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速寫”張美萍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4-10

記者 楊紅義 楊 琳

有機旱作農業的田間地頭,她一次次拿起鋤頭操作示范;小試車間,她一次次身著白大褂比對分析;經濟建設一線,她一次次擔任“紅娘”,為企業牽線搭橋、招才引智、招商引資……

她就是女博士后、省委組織部“科技博士服務團”成員、絳縣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張美萍。

不知累

連續達成多個合同,銷售收入1000萬余元!新上的起重機生產線項目雖然起步遲,卻是潛能十足、后來居上——在紅山機械廠的廠房內,工人們正開足馬力忙生產、趕訂單。

作為中信機電制造公司全資子公司的紅山機械廠,主要從事軍工設備的生產制造。“受產業政策影響,公司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重要關頭,張主任作為管委會包聯領導,第一時間帶我們去她老家河南新鄉考察。” 紅山機械廠財務部總監康新林說,“新鄉是全國乃至全球的起重機制造基地,這次考察可謂‘精準制導、對癥下藥’。”

起重機行業市場前景廣闊,但是市場準入門檻很高。2022年12月,經張美萍主導引進16名中級以上工程技術人員后,中信機電所轄新企業——紅山(運城)機械有限公司成立,并立即著手起重機制造企業資質申報事宜。

去年5月份,紅山機械如愿以償,取得了起重機生產A級資質,可生產各種類型的吊車,標志著絳縣在此領域已步入全國前列。更可貴的是,申報這個資質,僅用10個月,不及其他同行三分之一……

這,得益于與時間賽跑。

去年4月25日,為趕上一場現場對接活動,在北京參加一場會議后,張美萍立即離京,馬不停蹄趕往河南。當時正值下班高峰期,北京城區沿途道路被堵死,她放棄乘車一路小跑,才沒有耽誤行程。那,真叫一個累呀……

累了張美萍,卻樂了企業。起重機制造作為紅山機械的新生板塊占比已近20%,成為該企業“軍轉民”的新引擎。在張美萍直接推動下,紅山機械還與新疆冶金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協議,成為國內首例進出口完整設備的民營企業。

截至目前,張美萍親自主持或參與的招商引資項目,投資額超10億元!作為運城首批“科創中國”山西博士工作站站長,張美萍還與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全國重點高校及其團隊簽訂合作協議54個,推動上海交通大學加強版的履帶板工藝設計及組織調控技術、南京大學的廢氣處理技術等在絳縣推廣應用。

有點急

“說到做到,你們可要抓緊哦!等弄好了工作室,我就在咱們企業掛牌博士工作站,把我的學生都拉來搞科研攻關!”最近,每次到山西浩之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張美萍總要火急火燎地念叨這件事。

事情是這樣的:

2021年3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山西浩之大副總經理孫波偶然和張美萍說起攻堅微生物菌肥低溫造粒技術的困惑。此前,他們請專家、買設備,花了不少錢,卻始終沒有進展。

在這一領域頗有專長的張美萍聽完后,當場提出可行性建議。山西浩之大和張美萍的緣分從此刻開始。

“去年6月份,低溫造粒的關鍵階段,我給張主任打電話請她出馬現場指導,她當時正在開班子會,會議一結束就直奔我們小試車間。”孫波說。

“可以試試加入結晶劑,促進造粒成型。”突然出現的張美萍顧不得戴手套,直接捏起一撮尚在試驗階段的黑色微生物菌肥樣品仔細察看,讓孫波喜出望外。

至少半個小時,張美萍就站在車間內悉心指導、答疑解惑,臨走時渾身上下都臟兮兮、黑黢黢的。

關關難過關關過。在張美萍的指導下加入結晶劑后,經過一遍又一遍地試驗,微生物菌肥終于如期凝結成一顆顆棕色圓球——他們成功了!這種通過特殊腐植酸活化工藝造出的微生物菌肥,對改善土壤、提升農作物品質大有裨益。

“國內采用低溫造粒技術生產微生物菌肥的企業不到10家,我們已經躋身全國前五強!目前全國市場占有份額已經達到20%,產品供不應求。”孫波說,“說啥都得感謝張主任啊,可她什么都不要,我們干脆打算在企業內部建立一個專屬工作室,讓她啥時候想來就能來!”

樂開懷

姜黃色的“富硒1號”,金黃色的“類胡蘿卜素3號”,悶青色的“花青素2號”,淡黃色的“葉酸4號”……在橫水鎮喬寺村的村民家中,各色的小米正被分門別類的稱重裝袋,再被放入真空包裝機中密封。

這些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小米,都是張美萍的“絕世寶貝”,讓她笑在臉上、甜在心里。

守住“米袋子”,讓老百姓吃得健康放心。早在2012年于美國康奈爾大學深造期間,張美萍就已經著手有關提高類胡蘿卜素合成的研究。

“當時研究載體并非谷物,而是其他農作物。回國后,我又針對山西特色小雜糧進行分子育種,直到2019年形成谷子成熟育種技術。”張美萍說,“這是在國際合作、留學基金以及山西省基礎研究等項目資助下完成的研究成果,已獲得技術專利,但由于缺少成果轉換的平臺,一直未被大規模推廣。”

2022年3月,在絳縣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張美萍如愿以償,在喬寺村開建試驗田。

“第一年小面積種植了220畝,同年10月份,產出谷子4萬斤,比傳統谷子單產增加40%,張主任將產出的所有收益全給了村集體。”喬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占群說。

這是張美萍多年的研究成果首次走出實驗室,在田間地頭扎根。

去年,試驗田種植規模擴大至360畝,當地人稱“百谷園”。與此同時,在橫水鎮柳莊村的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基地也小試牛刀。

“基地面積400畝,水地、旱地各200畝,可以做比較試驗,最終篩選出適宜絳縣種植的品種。”張美萍說。

由于和水地壟作方式不同,在旱地播種階段,張美萍拿起鋤頭,手把手教農戶如何種植;在8月份開始灌漿的關鍵節點,她又不畏酷暑翻山越嶺,40多天如一日地親自察看長勢……

去年9月,金燦燦的基地里谷香陣陣。成功了!在同等條件下,旱作谷物的品質、產量與水澆地竟不相上下。隨著這一旱作品種技術的全面推廣,張美萍的心勁更足了,想法更多了。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