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老粗布出新 冬棗樹進棚

——看永濟市東開張村主題教育在生產一線解難題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4-01-17

記者 蘇黎原

近日,在以生產老粗布而聞名的永濟市開張鎮東開張村,惠暢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內來客絡繹不絕,彈棉弓有節奏地敲擊著雪白的棉花,紡車嗡嗡地旋轉,織布機織出一匹匹老粗布……

主題教育怎么開展?東開張村黨支部牢牢把握“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總要求,圍繞理論學習主線,關起門學、進農戶講,全力推進在一線解難題,把主題教育成果體現到創新傳統產業、融匯文化旅游、培育新興產業上來。

縫被車間內,衛娥娥、王九賢等女工忙得不可開交,手上的銀針上下飛舞。大家一邊干著活,一邊笑著聊著,角落里,手工棉被一床壓一床,越壘越高。很快,這些純手工棉被將運往全國各地。大家忙活一天,收入多則200多元、少則七八十元。

傳統老粗布升級為手工棉被后,供不應求。在另一個車間內,城北街道郭家莊村的邵繼芳和閨蜜樂得合不攏嘴。經人介紹,邵繼芳早早就來到這里,為快要結婚的兒子趕制棉被。她挑呀挑,選了中意的被罩和棉花,由女工現場加工制作棉被。“態度好,價格合理,我們村的人都到這兒來做被子。”她高興地說。這是典型的供給側改革,由我生產什么你買什么,轉變為你選中什么我生產什么,頗受市場歡迎!

中央、省委、市委經濟工作會議都強調創新。東開張村的創新首先體現在那一匹匹老粗布上:在保留傳統織布工藝的基礎上,村黨支部革新工藝,堅持手紡、手織、草木染等自然工藝,設計74種手織粗布床品、粗布服飾、兒童用品,深受消費者青睞。主動適應群眾需求,大力發展訂制棉被等新業態。惠暢土布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其次是融匯——開創“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研學游、挖掘鄉村文化資源發展民俗游、完善基礎設施發展休閑游”農旅融合新模式。將民俗文化、特色農耕文化、紡織文化有機整合,推動鄉村休閑旅游快速發展,直接帶動村內百余名婦女每人年增收1.5萬元以上。

再次是培育——集全村之力培育村集體大棚冬棗產業。以股份制經營為方向,采取村集體投資建設、公司租賃種植的模式,發展500余畝設施農業,建設47座地坑暖棚,招引優質企業入駐包棚,為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110余萬元,帶動周邊150余名群眾就業。

發展冬棗產業是東開張村的必由之路。村里海拔較低,雨雪天容易積水,日積月累,耕地有點鹽堿化,而棗是北方耐鹽堿的好作物。2021年,村集體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分別在棚內種植冬棗、西紅柿、甜瓜等。經過這幾年的比對,村民普遍認可冬棗,認為這是最適合本村土壤的經濟作物。主題教育開展以來,黨員集體研討決定,2024年再建30個陽光暖棚種植冬棗,進一步壯大冬棗產業。同時,東開張村計劃與西安交通大學開展合作,做一些農業基礎研究,為智慧農業發展積累科學數據。

東開張村開展主題教育,以黨建為引領,提升民生服務水平,讓村里變了大模樣。高標準翻修黨群服務中心,建立集300平方米的高標化舞臺、2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3000平方米的停車場、占地30畝的惠暢文化產業基地、便民服務中心、高標準養老院于一體的黨群陣地,打通服務群眾“最后100米”,在陣地建設上再升級。

以鄉村道路、綠化達標、污水處理、垃圾治理等為主要著力點,先后鋪設3000平方米透水磚、硬化7公里巷道、開挖3000多米排水溝、拆除燈桿上56幅破舊廣告、捆扎1.2公里電線電纜、栽植160余株金枝槐……點點滴滴打造鄉村人居環境微風景。特別是在耕地里開挖3000多米排水溝,基本解決了耕地內澇問題,為圓滿完成夏收、秋收立下大功。

成立蒲劇百花苑、婦女秧歌隊、老年書法協會,發揮“一約五會”作用,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并推進婚俗改革,群眾文化生活不斷豐富、婚事負擔大大減輕、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得到有效遏制,全村適婚男青年未婚率降低至5%以下,有效推進移風易俗,有力培育文明新風。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