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7-05
□記者 王捷 見習記者 楊穎琦 文圖
◇小啟
運城這片土地上的家風與家族文化豐富厚重,不僅在歷史上滋養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文翹楚,在當代更有不平凡的呈現與綻放。
媒體是一個地方的窗口、名片,需要承載一個地方的人文精神。我們的“家范”專欄,將鏡頭與筆觸留給運城那些和美的家庭、那些可愛可敬的人,讓運城當代的家范故事,引領你我他。歡迎來電、來稿推薦您身邊的好人好事好家庭。
來稿郵箱:1371245160@qq.com
聯系電話:18636318188/18735667115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今年76歲的趙宏元和老伴梁迎春,多年如一日注重家庭教育、家風傳承,退休后更是探尋家庭教育新路徑,通過舉辦家庭答辯會等形式,傳承良好家風,傾心培育“幼苗”,感染更多家庭,為培養下一代不斷發揮著光和熱。
自2007年開始,兩位老人堅持每年舉辦兩屆家庭答辯會,最多時有20多個家庭參與進來,成為河東家庭教育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全國五好家庭”、山西省“三晉最美家庭”、運城市“最美家庭”、鹽湖區“十大最美家庭”等榮譽,是對趙宏元家庭做法的肯定與支持。
6月26日,趙宏元、梁迎春兩位老人接受了記者的采訪,為我們講述了他們的家庭故事和初心。
和美一家
【退而不休樂奉獻】
一見面,趙宏元便很熱心地告訴我們,今年暑假,他們還將繼續舉辦家庭答辯會,并且形式愈發新穎,與往年相比更加細化,分為少兒組和青年組,讓孩子們圍繞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分別進行答辯。
家庭答辯,顧名思義,是以家庭名義舉辦的答辯會,但卻不失正式、嚴肅、嚴謹的規模和形式,設有選手席、嘉賓席、評委席、答辯席和計時計分臺、監督臺、服務臺,構成了“四席三臺”完整流程,真實模擬答辯會現場。成員們聯系實際談認識、抒見解、講感悟,并在聆聽其他成員不同見解的過程中,不斷拓展思維。
趙宏元介紹,家庭答辯會不只是答辯,更是變灌輸為啟迪,變訓導為誘導,變講述為探討。在家庭答辯會開始之前,全體成員會一起升國旗、唱國歌,黨員重溫入黨誓詞,并齊聲朗誦家規家訓,將愛黨愛國、愛家愛人的家風,浸潤每一個參加答辯會成員的心坎。
“孩子的成長不是打出來、罵出來的,而是夸出來的。”這是趙宏元的口頭禪,也是他堅持舉辦家庭答辯會的宗旨。
趙宏元和梁迎春都曾就讀于運城師范,畢業后,趙宏元做過幾年教師,后被調入縣委部門,2002年從鹽湖區委原組織部副部長崗位上退休。梁迎春則一直在教育系統工作,最后從原鹽湖區聾啞學校校長職位退休。一直以來,兩人都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國家選拔干部、選拔人才時,會有考試和答辯環節,這讓趙宏元認識到答辯對于一個孩子拓展認知的重要性。
退休后,經常有親戚朋友帶著孩子向趙宏元請教如何參加答辯、有哪些類型題等,他也常常出一些模擬題來訓練孩子。慢慢地,趙宏元和梁迎春就商量,何不從自家開始,以家庭為單位,舉辦家庭答辯會呢?這樣,就不再是家長耳提面命地給孩子們講道理,而是讓孩子們在解決問題中暢所欲言,在表達過程中給大家講道理,自己為自己找答案。
兩人的這個想法,得到朋友趙新華的大力支持,無條件為答辯會提供了場地。
2007年,趙宏元和梁迎春將親戚、朋友、鄰居、同事的孩子組織起來,舉行了第一場別開生面的家庭答辯會。自此,每年春節、暑假的兩場家庭答辯會都會精彩上演。趙宏元唯一的要求是,孩子來,家長必須來,這樣才能共同促進家庭教育。
而每一場答辯會的所有辯題,都是由趙宏元準備。老兩口平時喜好讀書看報,經常將有哲理、有意義的文章片段、事例、漫畫等摘錄出來,結合現實生活事件、古今中外典故和寓言故事,精心挑選并整理成20多道辯題,并制作成圖文并茂的PPT,供選手抽選答辯。
為豐富答辯會的內容,趙宏元還設計了跳繩比拼、金雞獨立、端球跑步等趣味運動,以及八段錦、太極拳、詩朗誦、唱歌等才藝展示,既展示了家長的風采,也鍛煉了孩子的膽量。
不僅如此,成員中誰取得了新的成績和榮譽,趙宏元都會與大家積極分享,為其他人樹立榜樣,促進大家共同進步。大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思想更開闊、情緒更高漲,家庭氛圍也更和諧。

家庭榮譽
【幼承庭訓銘心間】
能夠如此重視家庭教育,離不開趙宏元從父母那里傳承的優良家風。
1947年,趙宏元出生于鹽湖區金井鄉南扶村一個普通農家,兄弟姐妹眾多。盡管家中條件有限,但趙宏元的父母十分重視子女品德的培養,從小就教育他們要勤儉節約、尊老敬親、同情弱小。
