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5-20
本報記者 游映霞 趙卓菁 牛嘉榮
5月1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前往陜西西安主持中國—中亞峰會途中,蒞臨山西運城,在省委書記藍佛安、省長金湘軍陪同下,先后到運城博物館和運城鹽湖考察,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以及文物保護等工作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心系黃河流域生態和文物保護工作,在考察運城博物館和運城鹽湖時作出的重要指示,在全市文物文化系統引起強烈反響。廣大文物文化工作者倍感振奮、倍增信心。大家一致表示,將始終牢記領袖囑托,堅決貫徹領袖指示,把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市考察期間重要指示精神轉化為政治責任、精神動力、工作實效,加強對文保單位分類保護管理,守牢文物安全底線,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在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運城篇章中,體現文物擔當、彰顯文物作為、貢獻文物力量。
傳承歷史文脈
講好文明故事
文物和文化遺存是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燦爛文明的實證,是國家及民族的根之所系、脈之所維。習近平總書記心系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工作,親臨運城考察,就黃河流域生態和文物保護等作出重要指示,站在中華文明永續的戰略高度,為我市文物保護、文化創新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市是文物大市,目前擁有6234處不可移動文物,以及102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國保單位數量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不斷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積極推進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在探勘考古發現、探尋文明起源、探索文化研究、探求文化價值等方面不斷實現新作為、取得新成就。“全市文化系統干部職工第一時間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市考察期間重要指示精神,深受鼓舞,倍加振奮。”市文旅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小光表示,將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期望,堅決扛起文物發掘、保護利用的重要政治責任,認真落實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加強對文保單位分類保護管理,守牢文物安全底線。深入挖掘和闡釋文物蘊含的時代價值,重點推進關公博物館、壁畫博物館等標志性專題博物館建設,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點打造綠水青山中條新生態文旅經濟示范帶和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運城段),構建運城旅游的“一帶一路”發展格局。依托關公忠義文化、堯舜德孝文化、池鹽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大力推進“文化+旅游+生態”融合發展,加快推進關公故里5A級旅游景區和河東池鹽旅游度假區創建工作,積極推動運城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作出應有貢獻。
鹽湖是中華文明史上重要的文化符號,被賦予了運城最鮮明的特質,運城依鹽而興、因鹽而名,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流淌著獨特的文化氣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鹽湖的生態價值和功能越來越重要,要統籌做好保護利用工作,讓鹽湖獨特的人文歷史資源和生態資源一代代傳承下去,逐步恢復其生態功能,更好保護其歷史文化價值。
河東池鹽博物館承擔著向社會大眾宣傳、普及、傳播歷史文化知識的重要職能,鹽湖的歷史價值在博物館中以人文形式無限延續。“習近平總書記來運城鹽湖考察,對高質量推進鹽湖的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鹽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河東池鹽博物館館長潘海珍說,下一步將統籌做好保護利用工作,讓鹽湖獨特的人文歷史資源和生態資源一代代傳承下去;不斷挖掘池鹽歷史,研究涉鹽文物,傳播盬鹽文化,強化博物館館藏、研究和社教功能,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通過了解池鹽歷史,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認同和文化自豪感,讓每一個從博物館走出去的人,都成為宣傳池鹽文化、保護美麗鹽湖的生動踐行者。
從永樂宮、解州關帝廟、司馬光祠等國保單位的古跡保護,到師村石雕蠶蛹、稷山東渠遺址夏時期農作物的考古實證,再到池神廟的復原修復,河東池鹽博物館、河東名人館的建設落成等,我市文物保護工作形成了保護、展示、挖掘、開發、利用的全鏈條,這些承載著歷史文化的寶貴文物,展現了中華文明發展的璀璨成果、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解州關帝廟文保所所長、關公文化研究院院長傅文元說,要在關帝廟宇的保護與展示、關公文化的研究與呈現上篤行不怠,依托博物館、新媒體平臺,走出文物活化利用、文化多元表達的全新之路,通過建設關公文化交流基地和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在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和堅定文化自信中發揮積極作用。
抓好考古探源
守護文化遺產
