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1-17
記者 郭 華
初冬,走進稷山汾河國家濕地公園,稷山古八景之一“汾水孤舟”盡收眼底,汾水蕩漾、孤舟唱晚,汾河兩岸、滄桑巨變。站在汾河壩堤上,目之所及,河水波光粼粼,鳥兒飛掠戲水,堤岸兩側林帶濃密,更添靈動和生機。
稷山縣位于汾河下游,是我市沿汾生態文旅融合示范帶的重點縣,汾河稷山段長達41.4公里。近年來,該縣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要求,堅決做好治水興水大文章,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強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緊扣“水量豐起來”,全方位保護水資源。稷山縣堅持“四水四定”,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編制用水規劃,制訂耗水方案,控制取用水總量,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參與《運城市國家濕地公園保護條例》立法工作,為汾河生態治理保駕護航。按照“工業節水減排、農業節水增效、城鎮節水降損”的思路,實施水源置換、高效灌溉、中水回用等項目,開展關井壓采、違規取水等專項整治,確保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
——緊扣“水質好起來”,全過程防治水污染。水質好起來是實現治汾美好藍圖的重要任務。稷山縣在控污上下功夫,嚴管理、強治理,確保實現2023年汾河水質Ⅳ類、2024年Ⅲ類、2025年穩定Ⅲ類的目標。稷山縣有西社和翟店兩大工業園區,為確保園區企業污水深度處理,該縣分別在兩個園區建成污水處理項目,要求各企業建成雨水收集池,并在48個入河排污口安裝了在線監測設備,確保工業污水達標排放。稷山縣沿汾河有33個村,其中13個村已經實現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目前正在實施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竣工后將實現沿汾所有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稷山縣從2021年開始實施城市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經過3年努力,完成改造近30公里,7個鄉鎮全部建成污水處理站,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大幅提升。今年1月—10月,汾河水質斷面達到Ⅳ類水體。
——緊扣“風光美起來”,全流域涵養水生態。稷山縣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開展流域國土綠化工作,完成造林綠化5萬余畝,建成防護林2000余畝,恢復森林植被1000余畝。堅決落實河長制,常態化開展汾河沿線違建拆除及環境整治工作,確保河道暢通。積極推進“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建設和108國道綠化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兩條沿汾生態廊道,實現了“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立足防大汛、抗大災,實施汾河堤防加固工程,鄉村段汾河防洪能力達到防20年一遇標準、縣城段達到防50年一遇標準,汾河安瀾、人民安寧。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汾河兩岸風光更加秀美、產業更加多元、群眾更加幸福。汾河兩岸棲息的鳥類有61種,包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黑鸛和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大天鵝、白琵鷺等,汾河已成為鳥類的樂園,呈現出“百種水鳥和鳴”的生動畫卷。稷山縣還相繼建成運城市黃汾百萬畝小麥高產高效核心標桿引領區和萬畝葡萄觀光示范園,打造了汾河“汾水人家”及萬畝棗園“守望千年、只為棗你”兩大農文旅融合綜合體項目,推動了產業發展,帶動了群眾致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