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10-30
記者 范 娜
日前,2023年度“山西省十佳農民”示范提升資助項目人選名單公布,我市優秀農民胡天妮、晁貞良榜上有名。
在運城,提起芮城縣天宜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胡天妮、山西瑞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晁貞良,大家并不陌生。在很多人選擇外出務工的時候,他們堅守故土,數十年如一日在黃土地上耕耘,以糧食種植點燃農業新希望。
讓“智慧農業”綻放異彩
胡天妮,1971年出生,在農業農村一線打拼32年。
2009年成立芮城縣天宜農機專業合作社,2016年成立芮城縣遠鵬家庭農場。先后獲評“運城市最美種糧人”“山西省百佳高素質農民”“全國農業農村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目前,合作社流轉經營土地1800多畝、托管15000畝,輻射帶動153戶,推廣面積2萬余畝,促進糧農增產增收。
胡天妮熱愛學習,善于鉆研。作為一名新型職業農民,他始終把學習作為畢生追求,并積極組織社員參加學習培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自己和社員在農業種植、農機操作等方面學通學透,不斷提升對現代農業的理解和思考。
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胡天妮不斷引進新型農機,并經常改進,讓機具更實用、作業價格更優惠;他在全省率先引進兩臺高地隙植保機,并想辦法加寬軸距、縮窄輪胎距離,使該機軸距與北方小麥玉米田高度融合,成為當地最掙錢的農機。
目前,合作社有大型拖拉機、無人機、高地隙植保機、移動式噴灌機、地埋式噴灌及其他農機具和配套農具等210臺(套)。
在經營中,胡天妮緊盯社會發展規律和農戶現實需求,創新社會化服務托管模式,不僅在合作社內部解決了種植戶找不到農機誤農時、農機戶發愁沒活干的難題,還實現大規模土地流轉、大跨度跨區作業。
胡天妮鼓勵社員把家里缺勞動力、缺技術的農戶土地托管起來統一管理,由合作社與村、組或農戶簽訂服務合同,實施農業生產“六統一”社會化服務,解決當前“無人種地、種不好地、不愿種地”的問題。
胡天妮心系農民,他毫無保留為合作社成員外的農戶答疑解惑,手把手教大家,免費為貧困戶服務,因為他人緣好、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到胡天妮的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已發展成員101戶。
胡天妮敢闖敢試、敢為人先。他的合作社是全縣第一家引進6臺噴灌設施、全省第一個引進無人機進行植保作業的;2020年,他跑企業、進院校,建成了800畝智能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系統,隨時通過智能終控或手機終端掌握空氣、土壤濕溫度和肥力狀況,以指端操作啟動噴灌系統,通過水肥一體化,實現“三節兩增”,即通過按需定量給水給肥,每畝可節水50%以上,減少化肥使用量30%以上,每季至少可節約0.5個勞動投入;通過整田去壟,可直接增加種植面積10%左右;通過科學灌溉和施肥,每畝可增產150公斤,每季每畝可實現增收400元左右,實現了僅用一部手機就準確操控2000個搖臂式噴桿噴灌設備,用100個小時實現原來需要15天的800畝小麥噴灌任務,讓“智慧農業”“未來農業”在三晉大地大放異彩。
以科技引領促產業振興
40歲出頭的晁貞良自1999年扎根農業領域后,先后成立山西瑞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絳縣珍糧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至今已有24個年頭。他先后被評為“山西省勞動模范”“運城市農村實用拔尖人才”“運城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運城市最美種糧人”等。
在他的帶領下,公司形成了以糧食作物品種選育、技術推廣、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種子生產加工、推廣銷售等全產業鏈運營模式。同時,探索的“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農戶”模式,輻射帶動周邊6個村、5000余戶農戶發展現代化農業生產,開辟了一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新路徑。
晁貞良始終遵循“做給農民看、幫著農民干、帶著農民把錢賺”的理念,以科研院校為依托實現科技引領,以農業生產服務促進糧食規?;a,以發展小麥良種繁育產業帶動農民增收,先后建設了糧食作物科技小院、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中心、種子生產加工中心等。累計引進推廣新品種10余個、新技術15余項,年托管服務面積7萬余畝,銜接5000余戶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生產,帶動2000余戶農戶發展小麥良種繁育,穩定糧食生產面積,開拓了良種繁育產業,打造了持續為農增收模式。
糧食要高產,品種是基礎,技術是關鍵。2016年,公司建設了占地260余畝的糧食作物科技小院,配套有小型氣象站、抗旱試驗棚、土壤檢測站、節水噴灌設施、高空昆蟲控誘設備等20余套,主要從事玉米、小麥新品種、新技術和農機新裝備的試驗、示范和展示。依托糧食作物科技小院,公司創新品種選育方式,通過和多家科研院校合作,發揮企業轉化、市場優勢,先后參與選育小麥新品種1個、玉米新品種4個、主持研發農業實用技術6項。
糧食要穩產,必須實現現代化生產,需要全程機械化來支撐。2015年起,晁貞良就帶領團隊探索發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經7年的發展總結,已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具有自我特色的一套農業生產托管模式,即“163”農業生產服務模式,建設了1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中心”,配備了農機作業遠程監測系統終端,整合包括整地、播種、植保、收獲、秸稈等農業機械500余臺,全部配備了GPS,實現了對農機的統一管理、統一調配和作業數據監測;在6個糧食主產鄉鎮分別建設了農業生產服務站;在重點村設立了農業生產服務點。形成縣、鄉、村3級農業生產服務體系。提供“耕、種、防、收、加、儲、銷”全程化的生產作業服務,屬地化分區作業,銜接5000戶小農戶參與現代農業生產。
晁貞良通過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的方式,在全縣建立了5000畝的小麥原種繁育基地和30000畝的良種繁育基地,并積極探索產業興村新路徑,以訂單生產方式帶動周邊2000余戶農戶參與小麥良種生產,延伸托管服務鏈條。
晁貞良帶領公司摸索出的“公司+合作社+農戶”“產銷一條龍”等富有實踐特色的農業生產模式,打通了糧食全產業鏈,有效地優化了農業生產結構,極大地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我本身就是農民,我將始終以富民達己為綱,堅持農業創新發展之路,為現代農業發展聚力?!标素懥颊f。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