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11-04
□記者 杜磊 見習記者 陳怡霏
10月27日,為傳承后稷勤耕精神,加強學生勞動教育,鹽湖區后稷小學成功舉辦了第四屆校園豐收節活動。該校以農耕科技館為切入點,挖掘“三館兩坊一廊一廳”項目活動,從日常的衣、食、住、行出發,設計“民之衣”“民之食”“民之屋”“民之行”等主題實踐活動,將農耕文化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培養孩子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優良品質。
民之衣——上演最炫民族風
T臺秀、黎族竹竿舞、壯族拋繡球……后稷小學第四屆校園豐收節現場好不熱鬧。一進后稷小學的大門,只見廣場上孩子們身著各色民族服飾,正進行著一場有模有樣的T臺秀。他們自信大方、臺風穩健,盡情展示著我國民族服飾的特色與魅力。“‘民之衣’活動主要聚焦我國各民族的服飾、風土人情、手工制品等,孩子們通過學習民族舞蹈、制作手工藝品,進一步加深對少數民族的了解,擴展知識面。”該校副校長李娟一一介紹。

學生們身著各式服裝參加活動 記者 朱超逸丁 攝
“這是回族布貼畫、這是川劇變臉馬勺臉譜……”三年級四班的白芯湉如數家珍般介紹他們的作品,“通過這次活動,我了解到很多少數民族的服飾,其中我最喜歡納西族婦女精美的披肩,非常引人注目。”
據教師閆麗介紹,這些工藝品都是孩子們自己制作完成的,“孩子們首先在網上進行知識檢索,再根據搜集到的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特色自行創作。他們就地取材,利用日常的廢舊原料,制作了布貼畫、紐扣畫,還有帽子、飾品等,展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
民之食——品嘗舌尖美味
“糖葫蘆3元一串,要來一串嗎?”“剛出爐的蛋糕買一送一”……

各種美食目不暇接 杜磊 攝
在熱鬧的“后稷美食街”,只見小朋友們頭戴廚師帽,操作嫻熟,吆喝起來也非常專業。糖葫蘆、爆米花、小蛋糕、冰糖雪梨、炸醬面……各種美食應有盡有,讓人目不暇接。據了解,這些美食都是孩子們在家長和老師的幫助下,親手制作完成的。
教師陳佳慧表示:“‘民之食’以各類農作物、蔬菜的種植過程為主線,通過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全方位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全面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從種植、培育到收獲、加工,孩子們親眼見證一粒種子的成長過程,不僅學習到農業相關知識,還養成了熱愛勞動、珍惜糧食的良好品德。
在“魔法面鋪”,一個個活靈活現的面點整齊地擺放在桌面上。“面塑也稱面花、禮饃,是一種極具藝術特色的民間傳統工藝品。”負責講解的學生向路過的家長介紹,“面粉經過加工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四年級六班學生郭潤穎說:“這些面塑非常精致,定價在兩元至5元,復雜一些的10元至20元。這些是我們這兩天做的,今天好多都被買走了,我特別高興。”
民之屋——揭開榫卯結構秘密
在“民之屋”展區,學生們搭建的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等模型工藝精巧,煥發出新的生機。
五年級學生通過了解榫卯的結構原理,學習中國古建筑的發展歷史,了解四大名樓的歷史文化,培養收集信息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五年級一班學生衛子揚興致勃勃地向家長介紹:“這個是魯班鎖,它的原理就是榫卯結構,每一個零件都有槽或者凸起的地方,拼接起來便可完美結合。”
學生羅天航說:“通過這些精巧的建筑,我們可以體會到古人的智慧,從中收獲很多知識和樂趣。”
“我們從農耕館的榫卯結構故事墻入手,孩子們通過查找資料、實地探索,揭開了木制建筑的秘密。我們引導孩子從課本走向生活,在實踐中學習知識、開闊視野。”薛老師說。
民之行——探究交通工具演變歷程
在“民之行”展區,獨輪車、馬車、汽車、輪船、飛機等各種交通工具模型琳瑯滿目。六年級學生王鈺杰、暢博妍等人的“民之行”項目式學習任務單上,一枚火箭赫然在冊。孩子們發揮想象大膽設計,繪制了詳細的設計圖紙,將每一個零部件都標記得清清楚楚,充分展現了學生們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強大的實踐能力。
“在一次參觀農耕科技館的活動中,我們發現了一粒種子的旅行路程,由此萌生了關于旅行的問題。”一名小小講解員說。
“提到旅行,第一個想到的便是選擇交通工具。在出行日益便利的今天,交通工具多種多樣,外觀功能各不相同,我們鼓勵學生探究交通工具變化的歷程及運作原理,在動手實踐中激發他們對科學的探索與求知。”一名老師說。
“我們小組這次制作了汽車和船的模型。為了這個項目,我們查閱了很多資料,了解了交通工具背后的原理,掌握了很多課外知識。”六年級四班學生霍丹陽說。
鹽湖區后稷小學校長許彩麗表示,學校豐收節活動已成功舉辦四屆,通過活動積極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的教育體系,變革育人方式,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增強團隊合作的能力、提高主動探究的意識、體驗動手制作的樂趣,在項目探究中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小建立文化自信。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