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8-14
□李明
一說到分離性焦慮,人們常常聯想到孩子對所依戀的親人分離時的不安、焦躁等情緒。隨著老年化社會的到來,子女離家走上工作崗位,加之人口流動性的增強,老年人的分離性焦慮的比例正逐年遞增。
78歲的趙伯伯最近得了一個“怪病”,血壓莫名躥高,高壓高達200以上。吃降壓藥不好使,可兒子一到,血壓立即恢復正常。
不能落單 兒子一走血壓就躥到200多
兒子咋比降壓藥還靈?
趙伯伯在家就像老小孩,他與老伴兒陳阿姨結婚51載,這些年,一直是陳阿姨負責家中大小事務,照顧趙伯伯的生活起居。雖然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輩子,但是夫妻倆在性格上截然相反。陳阿姨性格開朗、喜歡外出,趙伯伯則喜歡宅在家里,哪也不想去。就因為旅游一事,夫妻倆起了好幾次爭執。
去歐洲旅行是陳阿姨最大的愿望,趙伯伯既不愿意一起去,又不想自己一個人待在家里,于是想盡辦法百般阻撓。4月初,陳阿姨瞞著趙伯伯報了一個去歐洲的旅行團,與幾位老友一同啟程。
陳阿姨一走,趙伯伯便有了各種不適。趙伯伯給兒子打電話:“你快過來吧,我喘不上氣,高壓200多了!”接到老爸的電話,趙先生急急忙忙趕回家。奇怪的是,一看到兒子,趙伯伯的血壓就恢復正常了。
反反復復數次后,趙先生發現只要自己在老爸身邊,老爸的血壓就正常。幾天后,趙先生帶老爸去醫院做了檢查,心內科、神經內科一通查,也沒發現什么問題。后來到了精神科,通過癥狀,醫生給出了答案:從心理學上講,趙伯伯的情況屬于分離性焦慮。醫生說,分離性焦慮原本多發于幼兒,表現為與所依戀的親人分離時不安、焦躁,但老人患分離性焦慮的比例正逐年遞增。無奈,趙先生簡單收拾了一下行李,第二天搬到老爸家陪住。
忘帶手機
遭遇老媽的“絕命連環call”
35歲的林女士最近被老媽黏得無可奈何,甚至還演出了“一場絕命連環call”的鬧劇。
林女士的媽媽齊阿姨今年剛滿60歲。今年年初,家中的突然變故讓齊阿姨好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齊阿姨在家里處于強勢地位,跟老伴兒打了一輩子,也贏了一輩子。1月初的一天,齊阿姨跟老伴兒再次發生爭執,在爭吵中老伴兒倒地,這一次他再也沒有站起來。林女士趕到的時候,發現老爸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征。
老伴兒的突然去世對齊阿姨打擊很大,她變得特別黏女兒。林女士說:“我媽一天能給我打幾十個電話。找我通常都沒事兒,就是問一下在哪?干啥呢?吃飯沒?”幾天前,林女士單位有個急事得出差,上飛機前忘了提前跟老媽匯報,這下可急壞了老媽。齊阿姨打了上百個電話,兩個小時后仍然無法聯系上女兒,她就找出了女兒以前用的一個手機,在手機通訊錄里找到女兒同事、領導的電話,逐一撥通。
林女士說:“飛機落地開機的那一刻,我感覺手機都快爆炸了!各種短信、微信……直到聽到我的聲音,她的心才落地。”而這件事,也讓林女士成了單位同事們的笑料。
子女干什么他們都想知道,子女稍不耐煩他們就一臉委屈。患有分離性焦慮的父母對孩子的關心總是很夸張,就像齊阿姨一樣,讓子女們感到無可奈何、啼笑皆非。
需要引導老人有自己的社交圈
如何讓老人走出分離性焦慮的困擾?醫生指出,老人和孩子在有些地方是相似的,比如,有的孩子黏家長,不愿去幼兒園,到了幼兒園就吃不香、睡不著、惶恐不安、悶悶不樂;也有的孩子能跟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放學的時候還戀戀不舍,盼著第二天接著再找小朋友玩。同樣,有的老人有自己完善的社交圈,子女在不在身邊無所謂;也有的老人在子女成家之后,總感覺心里空落落的、不適應。其實,老年人的分離性焦慮,也是人之常情。
緩解老年人的分離焦慮,需要子女給予更多的陪伴。當然,陪伴只是形式,關鍵是要讓老人把內心的負能量完全釋放出來,以便更從容地面對生活,融進自己的社交圈。例如,引導老人報名參與書畫、聲樂等興趣班,組織旅游等群體性活動,找幾個玩友一起玩樂等,而這一任務應該由子女幫助來完成。 (《新晚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