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百億大考 高分作答

?——我市沿汾生態文旅融合示范帶建設如火如荼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5-13

記者 楊紅義 楊 琳

“服役”多年的老舊堤壩加寬加高,保衛汾河安瀾;護坡“神器”椰絲毯、壩坡格網石籠撫平水土流失的傷疤,守護“只此青綠”;被譽為“稷山之景”的汾河公園大橋、造型別致的寺后汾河大橋等橫空出世,拉近兩岸“心”距離……

百億大考,高分作答。總投資123.96億元的沿汾生態文旅融合示范帶建設,是我市扎實推進“五條綠色走廊”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創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的題中之義。2021年以來,145千米汾河岸線的4個縣(市)持續推進“十大行動”,累計完成投資64.5億元,今年的44.35億元投資項目也正加快推進。

安全防線“硬”起來

5月6日,在汾河流域新絳縣干流段綜合治理項目起點的大壩上放眼遠眺,連綿起伏的綠色麥浪里,數十千米的老堤壩煥然一新,猶如汾河邊蜿蜒的“長城”,守護著沿線村莊的農田和居民。

“老堤壩始建于20世紀90年代,之前的壩面寬度大都在三四米,汛期巡河時會車都比較困難,臨河道主槽處更是容易發生險情。”新絳縣汾河防洪能力提升項目部負責人趙康介紹說,“這次改造,我們對整個壩體進行加高加寬培厚,壩體進一步穩固,壩頂道路凈寬達到7米,有利于巡河和搶險。同時,對危險工段進行了重點防護,整個堤壩的防洪能力得到全面加強。后續交通部門實施的壩頂瀝青道路,更是給沿線群眾提供了一個休閑娛樂的水利長廊和生態景觀長廊。”

河道堤防是確保行洪安全的生命線。我市共謀劃實施汾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11項,總投資20.64億元。截至目前,已完工6項,完成主體工程4項,累計完成投資16.7億元。其中,總投資2.14億元的汾河流域新絳縣干流段綜合治理項目,主要是對汾河上游堤防已達標段進行綜合治理,包括實施堤防加高加固改造16.91千米,主槽岸坡、堤防臨水側防護10.14千米以及澮河入汾口和三泉河入汾口整治等。該項目于去年1月開工建設,現已基本完成建設任務,正在進行局部施工作業面的清理和掃尾。

從堤壩向下望去,坡面上蜂窩形狀的石籠網一片片鋪開。“這是格網石籠網,由鋼絲編織而成,在土坡上進行貼坡式防護。土坡清基后鋪設土工布,土工布上鋪設約40厘米厚的塊石,且石塊被填充在一個個一米見方的鋼絲網格里,最后再加綁上一層鋼絲網,將其牢牢‘鎖’在河岸上。”趙康說,“這種網狀結構能夠分散并吸收水流沖刷帶來的外部沖擊力,有效提高堤壩的防護能力。另外,格網石籠護坡柔韌性好,能夠很好地適應變形沉降,且施工不受季節溫度變化,后期維護費用較低。”

與汾河和平共處,是沿汾生態文旅融合示范帶建設的一個重大課題。漫步于堤壩上,時時可見河道主槽拐彎處,一座座新建的磨盤壩如魚鱗般耀眼。汾河新絳段的5處磨盤壩,宛如一條條減速帶,有效緩沖洪水的沖刷力,筑成守護壩坡最堅實的防線。

主河道筑牢堤壩,分支流暢通泄洪。在稷山縣中心城區西端,位于城南大街以北的黃華峪縣城段行洪道修復提升改造工程施工現場,3座外觀如葉子的半成品步橋格外吸睛。

“新架的這幾座步橋不僅僅是風景,更重要的是承擔行洪功能。”稷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公園辦主任侯元龍說,“黃華峪河作為汾河支流之一,下游段穿稷山縣城而過流入汾河,河道兩岸人口密集,防洪意義重大。此次改造,主要是對河道進行開挖疏浚、生態建設,保障行洪所需的過水斷面,提升河道行洪能力,改善周邊人居環境,打造人水和諧的生態景觀。”

投資2159萬元的黃華峪縣城段行洪道修復提升改造工程北起富強街,南至汾河,總長約1560米,于去年6月開工。截至目前,已完成工程總量約55%:河道基礎、防水、鋼筋混凝土澆筑已完成,主河道基本形成,景觀造型主體也初具雛形。   

百里長廊“通”起來

將沙石水泥進行攪拌,在堤壩兩端拉線對齊,按照標準進行鋪設,50厘米寬的路沿石初見規模……5月6日,在新絳縣汾河右堤旅游路項目的施工現場,工人們在填充路面溝壑、平整路基、鋪設路沿石,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

