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張國平 王露時間:2023-06-20
記者 王露

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右手托著長髯,左手拿著書,正在聚精會神地閱讀……
“這件《夜讀春秋》是生活在新疆的一位運城老鄉定制的,你們稍等,我打包好了以后咱們再詳聊。”走進萬榮面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趙銳的工作室,他正在為客戶打包最近完成的定制作品。
楊門女將穆桂英、忠義之神關二爺、齊天大圣孫悟空、呆萌可愛小黃人……在等待趙銳的過程中,記者看到工作室的架子上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面塑作品,英雄人物、神話經典、卡通人物,還有惟妙惟肖的人像面塑。
難以想象,這些是出自眼前這位看上去還涉世未深的小伙子之手,更沒想到的是,就是憑借這雙靈巧的手,他的面塑作品走出了國門。

甜蜜的童年
趙銳出生于1989年,說起童年,他的感覺是甜蜜的。
“我媽媽是遠近聞名的捏面花能手,從我有記憶起,就經常跟著她給十里八鄉的鄉親們幫忙做花饃。”趙銳說那時他年齡小,媽媽不會讓他一個人待在家里,出去幫忙時就總帶著他。
“那個時候也沒有什么玩具、零食,我媽擔心我搗亂,就拿面給我捏個小老虎、小魚讓我玩。所以我從小就覺得捏花饃是個甜蜜的、愉快的事。”趙銳說起這段經歷很是激動。
因為有這個手藝,家里做面花的材料就沒斷過,耳濡目染下,趙銳捏面花不用特意學。“好像也有點天賦,80%的東西自然而然就會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面花這一手藝逐漸變成中華民間傳統技藝。母親的作品也越來越受歡迎,不僅獲得過多項民間藝術獎項,還被很多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國內外朋友收藏。
對趙銳來說,面花不僅充實了他的童年,更為他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考大學時,趙銳選擇了美術設計專業。在學習的過程中,他經常思考現代美術創作與傳統面花技藝之間的融合與借鑒,有時也會和母親討論各種面塑造型的制作方法。

重大的決定
大學畢業后在北京工作期間,趙銳偶然間來到泥人張的面塑館,當時就被惟妙惟肖的面塑震撼了。他說,傳統面塑雖然也惟妙惟肖,但更加偏向于平面面塑。
這次偶遇讓他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回到萬榮傳承與發展面塑這門傳統技藝。但是,如何讓平面面塑立體化?如何將現代美學融入到面塑創作中?如何用手、工具將簡單的面,刻畫出栩栩如生的模樣?這些才是重中之重。
接下來,趙銳用兩年多的時間,一邊學習理論知識,實操捏面塑,掌握各種技術;一邊向有資歷的面塑師傅和西點師傅學藝,北京、天津、西安、太原都留下了他拜師學藝的身影。
回到家創業初期,成績并不理想,還是傳統的花饃更受青睞。后來,他在李家大院門口擺攤賣卡通面塑,想先從小朋友這里打開突破口。沒想到慢慢打開了市場,并且還發現人們對真人塑像有較大需求,反響都還不錯。“后來的業務范圍越來越廣,從最開始小朋友喜歡的卡通動畫人物、真人塑像,擴展到成人們喜歡的影視作品人物,甚至一些動漫迷也來找我定制面塑。”
制作過程中,為了更方便保存成品,他不停地在材料上進行改良,現在他的面塑作品可以做到不干不裂、不發霉、不變形,基本可以長久保存。
網購興起,2013年初趙銳開起了自己的面塑淘寶店“捏塑世家”,訂單也從四面八方涌來,成品銷往廣東、上海、臺灣等地。其中,作品《老北京兔兒爺》,在網上被日本一位收藏家訂購,趙銳的作品從此走出國門。

技藝再傳承
現在,趙銳熟練掌握了捏、搓、揉、掀、點、切、刻、劃等眾多面塑技法。歷經10余年的發展,他的面塑風格自成一派,各種榮譽隨之而來。
2015年,他攜面塑作品走進《藝術中國》并在中國教育頻道播出;2016年10月,榮獲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賽銀獎;2017年6月,作品《猛虎上山》榮獲黃河金三角花饃邀請賽三等獎;2018年10月,應邀遠赴馬來西亞參加“國際關公文化節”,為海外華人展演了中華面塑技藝;2019年10月,被認定為萬榮面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020年受山西省文旅廳邀請參加“一帶一路晉疆情”活動,把非遺手藝帶到了祖國邊疆;今年6月,受邀前往深圳文博會展示面塑技藝。
為了更好地弘揚民族文化,傳承萬榮民間面塑藝術,趙銳辦起了“萬榮面塑研究所”,組織年輕人學習面塑,培養傳統面塑手藝人。

趙銳每次研究出新的制作方法和面方,都會把成果發到學員群里。“一個人做不出一個市場,只有大家共同發力,這個市場、這個技藝才能越走越遠。”
培訓的同時,趙銳還在不停研究面方的升級。“最近在研究怎樣能增加面的透光性,其實已經有了一點成績,但感覺還不是很完美,還要再試驗。”
□本版攝影 記者 張國平 王露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