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平陸:多樣化養老服務模式托起“夕陽紅”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4-01-15

□記者 王露 張國平 楊洋

如何讓老年人享受到優質的照護服務?近年來,平陸縣民政局緊盯不斷增長的養老需求,著力構建覆蓋城鄉的醫養結合服務體系,整合醫療和養老資源,創新“智慧服務”模式,增強鄉村互助養老服務能力,通過建立多層次多樣化服務模式,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

醫養結合享受專業照顧

冬日的陽光不再那么刺眼,而是變得溫和,84歲的姚阿姨跟伙伴們在院子里邊曬太陽邊聊天。這里是平陸縣民政局公辦養老機構——平陸縣養老服務中心,通過公建民營的方式,由社會力量潤澤康養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潤澤”)管理運營。

“就在這安家了!”3個月前,從運城過來參觀的姚阿姨一來就不想走了,“年紀越大體力越差,買菜做飯、操持家務都費勁,在這有現成的飯吃、房間有人打掃,咱就散散步、看看書,多愜意。”

平陸縣養老服務中心占地約36畝,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高低錯落的樓群、藍頂白墻的配色,看著十分高尚典雅。寬敞明亮的大廳設置了閱讀角和娛樂區;客房的床鋪柔軟舒適,床單被套干凈整潔,還配備了緊急呼叫系統、感應管控系統;生活區內配有洗衣房、理發室、健身房等輔助設施,確保老人生活方便和安全。

該中心負責人介紹,院里目前有養老床位350張,護理人員都是經過專業培訓并通過技能考核,不僅具備豐富的養老護理知識,還十分注重人文關懷。他們在幫助老年人進行日常護理的同時,如洗澡、穿衣、喂飯等,還主動和老年人交流談心,關注他們的情緒和健康狀況,并為老年人提供24小時全程照顧。

如何進一步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該縣民政局局長馬慶國認為,醫養結合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經過和多方機構的協調,2023年12月初,平陸心腦血管病醫院(原平陸自安中醫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入駐潤澤。

對于養老機構的醫養結合,94歲的馮奶奶深有體會。選擇這里,就是因為打消了她“生病咋辦”的顧慮:前院就是老年疾病的專業性醫院,不用出大門就能看病,還能刷醫保卡,非常方便。

下一步,潤澤將在原有的基礎上設立更多的娛樂項目及開設老年大學,在課程設置、學習形式上下功夫,辦成知識的課堂、娛樂的場所、延年益壽的樂園,讓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足不出戶暢享便捷服務

“這段時間感覺怎么樣?”

“這兩天好多了,按摩了幾次,挺舒服的。”

在平陸縣南城社區,助老人員薛永奎再次來到82歲的老人張更姓的家里,為他按摩護理。

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家里只有他和老伴兩個人。縣民政局了解這一情況后,通過政府購買養老服務項目,為老兩口辦理了幫辦代辦、上門護理等居家養老服務。

“這些助老人員上門給我們打掃衛生、洗床單,還給我們理發、買藥,隨叫隨到,服務態度還特別好,在外面上班的孩子也放心。”老人高興地說。

張更姓老人所享受的,正是該縣民政局推出的社區居家智慧養老服務,針對老年人“養老不離家”的需求,依托智慧養老平臺,為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低保家庭中的60歲以上失能老人,以及70歲以上獨居、失獨、空巢老人,提供助餐、助醫、助潔、助浴、助行、助急“六助”服務。

有了這個平臺,老人在家就能享受到及時、便捷、精準的照顧。同時,縣民政局提供的政府補貼也大大減輕了家庭經濟負擔。

縣民政局社福股負責人趙云波介紹,補貼是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以一個月50元、一年600元的服務標準對老年人進行服務。目前,智慧養老服務平臺記錄了該縣城區521個老人的基本信息,老人可以通過這個平臺自主下單,他們也可以根據老人的具體情況代理下單,為老人提供更細心、更專業化的照顧。

“養老搭子”抱團互相幫助

機構養老以專業服務見長,老年人住著省心、放心。不過,眼下大部分的老年人還是選擇居家和社區養老,圖的是“親友常見面、住著更自在”。縣民政局黨組成員魏春生介紹,居家養老為鄉村互助養老又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平陸縣杜馬鄉龍源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龍源村互助幸福院是以村委會為建設主體,協調供給房屋及場所,提供冬季供暖設施,縣、鄉政府和民政部門參與投資,購買必需的家用電器、廚具、床具、桌椅等生活用品而建成的養老服務機構。“我們這里住的老人主要是那些子女在外地、暫時沒有安全住房或是孤寡老人,現在共有8戶10個人。”該村黨支部書記張國強介紹。

走進互助幸福院,79歲的老人衛嬋女正坐在院子里和伙伴們話家常。

“來來來,到我屋里說話。”老人一邊說一邊打開她的房門,“外面冷,到里面暖和暖和。”

老人住的是“一室一廳”,客廳里有灶具、餐桌餐椅、一張單人床,以及一些生活物品;臥室里是一張大炕和一個可以放雜物的大桌子,還有一個供老人取暖的熱風設備。房間里收拾得很干凈,床上隨意放置的幾件雜物顯示出濃濃的生活氣息。

“我們屋里都能做飯,一家出一個菜,就能湊成一個席。人多了不光吃飯香,做著也有勁。”老人告訴記者,有的人做不了飯,他們就多做點;有的人腿腳不太好,他們就幫著買個東西。“住在一塊主要是開心,就算是誰心情不好了,我們一塊說說笑笑,一會兒就沒事了。”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鄉村生活方式改變,日常照料和情感缺失是留守老人普遍面臨的問題。張國強表示,老人日常生活中也沒有什么大事,主要是孤獨。為此,他們把村里有基本自理能力的老人集中安置在一起“抱團取暖”,生活上互相幫助,精神上互相鼓勵。除此之外,村里還有專門的管理員負責老人的健康檢查、居室衛生、家用設備保養等工作,志愿服務隊還會定期開展為老人理發、送物資、過生日等活動。

“老人,尤其是健康的老人是村里最大的人力資源。”馬慶國說,這樣的模式讓老人實現一定程度的自主活動,提升的不僅有留守老人晚年的生活質量,還有整個村的信任認同,打造了友好、積極、志愿服務的氛圍,為互助養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