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5-22
本報記者 張君蓉
“用溫情‘檢愛’,靜護每朵花開,為每一個孩子保駕護航。”這是萬榮縣人民檢察院為未成年人精心打造的“指南針·靜護花開未檢”品牌定位。近年來,該院立足保障未成年人平安健康成長,做了諸多工作。一群未檢工作者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青少年成長的百花園里奏響未成年人保護的溫馨樂章。

《督促監護令》
召喚“愛”回家
一個8歲的孩子獨自居住生活,白天在村里上學,晚上做完作業自己睡覺。糟糕的是,僅有的一部用來和父親聯系的手機還被小偷偷走了。2023年9月,萬榮縣人民檢察院在辦理一起盜竊案時發現,這個案子的受害人不滿14周歲,母親離家出走不知去向,父親在外打工很久才回來一次。哥哥在外讀大專,姐姐在一個寄宿制學校讀初中,8歲的妹妹平常獨自在家,周末兄妹3人在家。
了解到這個情況后,承辦檢察官主動加強和孩子的聯系,周末經常去看望這個懂事的小姑娘,同時向孩子的父親釋法,督促其想辦法履行監護職責。2024年1月5日,萬榮縣人民檢察院向未成年被害人的父母宣告、送達《督促監護令》,明確要求其父母作為法定監護人,要為子女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證,切實履行監護責任。
由于要承擔3個孩子的撫養重任,孩子父親不得不長期外出打工。鑒于此,在檢察官的建議幫助下,孩子父親在離家近的地方重新找了一份工作,每周回家一次。平常孩子便拜托年邁的爺爺奶奶和伯伯操心照顧。未檢檢察官還與學校校長、班主任進行溝通,提醒、囑咐他們平時多關注小姑娘的學習和生活狀況。從那以后,孩子的頻繁聯絡人里又多了一個檢察官阿姨,“周末,我有空便去孩子家里轉轉”。
針對個別家長嚴重監護失職的現象,萬榮縣人民檢察院創新建立了督促監護令制度,通過向監護人發出《督促監護令》,召喚“缺位”的愛。同時,向有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建議他們采取措施主動融入學校保護、扎實融入社會保護、全面融入政府保護,不斷筑牢未成年人保護“防線”。去年年初到今年4月底,萬榮縣人民檢察院共發出《督促監護令》9份,有力督促9戶家長監護歸位,最大限度保障每一個孩子在成長路上不掉隊。
通過向監護人發出《督促監護令》,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督促監護人切實履行監護職責,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家庭監護在保護未成年人、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中的重要作用,讓家庭“缺位”的愛重新歸位,共同筑牢未成年人家庭保護“防線”。
督促監護令是指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中,發現監護人存在管教不嚴、監護缺失等問題,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致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或受到侵害時,向監護人發出依法履行監護職責的檢察工作文書。

打造云平臺
關愛更有力
一名身材瘦小的男孩被幾名男生圍在體育場一角進行打罵,卻沒有絲毫反抗……去年7月的一個下午,這則視頻被人匿名上傳到了運城“指南針”未檢云平臺上。
收到舉報線索后,萬榮縣人民檢察院隨即受理,并以此為線索監督公安機關立案。通過抽絲剝繭式的調查取證,檢察官成功追訴了3名犯罪嫌疑人,依法能動履職,充分維護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這是萬榮縣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室利用未檢云平臺依法辦理未成年人保護案件的一個縮影。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信息化、數字化水平提高,大數據正在極為深刻地影響、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產生活形式。在信息化、數字化時代,“數據”也為新時代檢察工作帶來革命性變化,萬榮縣人民檢察院深刻認識到,大數據賦能法律監督,是促進未檢一體化履職和融合履職,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其他“五大保護”,更加有力維護未成年人權益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萬榮縣人民檢察院立足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室,依托“指南針”未檢云平臺,反復醞釀,打造了“指南針·靜護花開未檢”品牌。去年4月13日,萬榮縣人民檢察院被選定為運城“指南針”未檢云平臺試點檢察院。為最大限度發揮品牌效應,萬榮縣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檢察工作室先后采取了三項舉措。一是在“推”字上下功夫。通過法治副校長進校園活動,將“指南針”未檢云平臺推送 給每位在校學生,并結合開學季在各個校園張貼宣傳海報,力爭實現全縣9000余名師生全覆蓋。同時,精選17名青年法治副校長與未檢檢察官組成巡講團,常態化深入全縣17所中小學授課。二是在“延”字上做文章。將預防青少年犯罪宣傳片推送至學生的同時,一并推送給家長、老師,讓大家在了解學習法律知識的同時,為其維權舉報提供便捷途徑。通過“互聯網+檢察”,不斷提升法治宣傳效果,提升社會公眾對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認知度。三是在“幫”字上求實效。通過運用該平臺對9名不起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進行監督考察幫教,及時掌握他們的近況和日常表現,實現精準幫教。
“在辦理案件中,我們檢察院很重視利用大數據了解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情況。前段時間,我們就發現兩名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被害人長期輟學在家,其中一名才11周歲。”萬榮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王靜告訴記者,經過和縣教育局溝通協調,這兩個孩子目前都回歸校園繼續上學。
法治進校園
護航成長路
“法律需要傳遞給孩子們良善的價值觀,在學法、用法、普法的路上,每一個執法者、司法者都需要和普法對象共同成長。”3月4日,萬榮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官走進萬榮縣第二中學,為該校高中一、二年級200余名師生送去了一堂生動的普法宣傳課。
課堂上,檢察官王靜以龍年春節檔電影《第二十條》為開篇,引入了“正當防衛”的法律概念,通過分析劇情中的三個案件,特別是從與學生們息息相關的校園霸凌事件入手,引導學生們既要遵紀守法,又要學會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增強自我安全防范能力。當天晚上,該院邀請學校師生代表一起觀看了影片《第二十條》。觀影結束后,學生們爭相回答上午開講前檢察官提出的問題。
據了解,今年3月25日至3月29日,該院“靜護花開”未檢工作室與17名檢察官組成法治宣講團,聯合團縣委、縣婦聯,邀請人大代表、家長代表、師生代表,深入萬榮縣17所學校,組織開展了為期一周的“預防校園欺凌、共護平安花季”系列法治教育活動,受教育學生超過7000人次。
除了教育孩子們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以外,萬榮縣人民檢察院還依托萬榮縣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充分發揮32家成員單位的職能優勢,持續推進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有效開展。
今年1月至4月,萬榮縣人民檢察院先后聯合團縣委、縣婦聯針對校園欺凌、婦女權益保護等召開專題座談會2次。針對辦案中發現的留守兒童、殘疾未成年人存在的共性問題,多次與民政、殘聯等部門溝通,督促相關政策落實到位。對曾經接受司法救助的2名留守兒童進行回訪,并根據孩子情況為其指定了“愛心媽媽”2名,持續加大未成年人監護保障、關愛幫扶力度。
“未成年人保護是一項‘朝陽事業’,是影響檢察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們將充分釋放未成年人檢察制度效能,豐富未成年人檢察品牌經驗,聯合司法機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力量,全力預防懲戒校園欺凌,充分保護未成年受害人的合法權益,為未成年人安全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萬榮縣人民檢察院黨組成員、副檢察長范麗珍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