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法治>

警惕校園內的“幫信”危機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6-14

本報記者 邢智軒 見習記者 曹欣怡

  “我哥開了游戲工作室,你的電話卡借我哥用兩天。”“借我用一下銀行卡,我按天給你報酬。”不借,好像不講義氣;借了,你就有可能陷入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以下簡稱“幫信罪”)的麻煩中!

出借“兩卡”(電話卡、銀行卡)就有可能陷入“幫信”危機?“幫信罪”究竟是什么?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條之二規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為其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器托管、網絡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山西瀛航(運城)律師事務所律師康小平表示,在實際中,“幫信罪”多表現為租售銀行卡、電話卡;跑分;開發違規App;為相關電信詐騙App進行廣告推廣等行為。簡而言之,就是詐騙分子的幫兇!

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呈高發態勢,“幫信罪”案件數量也隨之激增。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信息稱,自2020年10月“斷卡”行動開展以來,檢察機關起訴涉嫌幫信犯罪案件已成為各類刑事犯罪中起訴人數排名第三的罪名,且涉案人員低齡化現象突出。鹽湖反詐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從出售、出租“兩卡”成為“卡農”,到收購身邊同學“兩卡”成為“卡商”,再到參與使用“GOIP”(電話轉接)設備進行電信網絡詐騙……面對眼前利益,部分學生難抵誘惑,一步步掉入“幫信”陷阱,淪為不法分子的詐騙“工具人”。

“幫信罪”日益低齡化,學生成為“幫信罪”重點涉案人群,鑄牢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堅固城墻,防止不法分子將魔爪伸向在校學生,顯得尤為重要。近日,記者帶著“校園內為何頻發‘幫信罪’、在校學生觸犯‘幫信罪’如何處理、在校學生如何遠離‘幫信罪’”等問題先后到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以及大中專院校進行采訪,探析校園內的“幫信”危機。

校園內為何頻發“幫信罪”?

6月1日,記者在鹽湖反詐中心采訪時,見到一名14歲初中生因涉嫌“幫信罪”被公安機關約談。據悉,這名初中生與拉他“入伙”的“朋友”并不熟悉,只是因為“朋友”提出借用電話卡,承諾事后給他換一部手機,就落入犯罪分子的圈套,成為其利用對象。

法律意識淡薄,難抵利益誘惑,是在校學生落入“幫信罪”陷阱的原因之一。我市某中專學校教師告訴記者,學校曾組織學生和家長簽訂《不參與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承諾書》,也會不定期召開班會、開展普法講座等活動,多次告知學生電話卡、微信號、QQ號等涉及個人信息安全的物品及賬號不能外借,但有些時候,學生還是會被“給你換個好手機”“給你打個游戲裝備”“把電話卡借我用幾天,我會給你錢”等眼前利益誘惑,在抱著“這么多人借卡給別人用,警察找不到我”的僥幸心理下,將教育內容拋之腦后。至于電話卡借出后,被用來做什么?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這些問題,學生們大多沒有認真想過。

易聯系,“傳染”強,是校園“幫信罪”現象高發的原因之二。“學校里只要有一人參與‘兩卡’外借,宿舍內的其他人,以及他的同班同學極易被卷入其中。”市公安局鹽湖分局相關負責人說。學校就是一個小型社會,學生在宿舍、班級、社團等不同的群體中都會建立社交關系網,只要身邊的同學、朋友開口說有需要,個別同學就“抹不下面子”,或“顧全兄弟情誼”盲目信任“借卡人”,不知不覺就成了電信網絡詐騙的幫兇。

被脅迫、教唆、利誘,是校園“幫信罪”現象高發的原因之三。鹽湖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在校學生參與電信網絡詐騙的案件逐年攀升,尤其是未成年人參與電信網絡詐騙的情況不容忽視。一些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成年人利用法律對未成年人從輕、減輕處罰的特殊政策,大肆脅迫、教唆、利誘未成年人參與、實施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致使這些未成年人參與到收“兩卡”、洗錢等環節中。

隱蔽性強是原因之四。出借“兩卡”往往在短時間內就能完成交易,此行為不僅難以被老師、家長察覺,而且學生對此類事件缺乏防范意識,很少主動和家人、老師說起。一位陪同孩子來鹽湖反詐中心接受詢問的父親表示,孩子將電話卡借給他人后,并沒有將這件事情告訴家人,自己多次撥打電話都顯示停機狀態,孩子稱電話卡“丟了”,直到公安機關打來電話,才知道孩子出借了電話卡。據某中專學校教師介紹,學生將電話卡借給犯罪分子的行為,大部分發生在學生放假回家期間,這段時間學校難以直接管理,即便發生出借、出售電話卡的行為,學校和教師也很難第一時間發現。

除此之外,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影響學生參與“幫信”的一個重要因素。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參與“幫信罪”的學生大多是單親家庭,或留守學生,家長對孩子的心理狀態、社交關系網缺乏關心關注,對此類行為不知情或未及時提醒、制止,導致孩子在缺乏監護、缺失關心的狀態下陷入“幫信”陷阱。

在校學生觸犯“幫信罪”后果是什么?