尤其是支持子女上學,“只要你們愿意,砸鍋賣鐵也要供你們讀書,讀到哪供到哪!”這是趙宏元父親對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在父母的教誨下,趙宏元勤奮學習、刻苦讀書,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運城師范,并在畢業后成為一名鄉村教師。
在卿頭中學上初中時,正值困難時期,趙宏元每個月能吃30斤糧食。雖然粗多細少,但看著消瘦的父母,他每個星期特意從家里拿些紅薯,把精細的白面饅頭省下來帶回去給父母吃。然而,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掛在墻上網兜里的饅頭總是莫名其妙地“失蹤”。他便把白面饅頭放在一名同學帶鎖的小木箱里。即便這樣,還是有人撬開了箱子后面,拿走了饅頭。
生氣的趙宏元回家向父母抱怨,母親卻告訴他:“饑餓生賊不是賊,也許偷白面饅頭的人家里比咱家更困難。心胸寬闊一些,想得長遠一些,有失就有得,多行善,能積德。”樸實卻深刻的一句話,給年少的趙宏元留下深刻震撼,也為他埋下了同情弱小、關愛他人的種子。
從那時起,趙宏元便把父母的教誨,以及父母所倡導的忠、義、仁、善等優良家風牢牢記在心里,生活中遇到有困難的人,他都會竭盡所能地幫一把。他還把這個事情寫成文章《饅頭無奈》,給孩子們講那時的故事,讓孩子們明白“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的道理,切身明白“仁善”的意義,將家風家訓落到實處。
而在梁迎春眼中,公公婆婆為人正直質樸,遇事不急不躁,從沒有和其他人紅過臉,讓她看到了生活中的大智慧。
分享成果
【家風如雨潤新苗】
在趙宏元家中,一個印著“忠義仁善謹(十要十不)”大家庭家規家訓的木質擺臺十分醒目:“忠——要忠貞不失節,要誠信不虛偽;義——要公正不偏袒,要擔當不推卸;仁——要寬容不計較,要感恩不虧負;善——要禮讓不爭端,要積德不欺凌;謹——要嚴謹不放逸,要精進不松懈。”這是趙宏元自己總結概括的,他希望將這一家訓滲透在每個家庭成員乃至加入家庭答辯會大家庭所有成員的一言一行中,砥礪傳承,正氣育苗。
趙宏元、梁迎春的三個女兒和女婿,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大孫女趙馮茜、孫子李趙桐、小孫女趙凌晨,如今也都大學或研究生畢業,找到了不錯的工作。他們都是家庭答辯會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他們不僅拓寬了思路和視野,面對問題時有了更深入、全面的思考,而且有了更多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兄弟姐妹之間更加團結有愛、互幫互助。
當孩子們遇到生日、升學、就業、獲獎、晉升時,趙宏元夫妻會牢牢把握好這個“關節點”,采取致賀信、贈詩歌、開座談會等形式,給孩子們話人生、定目標、指方向。
小孫女趙凌晨過12歲生日時,為了讓她懂得這一天不僅是生日,更是母親的“受難日”,引導她孝敬父母、尊老敬親,趙宏元贈詩:“凌晨窗外喜鵲飛,首輪初度闔家醉。精進篤學立大志,努力成才樹雄心。樂天應知母難日,福年豈忘父春暉?”孫子李趙桐大學畢業后有些茫然,又想“當兵”,又想“打工”,還想當個“小老板”。趙宏元夫妻便給他寫了一封《選擇的學問》的長信,并召開家庭分析會,大家坐在一起幫助迷茫的他選擇方向。
對自家的孩子如此,對參與大家庭答辯會所有的孩子亦如是。趙宏元希望孩子們在人生路上都能得到正確的引領。只要有孩子在報刊上發表文章,他便會把文章剪貼在一個本子上留作紀念,除了相應的稿費,還會給孩子們翻倍紅包獎勵,鼓勵他們繼續動筆寫好文章。
在趙宏元夫妻的努力下,截至目前,答辯會這個大家庭已走出25名大學生、3名研究生、4名博士生和20名教師、村官、公務員,并有6名在校學生加入黨組織。孩子們在他們的呵護下走正路、走好自己的人生路,這是他們最高興的事兒。
今年3月,趙宏元因病動了一個小手術,全家人把他“捧在手心里”,三個女兒和女婿忙前忙后在他身邊照料,孫輩也都盡己所能看望、照顧他。孩子們的表現,讓兩位老人十分欣慰,也讓他們看到,這些年對家庭教育的堅持,是正確的。
如今,孫輩們也接過答辯會的接力棒,負責部分事宜,把這一形式傳承下去。今年暑假的答辯會,小孫女將接過趙宏元手中的話筒,獨立主持。
家風如春日細雨,潤物細無聲。正如梁迎春告訴記者:“沒有家風就沒有目標。”一個個踴躍參與的家庭,一張張意氣風發的笑臉,一場場精彩紛呈的家庭答辯會……家風傳承,就這樣,浸潤著參與答辯會的每個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