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下迪鄉土民俗記趣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3-23

□薛前發

河東社火 (圖文無關)  記者 茹雅 攝

“熱鬧”即社火。后稷故里稷山下迪村的社火有抬閣、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等,有著滿滿的鄉土味,在方圓幾十里的鄉村挺有名氣。

根據民間傳說制作的“牛郎織女”抬閣,看著“驚”實則無“險”。大大小小的四個人,“牛郎”在下面挑著扁擔,扁擔兩頭各掛一個筐子,筐里坐著一個周歲左右的孩子——據說在筐里坐過的男娃會長得結實、女娃會出落得漂亮。抬閣四五米高處有一架織布機,織布機上的演員有模有樣地來回穿著梭子織布,織布機下有一米多長的棉布,一直掛到“牛郎”身后。間或有風,棉布忽忽悠悠晃,織布機忽忽悠悠搖,煞是“嚇人”。

魔術戲法需要“布”遮蓋一下,抬閣同理,看上忽忽悠悠,其實那忽忽悠悠的布里頭藏著小胳膊腕兒一樣粗的鋼筋,很安全。還有“沉香劈山救母”“掛畫”等眾多抬閣,各有千秋,很有看頭。看完熱鬧后回到家里,老爺爺老奶奶給孩子們有的是講頭。

《女十忙》是下迪村社火的經典節目。鬧社火時,演員們踩著高蹺,再現古代婦女從事摘花、彈花、軋花、搓捻子、紡紗、纏穗子、搖線、牽機、漿線、織布的情景。下迪村大街有兩三里長,熱鬧的隊伍要走一街。演員們踩著高蹺,摘棉花、纏穗子、漿線還不是太難,搖紡車就不容易了。一路上紡車“呼嚕嚕”轉著,“嚶嚶嗡嗡”作響,演員們一只手搖著紡車,一只手慢悠悠地甩開、放下、抽出棉線,雙手如舞線,堪稱絕活。踩高蹺織布更難一些,織布機懸空固定在演員腰上,沒體力支撐不起來,更不用說還要踩著高蹺走路。在“吱兒——啪,吱兒——啪”的織布聲中,踩高蹺織布的演員走一街,據說能織出一兩尺的棉布呢。這可是種體力活,更是個技術活。《女十忙》源于清代年畫,這一節目為孩子們重現了祖輩的生活。

下迪熱鬧花鼓子別出心裁,敲鑼打鼓的、挑燈籠舉高照的、挑曲子踩圈兒搖撥浪鼓的,一眾人全部踩著高蹺。花鼓詞曲也是朗朗上口的順口溜:

傳統時節吉祥照,

下迪花鼓滿街鬧。

路邊觀眾人如潮,

男女老少齊歡笑。

富民政策暖心間,

一年四季家平安。

風調雨順奪豐產,

家家戶戶富無限。

花鼓鬧得樂喧天,

男女老少喜開顏。

龍年再把宏圖展,

甜蜜生活幸福年。

下迪熱鬧是大年里老百姓的頭等大事,組織策劃出演全都是“土把式”。自打出了正月初五,滿街滿巷滿院便開始操練了:踩高蹺織布的演員會奪走滿街百姓看熱鬧的目光,好些個年輕人偷著練;熱鬧隊伍前,踩著一米多高的高蹺、耍著金箍棒打路的真是滿滿威風,不練個三五年根本蹦跶不起來,淘氣的小子們假期不知道跌了多少次,還要把高蹺(土話稱“拐子”)緊綁在腿上接著練;才開始學踩高蹺的小姑娘,或扶著墻,或爺爺奶奶、老把式照護著滿街走;才拿起?、揣起鐃、握住鼓槌的,生怕順溜溜的鑼鼓聲里單單自家走了調,左瞥右看十分專注……

下迪熱鬧在正月初一到十五間的年味兒里填滿了鄉土味兒,熱熱鬧鬧的,有練頭、有看頭、有講頭。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