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4-24
本報記者 邢智軒 曹欣怡
近年來,新絳縣堅持把黨建引領產業發展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源泉,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穩步實現農民增富、集體增收、產業增利,奮力駛向鄉村振興“快車道”。

南熟汾村圣女果喜獲豐收。(資料圖)
產業鏈上增收忙
春回地暖,萬物復蘇。在三泉鎮南熟汾村的新型智能日光溫室大棚內,一排排棚架上爬滿了藤蔓,在片片翠綠間,微微泛紅的圣女果“探出頭來”,在大棚“智能舒適”模式下悄然成長。
“這是近年來建設完善的新型智能日光溫室大棚,只需要在手機上進行操作,便能一鍵調控大棚溫度并進行灌溉施肥、補光、打藥等。在這種新模式下,蔬菜的產量和品質可以得到有效提高,還能節省人工成本。”南熟汾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尚建龍介紹道。
南熟汾村位于三泉鎮西部,是新絳縣最早創建蔬菜溫室基地的村莊之一。近年來,該村探索實施“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充分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產業調整中的主導作用,助推村集體經濟增收、農民致富。
自2015年起,在上級配套資金的支持下,南熟汾村對村內的舊棚進行改造提升,連片建設新型智能日光溫室大棚,通過安裝卷簾機、噴淋器、補光燈等設備,實現大棚智能化。目前,全村共有766棟溫室大棚。
尚建龍告訴記者:“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全村80%農戶都在種植圣女果或乳瓜,走上了致富路。”
蔬菜種植只是產業發展的第一步,如何將農戶種植的農產品銷售出去也是產業發展的關鍵一環。
2021年,以村企合辦形式創辦的南熟汾水果蔬菜配送中心正式投入使用,為村民銷售農產品提供了便利。
“我們從村民手里收來的圣女果和乳瓜,經過簡單整理、包裝,就直接銷往西安、臨汾、鄭州、太原等地,村民增收,我們也得利。”南熟汾水果蔬菜配送中心的商家王某說。
據了解,目前南熟汾水果蔬菜配送中心共入駐商戶20余家。去年,該配送中心的成交額達到5000萬元,為村集體增收10萬元。
隨著南熟汾村以及周邊村莊蔬菜大棚規模的不斷發展,如何解決廢棄蔬菜秸稈難題,將其變廢為寶,成為村“兩委”班子和全體村民面臨的一大挑戰。
經過多次考察,2022年,新絳縣興蔬汾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利用南熟汾村一處廢棄廠房,投資50余萬元,發展廢棄蔬菜秸稈回收再利用建設項目。
“我們先將秸稈集中收回,經過秸稈粉碎、高溫殺菌、混入動物糞便及其他有機物,通過微生物發酵等工藝流程,將其轉化為有機化肥。這個項目既可以解決秸稈隨意堆放的問題,還能將秸稈轉化為有機肥料。”尚建龍說,秸稈回收項目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8萬元。
南熟汾村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在村內發展新型蔬菜水果種植產業、建立水果蔬菜配送中心、引進廢舊蔬菜秸稈回收再利用項目,促使產業鏈條不斷完善,繪就了一幅村強民富的“豐收圖”。
項目落地“錢”景好
北張鎮北杜塢村是遠近聞名的中藥材初加工專業村。該村60%以上的村民從事中藥材收購、加工、銷售工作,共有中藥材加工合作社50家。北杜塢村的中藥材加工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年交易金額達8億余元。
近年來,在北張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杜塢村以黨建引領為核心,積極整合50家中藥材加工合作社,大力發展以連翹、半夏為主的中藥材加工產業。同時,采取“農戶做兩頭,黨支部做中間”的運作模式,由農戶負責中藥材的銷售,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負責中藥材集中晾曬、烘干等中藥材初加工和倉儲服務,有效整合了北杜塢村中藥材種植加工資源,推進該村中藥材產業由種植向初加工和“產、供、儲、銷”全鏈條發展。與此同時,北杜塢村通過把黨建工作觸角向產業鏈各分支延伸,實現了支部建在“鏈”上、產業聯結成片的帶動效應,推動中藥材初加工產業發展壯大,增加了村民收入,壯大了集體經濟,走出了一條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2023年,北杜塢村在上級配套資金的支持下,實施了北張鎮中藥材加工基地項目。該項目新建1座2000立方米的恒溫庫和1座1000平方米的倉庫,可為周邊中藥材加工企業提供便利。目前,該項目已建設完成,配套設施正在陸續完善中,預計今年8月交付使用。
