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8-29
記者 牛嘉榮 郭 華
“在新聞發布會前設置非遺展臺,這還是第一次。”解州關帝廟文物保護所所長、關公文化研究院院長傅文元說。
8月28日早9時,第34屆關公文化旅游節發布會會場門外,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關公文創產品率先亮相。展臺上擺放著絳州木版年畫、掐絲琺瑯、絳州澄泥硯、周氏泥面塑、鑫瑞華青銅雕塑、永樂桃木雕刻、金錢石雕和關公文創。

絳州木版年畫非遺傳承人吳百鎖向參會媒體介紹木版年畫。 記者 金玉敏 攝
多年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持續提升,在挖掘中求發展,在利用中重保護,非遺作品不僅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還體現出了時代精神。第34屆關公文化旅游節新聞發布會,非遺傳承人們不約而同選擇了與關公文化直接相關的作品。
一塊塊明清時期的老木版依次排開。“仔細看,這都是講述關公的木版,特地帶來。”絳州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吳百鎖介紹完,又拿起一旁的印有關公圣像的書簽,“這件文創產品特別吸引游客。”用棕刷蘸滿墨汁,均勻涂抹在木版上,隨后取紅紙平鋪其上,用趟子來回按壓。紙張揭開,一幅《關公讀春秋》就制作完成。制作過程吸引了不少人駐足觀看。
展臺上,放置著一排關公系列的絳州澄泥硯,制作年份從2013年跨越到2020年,題材包含關公元素、關帝生平、民俗傳說等,非遺作品與文創產品一齊亮相。“這方2020年設計燒制的義薄云天硯,就是本次主推的文創產品。它尺寸偏小、更易便攜,上面雕刻的祥云紋飾彰顯文化悠長。”助理工藝師藺俊龍說。在其一旁,泥面塑關公手捧《春秋》神情專注,非遺傳承人周國茂取出提前準備好的面團。“面粉糯米粉混合,加上蜂蜜、香油蒸熟,放置一周,延展性強、可以捏制的面團就做成了。面塑上的顏色,需要提前揉進面團中,才能保證色澤的統一和穩定。”周國茂指著作品,“這微縮的《春秋》就得分3次捏制。”
各媒體的記者朋友們駐足在絳縣金錢石雕展臺,問詢著屏風、關公像、掛件……永樂桃木雕刻代表性傳承人更是為此次發布會帶來了一系列的文創產品,關公揮舞著大刀虎虎生風、月夜下捧書而讀……李艷軍設計的雕刻圖案,讓關公的形象在手把件上清晰鮮活起來。“蘊含關公元素的文創作品都是精心設計而成。比如說這件產品正面刻有關公,背面則是‘漢夫子風雨竹’。”李艷軍介紹說。
本次關公文創有風雨竹、四好家訓、忠義仁勇三大系列,涵蓋學習用品、日常用品、商務伴手禮三大類。書簽尺、鑰匙扣、車載掛件等讓眾人嘖嘖稱嘆,用剪紙層層制成的小夜燈一亮起,更是將關帝廟的古樸厚重展示出來。“所展示的非遺、文創產品都與關帝廟有過合作,屬于關帝廟組建文物傳播矩陣,助推關公文化走出去的環節之一。將關帝廟牌匾用冰箱貼展示,關帝廟建筑呈現在小夜燈中,都是讓珍藏在廟里的文物走出去‘活’起來的生動實踐。”傅文元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