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8-16
楊德山(1918—1945),夏縣廟前鎮史家村人,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組建抗日游擊隊第十支隊并擔任支隊長,1945年10月病逝,年僅27歲。
1941年至1945年,在夏縣、安邑、平陸一帶,活躍著一支抗日游擊隊。這支隊伍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依靠群眾,鏟除漢奸,消滅日匪,英勇善戰,屢建奇功,深受群眾的愛戴和擁護。這支抗日游擊隊就是由夏縣三區犧盟會秘書楊德山和區委書記劉邦杰等人創建的中條山抗日游擊隊第十支隊,也稱楊德山支隊。
這支抗日隊伍的創建,是靠一把手槍起家的。
1939年10月,夏縣郭村黨員李水柏在夏縣犧盟會時,曾經自掏腰包購買了兩把手槍。由于他和楊德山關系較好,又是革命同志,便將其中一把手槍贈送給了楊德山。
1941年夏天,中共條西地委作出指示,要求組織武裝,壯大革命力量,建立抗日根據地。共產黨員楊德山、劉邦杰召集三區的張學斌、楊玉田、黃吉元等人,采取“合法斗爭,長期隱蔽,灰色面目,短小精悍”的方針,組建起一支抗日游擊隊。
游擊隊成立初期,只有七、八個人,僅有楊德山的一把手槍作為武器,以裴介村作為活動據點,開展秘密活動。
人少槍少,如何開展革命?楊德山帶領楊玉田、楊廷貴去中條山腹地的中共條西地委,請求黨組織支援。
三人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終于見到了條西地委書記柴澤民。楊德山開門見山地說道:“抗日游擊隊的旗幟已經插起來了,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武器,希望地委能夠幫助解決。”柴澤民同志笑著說:“咱們一無兵工廠,二無彈藥庫,三無軍費來源。有的只是一本本血淚賬、一樁樁民族恨,要把血淚和仇恨化作力量,變為槍彈。我們的兵工廠就設在敵人的大本營。咱們得想方設法向敵人要,如果硬攻不行,就用智取。”盡管這樣說,分別前,柴澤民同志還是送給他們一支短槍、兩支長槍,楊德山等人非常高興。
沒過幾天,楊德山得到情報,有一輛馬車要從運城去夏縣運糧,途經裴介。當天一早,楊德山帶領游擊隊隊員埋伏在裴介附近的高埝旁,準備襲擊敵人、截獲武器。誰知從早上等到中午,仍然不見敵人蹤影。大家饑渴難耐,卻又擔心錯過這個難得的機會,不敢撤離。就在游擊隊隊員焦急之際,不遠處傳來鈴鐺的響聲,有輛馬車從運城方向馳來。馬車上搭著圍篷,車轅上坐著一個趕車的日軍,車里躺著一個燙發女人,車后跟著一個騎馬的日軍,手里還掂著一把盒子槍。
當馬車走到游擊隊隊員埋伏的高埝下時,楊德山大喝一聲:“不準動,繳槍不殺!”緊接著,一個箭步飛躍上車,把車轅上的日軍按倒在地,用膝蓋死死頂住。楊玉田等人直接向騎馬的日軍奔去,一個拽腳,一個按手,一個奪槍,配合默契。日軍還沒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被游擊隊隊員俘獲,槍支被繳。就這樣,楊德山帶領同志們在安邑、夏縣一帶活動,收繳敵人的槍支。
根據形勢的發展,游擊隊積極擴大抗日統一戰線,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打擊頑固反共分子,消滅了盤踞在前山沿一帶的吳吉林土匪武裝,趕跑了王風山。接著,又與太寬河張保文的部隊取得聯系,與平陸的吳仲六部隊建立友軍關系。與此同時,他們還積極開展瓦解敵偽的工作,先后從安邑警察局、安邑憲兵隊、運城日軍司令部工作隊、夏縣警察局、夏縣警備隊、夏縣政府民警隊,以及閻錫山的“三九部”等隊伍中爭取了相當一部分敵偽人員。他們與打入敵人內部的共產黨員默契配合,在武裝斗爭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2年春節期間,日軍進行大“掃蕩”。此時,游擊隊早已拿到敵人出發時間、路線及兵力部署的相關情報,順利取得反“掃蕩”的勝利,沒有受到損失。反“掃蕩”勝利后,游擊隊又攻打堡爾村日偽警備隊的一個小隊,繳獲不少武器。
1942年夏,隨著縣南游擊區的不斷擴大,為適應抗日斗爭新形勢,中共條西地委、夏縣縣委把楊德山的游擊隊與劉倫濤的保安隊進行整編,共同組成抗日游擊第十支隊,楊德山任十支隊隊長,王守義任副支隊長,李座敏任參謀長,張學斌任副官處主任,金巖任副主任,衛振職、中永亮任副官。支隊下轄5個大隊,500余人,300余支槍。一大隊主要活動于祁夏公路、太寬河一帶;二大隊主要活動于史家、前山一帶;三大隊主要活動于泗交附近;四大隊主要以湯里為中心開展活動;五大隊主要活動于平陸三區一帶。
從抗日游擊第十支隊成立到抗日戰爭勝利,這支英勇善戰的隊伍在夏縣、平陸、安邑一帶多次戰勝日偽軍,戰果累累,成為威震河東、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抗日力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