“今年3月,開始路面建設。截至目前,第一層水穩已鋪設完畢,共完成路沿石鋪筑11.5千米。”新絳縣交通運輸局公路水路管理股負責人段俊說,“汾河旅游路新絳段總長39.97千米,去年8月開始動工,現在上游段15千米正在加快建設中,預計今年10月底可竣工通車,實現新絳段汾河旅游公路全線貫通。”

循著沿汾旅游公路一路向西,在汾河流域稷山縣干流段綜合治理工程現場,坡面被蓋上了椰絲毯,一棵棵嬌嫩的小草從椰絲毯織成的小方格中探出頭,目之所及,皆是綠意。

“護坡綠化施工采取多點位同時作業,撒入肥料和草籽,鋪設椰絲毯后再次播撒草籽,最后覆蓋三維固土網墊,在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時實現綠化景觀效應。”汾河流域稷山縣干流段綜合治理項目負責人楊永江說。

汾河稷山段長達41.4千米,是我市沿汾生態文旅融合示范帶的重點縣。2022年5月,汾河流域稷山縣干流段綜合治理項目和汾河干流稷山段防洪能力提升工程開工建設,總投資6.21億元。截至目前,綜合治理項目已完成投資約3.45億元,完成總工程量的87%;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已完成投資約1.82億元,總工程進度達到82%。

河津市沿汾旅游公路建設亦如火如荼。在生態保護修復方面,完成汾河干流堤防生態治理與保護工程,沿汾44.1千米堤防壩坡綠化1300畝,形成沿汾綠色生態景觀廊道;道路交通方面,沿汾堤防旅游公路全線貫通,正在建設的蒼底汾河大橋改造工程完工后,將為居民沿汾通行旅游觀光提供更大便利。

據悉,沿汾旅游公路規劃總長115.63千米,為汾河右堤堤頂路面。近年來,我市科學統籌、高位謀劃,推動實施113.62千米堤防的加寬培厚、92.26千米堤頂道路硬化及357.16萬平方米的綠化工程。預計今年國慶節前,沿汾旅游公路將全線貫通。屆時,汾河流域四縣(市)將有效“串聯”,實現互通互惠,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路景交融、各具特色、宜行宜游的“快進慢游”體驗式旅游公路網。

全域旅游“美”起來

因水有靈氣,因綠有詩意。在稷山汾河國家濕地公園中軸線處,一座外觀像只眼睛的大橋橫亙在汾河兩岸。

記者了解到,稷山縣汾河公園橋梁工程全長1042米,寬度8.5米,投資7000萬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道路工程、橋梁工程、景觀工程、照明工程等,目前橋梁主體已架設完成。工程竣工后,將極大方便汾河兩岸群眾出行,成為橫跨汾河兩岸的便民橋、景觀橋。登臨此橋,汾河兩岸大好風景盡收眼底,綠地環繞的水灣風光分外妖嬈,白鷺與黑鸛齊飛的畫面美不勝收……

“人說山西好風光”,千里汾河功不可沒。沿汾生態文旅融合示范帶建設中,我市深入挖掘和保護汾河流域文化資源,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不斷完善文旅產業布點,努力實現文化的經濟價值深度融合,為我市文旅經濟加油賦能。

千里汾河,始出管涔,終入黃河。汾河進入萬榮縣境內后,與黃河并行20多千米,在榮河鎮廟前村匯合,形成汾河入黃口。

立足汾、黃并肩這一獨特優勢,萬榮縣因地制宜,在汾河旅游公路和黃河一號旅游公路疊合路段精心布設多處精品旅游景點。其中,北辛舍利塔觀景臺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辛舍利塔為核心,累計投資2200萬元,建成占地50畝的觀景平臺、30畝的游客服務廣場、400米步行棧道、40畝花海,實施了200畝荒山荒溝生態修復。目前,除作為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萬榮段地勢最高的觀景平臺之外,北辛舍利塔觀景臺還成為當地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的生態平臺、農文旅融合的休閑平臺、巡河望麥觀鳥看花的觀景平臺和防洪抗洪的指揮平臺。

登上北辛舍利塔觀景臺,向下俯瞰,舒緩通暢、縱貫南北,綠蔭滿道、芳香遍地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及沿汾旅游路萬榮段伴河延展;抬眼四望,北可直目河津龍門,西可遠觀黃汾灘涂的生態美景和“榮光冪河”的自然盛景,南與“中華祖祠”后土祠一脈相連,東可眺望萬榮“兩山一臺”。

占地300余畝,位于寨子溝的農耕文明雕塑博覽園,以農耕文明的肇始萌發為線索,一組雕塑一本書,一段故事一種情懷,古老文化與現代藝術完美碰撞,恣意流淌在母親河的臂彎里,連接古今、穿越時空、走向未來……

長河激浪起,潮涌日日新。加快建設沿汾生態文旅融合示范帶,將汾河流域運城段打造成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的水利長廊、生態長廊、文旅長廊,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