記者在我市某大專和兩所中專學校走訪時發現,在校學生對于他人提出租借“兩卡”或網絡支付賬戶有一定的警惕意識,但對“幫信罪”及涉罪的后果卻知之甚少。

在采訪中,記者還注意到,與中專學生外借電話卡不同的是,大專院校里的“借卡”行為已經上升為出借銀行卡以及出租支付寶等網絡支付賬戶,個別學生也從中獲取了“報酬”。

前不久,我市某大專學校對在校學生參與過“兩卡”、網絡支付賬戶外借以及租售等違法行為進行摸排起底,發現1000余名學生中,就有10余人存在“借卡”“收卡”等違法行為。據了解,該10余人中有1名學生最先參與電信網絡詐騙,隨后影響了學校內10多名學生參與。這10多名學生中,有人從當初的“卡農”發展成為“卡商”,甚至參與了“跑分”。他們的違法行為極大地提高了打擊犯罪和追贓挽損的難度,影響極其惡劣,等待他們的必將是法律的嚴懲和無盡的悔恨。

大學生羅某某,在明知郭某某等人從事電信網絡詐騙活動的前提下,仍提供自己和他人的銀行賬號以及微信、支付寶收款碼為對方進行轉賬洗錢,并伙同李某某共同“跑分”洗錢從中獲利。羅某某因此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并處罰金3萬元。大學生趙某某受雇于他人,在他人工作室內,利用收集到的微信、支付寶收款碼,收取博彩網站非法資金,轉移資金。趙某某因“幫信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緩刑一年,并處罰金1萬元。公安民警在學校宿舍內抓獲涉嫌“幫信罪”的詹某某。經審訊,嫌疑人詹某某交代,其用網絡上線提供的作案設備和自己兩部手機以及兩張電話卡,按照上線要求用手機和電話卡在宿舍架設簡易“GOIP”,幫助詐騙分子實施犯罪活動。據悉,詹某某一共從中非法獲利925元,卻導致他人被騙146萬余元。大學生李某某,聯系到剛參加完高考的李某、孫某,讓其幫助收購電話卡。3人將收購的20多張電話卡供“GOIP”設備使用,為詐騙團伙提供電話轉接服務。該設備運行不到10天,造成全國受害人經濟損失超過100萬元,李某、孫某分別非法獲利1萬余元、3000余元。因“幫信罪”,李某被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緩刑一年;孫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緩刑一年;李某某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零六個月。

2022年,我市公安機關打掉了一個涉案金額達3000萬余元的電信網絡詐騙洗錢團伙,該團伙共有20多人,其中有一半是未成年人或在校學生。目前,該案還在審理之中。鹽湖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鑒于該團伙內成年人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事實,檢察機關將對其從重處罰;未成年人在明知該團伙為電信網絡詐騙團伙洗錢的事實后,依舊從事該違法行為,也將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于不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未成年人,也將會受到相關部門的懲戒。

給詐騙分子使用一張電話卡,可能導致10個人接到詐騙電話而上當;給詐騙分子一張銀行卡,可能讓100個人遭受財產損失;給詐騙分子使用微信賬號、QQ賬號等,可能會給上千人發送詐騙短信。鹽湖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出租、出售“兩卡”以及網絡支付賬戶,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果詐騙分子通過使用這些電話卡、銀行卡以及網絡支付賬戶進行犯罪活動,那么騙了多少人、洗了多少錢,都將是對租售“兩卡”人員進行定罪量刑的標準。除了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學生涉嫌參與“幫信罪”也可能會影響其今后的學習和生活。

在校學生如何遠離“幫信罪”?

去年以來,鹽湖區人民檢察院經辦的未成年人涉“兩卡”犯罪共有6案28人,且該類案件呈上升趨勢。關于如何遏制此類案件發生?記者整理了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建議。

首先,學生個人應增強防范意識,樹立法治思維,提高辨別意識,不要因一時之利而忽視其背后的法律風險,守好自我管理的第一道關口,從源頭遠離“幫信罪”。如果已經將電話卡、銀行卡以及網絡支付賬戶借給他人,應第一時間告訴自己的監護人以及學校和老師,并對“兩卡”或網絡支付賬戶進行掛失或修改密碼。此外,要積極配合公安機關的詢問。

家長作為學生的法定監護人,應自覺承擔起監護責任,主動提升自身法律素養,多關注孩子的生活情況和社交關系網。如果孩子手機中有某些小眾社交軟件,那么家長要提高警惕意識,及時和孩子溝通了解情況,做到多提醒,早預防,避免孩子落入“幫信”陷阱。如果發現孩子已經將“兩卡”或網絡支付賬戶出借,應第一時間了解情況,并向公安機關說明情況。

學校也應加強管理力度,主動承擔起法治教育責任,建立常態化宣傳防范工作機制,將法律專家請進學校,定期開展法律宣傳講座、法治道德課堂,對“幫信罪”等學生易涉及的犯罪活動進行案例剖析,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幫信罪”是什么,也要讓學生明白涉嫌“幫信罪”會帶來的法律后果,讓學生在心里筑牢法律防線。同時,還應加強學生群體內“雙卡”出租、出借及收卡等行為的摸排起底,爭取做到早發現,早介入,早預防,避免在學生群體中形成犯罪團伙。

公、檢、法等相關單位應定期對轄區內涉及“幫信罪”的案件進行梳理、匯總,分析出學生參與“幫信罪”的主要原因及詐騙手段,針對這些內容開展進校宣傳,可以通過在校舉辦模擬法庭等方式,教育引導在校學生增強法律意識,守住行為邊界,自覺抵制和遠離與“幫信罪”或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的高風險行為。

筑牢防范校園“兩卡”犯罪堅固防線,需要包括學生自身、家長、學校以及社會各界的齊心協力、共防共治,以此在全社會形成打擊合力,扼殺電信網絡詐騙的生存空間,為在校學生營造更加良好的成長成才環境。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