“建設北張鎮中藥材加工基地項目,對我們中藥材初加工企業來說,可是一件大好事。”山西榮利發中藥材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
山西榮利發中藥材有限公司是北杜塢村規模較大的中藥材加工企業,主要業務涵蓋連翹、黃芩、地黃等中藥材的加工,其中連翹年加工量達到1200噸,黃芩年加工量達到1500噸。
每年的六七月是中藥材的采收旺季,中藥材加工企業會大批量收購農戶種植的中藥材。由于收購量大,中藥材的加工和銷售都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時候,恒溫庫的作用就至關重要。
“近年來,藥企對收購的中藥材品質有了更高要求,其中揮發油測定是一項重要指標。如果我們收購的藥材能在恒溫庫中保存,就可以保持藥材的品質。”山西榮利發中藥材有限公司負責人解釋道。
據了解,北張鎮中藥材加工基地項目投入使用后,預計將為村集體增收25萬元。此外,該項目的投入使用,將會推動村內的中藥材加工產業發展,進而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解決村民就業難題,激活“強村富民”的內生動力,提高鄉村振興“加速度”。
菊花化身“致富花”
從幾十畝“試驗田”到2000余畝的“菊花海”,從單一的菊花種植,到種植、加工一體化的產業“鏈條”。一朵朵菊花如何在新絳縣扎根,成長為帶動民富村強的“致富花”?澤掌鎮的范莊新村和光村給出了“菊花產業”的豐收“密碼”。
2018年,范莊新村和光村的村干部赴山東省考察,發現菊花、玫瑰花十分適合在本村種植,且經濟效益高。
回村后,兩個村的村干部搞起了“試驗田”,帶頭種植菊花,收益頗豐。村民們看到了菊花的經濟價值,紛紛開始種植菊花。
2018年10月,位于范莊新村的新絳縣惠澤菊花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并采購加工設備,為農戶提供分級、殺青、烘干、打包等服務,提高菊花產品的附加值。
隨著菊花種植規模的不斷擴大,范莊新村積極探索“黨支部+合作社+黨員+農戶”發展思路,建設種植面積為2000余畝的種植基地,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引進培育北京菊、杭白菊等10余個菊花品種,并與新絳縣惠澤菊花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購置菊花烘干設備,不斷延伸產業鏈條,為菊花種植戶提供菊花產品初加工服務,形成集種植、加工、包裝、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將“小菊花”做成“大產業”,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萬元。
除了為村集體經濟增收,菊花產業也鼓了村民的“錢袋子”。據了解,范莊新村的菊花產品銷往河北、安徽、陜西等地,可輻射帶動周邊村莊200余戶農民參與菊花種植,解決閑散勞動力4000余人,帶動群眾增收500萬元以上。
與范莊新村一樣,近年來,光村也依托種植、加工菊花、玫瑰花,蹚出了一條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菊花依靠純手工采摘,每年8月下旬到11月下旬是集中采摘菊花的‘黃金期’,光村和周邊村的村民們都來采摘菊花,打工賺錢。在采摘旺季,能有300余人同時參與采摘。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為村內的老人、閑散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提高村民收入。”澤掌鎮組織委員杜春琴說。
發展特色產業是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關鍵。新絳縣緊扣各鎮、各村發展實際,找準切口、因地制宜,將地區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不斷探索、發展、壯大村級特色產業,讓村集體的“家底子”強起來,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逐步形成產業興、百姓富的良好局面。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