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4-16
記者 楊紅義 柴瑜竟
臨猗縣三管鎮三管村西北,一臺臺噴涂“天潤新能”巨幅標識的風力發電機組高高聳立,與大嶷山腳下成片的果樹園相映成趣。
這是臨猗潤航風電有限公司投資5.5億元建設的臨猗縣100MW風電項目,涉及三管鎮和北景鄉,共安裝20臺風力發電機組,設計年平均發電量為19140萬千瓦時,是目前全市唯一的平原風電項目。項目并網運行以來,將綠色環保電能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千家萬戶,也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能。

工作人員在控制室實時觀察風電設備運行數據。記者 金玉敏 攝
行業領先
高160米,相當近50層樓——3月28日,記者來到三管鎮三管村風電項目現場,抬頭仰望這座全市乃至全省最高的混塔風力發電機組。與高原風力發電機組鋼結構不同的是,這個風電塔筒竟穿著“棉褲”。
“這個‘棉褲’是為平原風電量身打造的,由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主要起加固作用,這種設計在風電行業是比較領先的。這也與風力發電塔高有關,低于140米一般采用鋼結構,高于140米則采用混塔結構。”潤航風電項目開發經理程兆楠告訴記者,“同時,我們在業內率先采用半直驅式風力發電模式,其設計更為輕巧、故障率低、發電效率高,特別是在風能資源較弱的地區,優勢更加明顯。”
站在底部直徑10米的風力發電塔下抬頭仰望,巨大的葉片勻速轉動,將風能持續轉化為機械能,再由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滿負荷狀態下,每轉一圈可生產8度電。
“在能量轉化過程中,升壓站必不可少。”程兆楠用手指著不遠處的升壓站——110千伏居園池風電場說,“我們的20臺風力發電機組,經各自配備的35千伏箱式變壓器升壓后,再在升壓站進行二次升壓,生成的110千伏高壓通過國家電網送至全國各地。”
功率預測系統、自動發電電壓控制系統、風機中央監控系統……進入110千伏居園池風電場中控室,20臺風力發電機組信息在每臺電腦上都一目了然。“我們的風機控制程序在行業處于領先地位,除了與太原總部中控系統聯網運行,還可以通過手機App遠程操控,實現無人值守。”程兆楠說,“這種規格的風電場,同行單位需好幾個工作人員,而我們僅需一人間歇性巡查即可。”
平原風電,遙遙領先。臨猗潤航風電有限公司的母公司是北京天潤新能投資有限公司。該公司依托金風科技集團全產業鏈優勢,結合國家“十四五”新能源發展政策,聚焦可再生能源開發、建設、生產、銷售及衍生服務,致力于成為首屈一指的綠色能源開發、服務和資產管理專家。在運城市平原風電政策推動下,“天潤新能”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目標相融合,通過高塔筒、大機組的技術路線,率先在運城市開展平原風電項目。
敢吃“螃蟹”
伴隨著我國風電產業的日臻成熟,平原風電漸漸興起。相較于風能資源稟賦更為豐富的高原山區,如何能在平原地區實現風電場效益最大化,是風電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
早些年,潤航風電所屬的北京天潤新能投資有限公司在我市夏縣、平陸縣和絳縣先后實施的高原風電項目風生水起。然而,一馬平川的臨猗縣,為何受到“天潤新能”青睞?平原風電可行性到底咋樣?很多人心存疑問。
“很多人認為平原地區風力資源薄弱、無法形成收益,這個認識是錯誤的。其實,平原風電發展是一片藍海,而且收益可觀。”程兆楠說,“作為第一個敢吃平原風電‘螃蟹’的企業,我們在這里開展深入的前期論證,風資源技術團隊反復測試風速,用小時數計算風資源形成的收益,在擬規劃區域土地的可利用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各項數據結果顯示該項目可行。”
2021年10月,拿到省能源局指標;2022年,辦完前期手續,注冊成立臨猗潤航風電有限公司;2023年3月開工建設;2023年10月,首臺平原風電機組并網發電;2023年12月,20臺風機全容量并網發電……企業敢干,政府力挺,潤航風電項目一路綠燈跑出項目建設“加速度”。
“從開工到并網運行,僅僅用了8個月時間,這在全行業史無前例。”程兆楠說,“特別是在手續辦理期間,市縣兩級自然資源部門特事特辦,允許我們先遞交電子版資料,隨后再補交紙質版,確保項目盡快落地。”
“頭雁”效應
風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再生、無污染。在清潔能源中,風能發展勢頭正盛,前景無限。
潤航風電所屬的北京天潤新能投資有限公司,有著從風電裝備生產到項目開發運營的全產業鏈條,其大容量、高塔筒經驗總結和數據積累,有效提升了“低風速”區域的開發空間,為風能資源的高效開發與利用拓展了新的邊界。
潤航風電的臨猗縣100MW風電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為當地政府上繳稅收約1360萬元,并可減少大量的灰渣及煙塵排放和相應的廢水排放,節能減排效益顯著,成為臨猗縣圍繞清潔能源產業加速布局落子的“代表作”。
頭雁領著群雁飛。“天潤新能”風電場為我市平原低風速風電場的發展提供了一份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可建設的生態樣本,并產生強烈的示范效應,帶動山西晉能等企業紛紛到臨猗投資,形成極具特色的平原風電產業集群,為當地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據悉,這些項目全部建成后,將新增固定投資近11億元,每年為當地政府納稅約2750萬元,提供清潔電能3.8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約11.8萬噸,減少CO2排放量約28.5萬噸。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順勢而為、御“風”而上,平原風電正“拉風”……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