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7-21
記者 裴旭薇 見習記者 王月文 文/圖
伴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話題更加涉及民生、牽動民心,讓老年人擁有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成了全社會的共同期盼。
當前,我國形成了“9073”的養老服務格局,即90%的老年人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專業養老機構。也就是說,97%的老年人可以通過居家養老服務和社區養老實現“家門口”養老,這就是大家所說的社區“嵌入式”養老,這種養老模式將養老服務綜合體嵌入社區,讓老年人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全方位的養老服務。
近年來,我市在“嵌入式”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方面不斷探索,引進專業化養老服務運營機構,打造理念先進、群眾認可的社區養老服務模式,滿足老年人個性化的養老需求。近日,記者走進鹽湖區中城街道西花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了解該中心如何通過打造醫養結合、智慧康養的模式,讓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樓上可養老樓下能就醫
“阿姨,右腿恢復得還可以,半月板損傷盡量少活動,還是要堅持理療,一會讓護工帶您到一樓,我再具體檢查一下。”7月18日上午,在西花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前來查房的博仁骨傷專科醫院負責人李雁英對入住在養老院的市民趙桂花說。
今年6月初,鹽湖區中城街道西花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重新裝修營業后,80歲的趙桂花和子女就一起過來了解,得知住在這里不僅吃得好,還可以享受到便利的醫療服務,趙桂花便決定入住。一來背靠骨傷專科醫院有利于她多年腿疾的治療和恢復,二來這里專業的照護也能讓子女更放心,從而能安心工作。

居民在智慧體檢室測血壓。
“樓上養老,樓下就醫,住在這里不僅理療方便,而且能享受醫保報銷,護工24小時精心照料,一個多月下來,腿疼的毛病都減輕了,心情也好多了。”趙桂花高興地說。
醫養結合,是西花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特色和優勢,也是社區養老服務運營商和醫療機構“強強聯合”為居民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的有效探索。
該中心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一層便是運城市博仁骨傷專科醫院,這家民營醫院辦院30多年,專注于頸肩腰腿疼的治療和康復,知名專家坐診,擁有專業領域的多項科技進步獎,同時也是我市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的定點醫院。為該中心提供運營服務的融創大健康集團,在國內擁有居家養老領域的先進理念和成熟的模式。二者“聯姻”服務社區居民,正是養老和醫療資源整合下的優勢互補,也成為吸引老年人入住的核心因素。
融創大健康集團運城分公司負責人劉慧君告訴記者,中心擁有36張養老床位,其中內嵌式20張,目前在這里享受全時托管服務的老年人有6位。入住之初,醫院醫護人員會針對老年人的身體和行動情況進行綜合評估打分,制訂個性化的照護方案,并根據打分結果決定入住費用。“社區‘嵌入式’養老更多的是針對生活可以自理或半自理的老年人,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和健康管理,同時,還為轄區居民提供健康檢測、日間照料和居家上門‘六助’等養老服務。”劉慧君表示,對老年人來說,身板硬朗了,心情自然就愉快很多。所以,幫老年人做好健康管理、診治老年病、調理好身體,一直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重要責任。
家門口享受幸福晚年
沿著樓梯走上二樓,古香古色的裝修風格引人注目,各種綠植生機盎然,加上墻面的彩繪和明朗的色彩,讓人心情大好。除了全時托管,更多的社區老年人享受著這里的日間照料服務。對他們來說,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就像是第二個家。
上午9時,在社區餐廳吃過早飯,66歲的閆敏強就來到二樓的棋牌室,喝喝茶、寫寫字。不一會兒,老友們三三兩兩都過來了,一陣寒暄后,大家便開始在打麻將、下象棋中享受幸福時光。
“自從社區有了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我們下象棋就從街邊轉移到這里,你看,這里干凈整潔,環境優美,還很涼快,不用花一分錢,大家聚在一起非常熱鬧,這樣的老年生活真是太幸福了。”閆敏強告訴記者,老伴不在家的時候,他就會選擇在社區餐廳吃中午飯,“社區食堂飯菜低糖少鹽又可口,價格還實惠,午飯每人10塊錢,吃得比家里還好。”
“高壓118,低壓65,工作人員之前提醒我低鹽低糖飲食,堅持了一段時間,效果還可以。”62歲的張建軍習慣每天定時在二樓的智慧體檢室測血壓,隨后他會去旁邊的圖書室看書,和三五老友談天說地。今年78歲的李大爺是西花園社區居民,每天早上,他先到盬街口的戲臺前看戲,一天三頓飯都在社區食堂解決,中午也會在這里休息,只有晚上才會回自己家。
采訪中,社區老年人對這一家門口的養老服務中心贊賞有加。而大家最認可的,則是這里離家近,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中養老,從心理上更容易適應和接受。

