。市委編辦也十分支持平臺建設,特意在市農業農村局農村經濟事務中心下設農村金融服務站,用以做好平臺的運行管理工作。同時,我市金融監管部門及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聚焦構建“互聯網+政府+金融+信用”的綜合服務平臺,積極對接、主動融入、精準服務,依托平臺實現了盤活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及農戶資源,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創新金融服務,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目的。目前,全市2156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收入均超過10萬元,總收入達10.58億元,同比增長6.5%,成效明顯。其中,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村有4個,收入在500萬元至1000萬元之間的村有9個,收入在100萬元至500萬元之間的村有136個。
近年來,隨著鄉村資產數字化服務平臺加快完善,我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2023年,我市舉辦壯大村集體經濟組織暨鄉村資產數字化服務平臺業務專題培訓班,對1050個集體經濟組織帶頭人開展培訓;積極對接市行政審批服務管理局數字服務中心,確保運城市農村宅基地數據安全、準確、順利上傳至平臺。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2173個村集體經濟組織、1487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0594個家庭農場、89萬農戶土地及宅基地等數據全部接入該平臺。該平臺還為各類經營主體累計授信1522筆2.02億元,放款1402筆1.61億元,為各類涉農主體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為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我市將做好“后半篇文章”,著力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鞏固拓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在扎實搞好確權、穩步推進賦權的基礎上,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建設,促進各類農村產權適度放活,讓各類農村資源資產在市場機制配置下實現應有價值,把保護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合法權益與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釋放改革效能。
制度之變“喚醒”發展活力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農民為主體,以農村實際為出發點,試點先行、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全面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斷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2023年,我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土地承包二輪延包試點扎實開展,穩定農民土地承包關系,指導絳縣橫水鎮居太村做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目前全國試點橫水鎮居太村已全面完成延包工作,共簽訂延包合同312份,地塊707塊,面積1725.03畝。同時,組織省級試點絳縣郝莊鄉南莊村開展第二批試點工作。農村集體“三資”監管規范化水平提升,平陸縣圓滿完成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規范化建設省級試點工作任務。全市閑置宅基地底數基本摸清,印發《運城市“兩山經濟”試點實施方案》,積極探索閑置宅基地、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農村閑置宅基地41146戶,面積20769.519畝,閑置農房面積8238.959畝。
為持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我市將不斷統籌推進“三塊地”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加大各類集體資源資產激活力度,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通過自營、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科學有效組織開展絳縣郝莊鄉南莊村第二批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積極開展“兩山經濟”試點工作,發展鄉村產業,讓“資源變資產、村民變股東”,更好保障和實現農戶承包經營權益。與此同時,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鼓勵村集體統一經營農戶自愿轉讓的土地,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構建產業聯合體,讓農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在持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同時,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服務之本“托”起增收希望
農業生產托管作為農村社會化服務最關鍵的一個方面,不僅服務了小農戶,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效益,還將農業生產與龍頭企業對接起來,加速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
近年來,我市農業生產托管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加快發展以農業生產托管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指導稷山縣、新絳縣做好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其中,新絳縣珍糧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入選2023年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典型案例。推動農業生產托管擴面提質增效,完成2022年度項目任務面積35萬畝,開展2023年度項目任務面積80.74萬畝,帶動服務小農戶70萬余戶,面積約700萬畝,實現了農業生產托管全覆蓋,農業生產托管面積位列全省第一。
農業生產托管始終把小農戶作為支持的主要對象,始終把集中連片規模化生產作為托管服務的關鍵,引導小農戶通過托管實現規模化生產,使小農戶的利益實現最大化。下一步,我市將培育壯大服務主體,支持各類服務主體聯合融合發展,特別是探索集體經濟組織開展農業生產托管的有效方式,實現集體發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三方共贏;進一步加強農業生產托管的服務標準建設、服務價格指導、服務質量監測、服務合同監管,促進農業生產托管規范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光輝的業績,在改革創新中譜寫;時代的華章,在砥礪奮進中奏響。站在新起點,邁向新征程,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將一如既往地把準改革方向,明確目標任務,健全激勵機制,抓好重大改革任務攻堅克難,以科學的謀劃、創新的魄力把各項工作抓好抓實,穩慎推進、善作善成,確保改一項成一項,讓廣大農民群眾充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的動能。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