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6-06
記者 崔萌 文圖
“運城美不美?”
“美!”
6月3日上午,“鹽湖006號燈桿”觀景臺上,隨著“咔嚓”“咔嚓”的聲音,來自內蒙古的8名游客在此留下了珍貴的合影。
為他們拍照的是鹽湖區南城街道銀湖街社區副主任張琳和委員張偉杰。

▲留個影
自運城火爆“出圈”,“鹽湖006號燈桿”觀景臺成為網紅打卡點,距其20米遠的銀湖街社區廟東莊黨群服務站變身愛心驛站,為游客提供充電、喝水、休息等服務,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也順理成章變身為“攝影師”“微導游”。
6月2日,游客李先生一行8人乘坐高鐵從內蒙古呼和浩特來到運城。3日一早,他們在東湖農貿市場品嘗了特色美食,10時許來到“鹽湖006號燈桿”觀景臺打卡。
站上觀景臺,一眼望去,寬闊平坦的解放南路(跨湖段)穿過淡淡的薄霧向南延伸,直至中條山腳下;道路兩側,蔥蘢的綠樹與古樸的景觀燈交相輝映,霧靄下的鹽湖水天一色,朦朧而又浪漫;一輛輛汽車,如同在畫中穿行。目之所及,水綠交融,靜動相宜。
“快來!快來!這個位置絕美,不愧是網紅打卡地!”現場,李先生與朋友們找到了最佳拍攝點。
絲巾、墨鏡、帽子……照片里,他們伸出“剪刀手”,似乎在對千年鹽湖“比個耶”。
“‘紅馬甲’,給我們拍個大合照吧?”在張琳和張偉杰的幫助下,他們有了來運后的第一張合影。
除了攝影師這一身份,張琳和張偉杰還有另一重身份——導游。
“你看,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繞到觀景臺對面,那里就是池神廟,有河東池鹽博物館,可以去看看。”
“順著道往下走,就能看見刻在石頭上的‘鹽池’兩個字,記得到鹽湖22號堤埝打卡。”
“結束后,乘坐21路公交車就能直達解州,參觀解州關帝祖廟。”
“還可以坐城際公交車到永濟登鸛雀樓、看大鐵牛、聽普救寺里的愛情故事。”
張琳和張偉杰滔滔不絕地為游客介紹運城的旅游景點、乘車路線,言辭間流露著小驕傲。
“你們太熱情了,也歡迎你們到內蒙古!”臨走時,一名游客到黨群服務站接熱水,并發出邀請。
廟東莊黨群服務站于去年8月建成,站內設有空調、飲水機、微波爐、雨傘,還有便民服務箱、醫藥衛生箱等。
“‘006’火了后,每天都有游客在此打卡拍照,也有許多人來這里喝水、休息,給手機或無人機充電。”該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陳艷玲說,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每天兩人在此值班,為游客提供熱情服務。
當然,廟東莊黨群服務站也成為轄區居民休閑地。當天11時許,居民程愛萍和愛人從鹽池返回途中,來到服務站納涼、補水。
“今天出來遛彎有點晚,熱得我滿臉汗。”程愛萍一邊搖著扇子,一邊端起網格員遞上的溫水喝起來。
此外,在“鹽湖006號燈桿”觀景臺附近執勤的市城市管理局行政執法隊隊員等戶外勞動者,也經常來此光顧。
每一次旅游,都是一種期望。旅游帶來的體驗經濟,對旅游景點、旅游設施、旅游服務提出了新要求。
鹽湖有好景,更有好服務。“鹽湖006號燈桿”火爆出圈的背后,也有廟東莊黨群服務站的付出,它讓游客乘興而來、滿意而歸。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