醫護人員帶領老年人做健康操
“這里總共4層,一層是中醫館,二層是棋牌室、智慧體檢室和餐廳等,三層四層是康養區和老年活動區……”劉慧君向記者介紹說,這里雖然空間不大,但該有的場地、設備、服務等,一應俱全,附近老年人不出遠門,就能享受到餐飲、醫療、圖書、老年大學等豐富的養老服務資源,在家門口幸福養老。“社區老年人對助餐服務的需求普遍比較大,有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我們會提供上門送餐服務。”劉慧君表示,開放的社區餐廳同時也吸引了社區及周邊的一些年輕人前來就餐。
臨近中午飯點,社區食堂便熱鬧了起來。62歲的梁麗君和老伴照例來到這里,每人一碗菠菜炸醬面,兩個人點一份套餐,兩肉兩素兩湯,20多塊錢,干凈衛生又吃得舒服。“開業第一天我們倆就在這里辦了卡,一天三頓,飯菜種類多、味道好,適合老年人,價格實惠,關鍵還省了自己買菜、做飯、刷碗的時間,吃完飯步行10分鐘就能到家里休息,日子別提多舒服了。”梁麗君說,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真是辦到了老年人的心坎上。
個性化服務有特色
不久前我市的一次強降雨天氣導致西花園社區80歲的王奶奶家中地下室進水,由于子女們都不在身邊,情急之下,王奶奶撥通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電話。10分鐘后,社區兩個年輕人就來到王奶奶家的地下室,搬東西、清理積水,差不多1個小時,地下室就恢復了原來的樣子。王奶奶激動地說:“多虧了你們幫忙,不然我一個人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居民在西花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餐廳就餐。
據悉,西花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六助(助餐、助醫、助行、助潔、助浴、助急)服務,并對接了多家有專業資質的家政服務機構,以公道合理的價格為社區居民提供便民服務,一些家政服務機構還為老年人降低了收費標準。“我們近期還打算放置預制菜自助售貨柜,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生活上的便利服務。”劉慧君說。
“這是我們的24小時生命體征檢測儀,放置在老年人床單下,可以隨時監測心跳,監測數據實時上傳到我們的智慧平臺,一旦發現異常便會發出報警信號,同時第一時間發送至老年人子女的手機上。”當天,西花園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技術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其智慧康養的服務項目。
據悉,該中心為每一位入住的老年人配備了24小時生命體征檢測儀,安裝在床頭的一鍵呼叫設備連接至護工值班室,房間內的AI視頻監控可以讓子女實時掌握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動態,遠程問診平臺只要刷身份證就可以實現24小時問診問藥……一系列的設施設備讓養老服務更加智慧,也讓老年人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滿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需要的是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對多方資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讓老年人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感受到關心關愛。今年端午節,西花園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聯合開展了“我們的節日·精神的家園——端午”主題活動,為社區老年人組織健康知識講座和健康義診,志愿者和老年人一起包粽子,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更多地關注社區獨居老人、孤寡老人。
“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是基礎,但精神生活也同樣重要。”西花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兼社區主任雷艷霞表示,下一步,社區將聯合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充實老年大學的各項課程,開設音樂、書法、繪畫、舞蹈等課程培訓,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幫助老年人找到心靈的“棲息地”,提升老年人的精神愉悅度,讓老年人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老年人的需求在哪里,我們的服務就在哪里。”雷艷霞表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就是要依托社區及周邊生活圈,以老年人的需求為目標,為他們提供便捷的服務,在日常生活、醫療及精神需求上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讓家門口“享老”的夢想照進現實,讓老年人都能有一個健康幸福的晚年。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