運城歷史遺存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分布著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寶貴文物。芮城縣縣長余敏表示,將按照“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進一步加大文物安全投入力度,強化專業隊伍建設,探索數字化保護新路徑,加快西侯度考古遺址公園、永樂宮壁畫臨摹基地和數字博物館等重點項目建設,深度挖掘圣火文化、黃河文化、道教文化、紅色文化,講好千年文化古縣故事,讓文物和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全力書寫芮城文物事業發展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運城考察時指出,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為文物工作者深入開展考古工作、加強史前文化和歷史時期文物研究指明了方向。市文物局文物保護利用科科長、四級調研員衛文革說,市文物局將在保護第一上下功夫,推動全市地上文物、地下文物、革命文物保護工作再上新水平;要在加強管理上下功夫,推動全市文物保護規劃編制、項目儲備、資源管理工作再上新水平;要在挖掘價值上做文章,推動考古成果、古建筑、彩塑壁畫和重要館藏文物價值的研究闡釋再上新水平;要在有效利用上做文章,推進各級各類博物館建設,全面掌握本地文物資源優勢和特色,加快文旅融合,推動文物活化利用再上新水平。
市文物保護中心主任衛龍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運城博物館考察時的講解員。他說,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市考察期間重要指示精神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內涵豐富,為運城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學指導。市文物保護中心將全面貫徹、認真落實,立足職責,鼓足精神,先學一步、深學一層、立學立行,全面提升運城市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
永樂宮、解州關帝廟、司馬光祠、廣仁王廟等國保單位共同照亮中華文明璀璨的歷史星空。永濟市文物保護中心負責人董榕說,將按照新時代“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工作方針,堅持做到“四抓四強”:抓思想強認識,凝聚文物工作共識;抓投入強保障,配齊配強文物保護力量;抓巡查強監管,筑牢文物安全防線;抓項目強支撐,實施文物保護利用重點工程。加快轉型崛起,敢于擔當作為,堅持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并重,以全新理念推動文物工作健康發展,讓文物“活”起來、“動”起來、“火”起來,為建設宜產宜業宜居幸福永濟貢獻力量,奮力書寫新時代永濟文物工作新篇章。
激活文化基因
記述文明刻度
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是文物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將積極利用先天文物資源稟賦,深入挖掘文物蘊含的時代價值,實現與文旅、文藝、文創的融合,在文物保護利用、文化遺產保護中貢獻運城智慧和運城力量。
運城中華文化促進會承擔著團結凝聚、弘揚文化、促進交流的重要職責。運城中華文化促進會會長安雅文說,促進會將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我市考察期間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河東大地,緊扣市委部署,團結廣大文化人士,融合各類文化資源,凝聚各方文化力量,傾情傾力,主動作為。下一步還要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努力挖掘河東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系統開展歷史名人、文化事件、文化遺存、文獻典籍研究,組織河東文化講座,發展鄉村手藝,傳承優秀家文化,讓文化潤澤城市品質,推進鄉村振興,提升道德風尚,增強文化自信。同時,加大河東文化宣傳力度,拓展文化傳播途徑,把根祖文化、鹽文化、黃河文化、關公文化等悠久厚重的河東文化宣傳出去,不斷提升運城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推動運城高質量發展提供文化支撐。
“作為河東池鹽文化研究者,我們深受鼓舞,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運城學院學報主編、河東鹽文化研究所所長咸增強表示,利用學報陣地,開辟河東鹽文化研究專欄,系統開展歷史文化、歷史名人、歷史事件、文化遺存、文獻典籍等學術研究,把各類歷史文化資源有機串聯起來。加強鹽文化研究團隊建設,繼續推進橫向科研項目合作,進一步開拓新的鹽文化項目,積極參與鹽文化研究成果的傳播與轉化工作,把鹽文化研究和傳播工作做深做細、做好做強。
“習近平總書記蒞臨運城考察文物保護工作,體現了對運城文物工作的深切關懷和殷切期許。”市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鐘龍剛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將整合各方力量開展考古研究項目,圍繞“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夏文化研究”“晉南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研究”等重大科研課題,展現運城在華夏文明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領作用。持續舉辦“西陰論壇”,進一步提高和擴大運城考古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構建弘揚與傳承河東文化的標識體系,提高考古資源綜合利用效益。貫徹落實《運城市基本建設用地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前置改革實施方案》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考古工作的通知》,確保考古前置工作扎實有效推進。
運城市古中國文化研究會致力于傳承展示運城本土文化特色,促進運城傳統文化繁榮發展,曾協助央視總共推出21期“跟著書本去旅行”運城古代文化專題片等。“謹遵殷殷囑托,我們對傳播最早中國的古代文化充滿信心。”該研究會會長李軍說,要抓好古代文化研究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有效組合、合理利用文化元素,發揮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作用。將通過古代中國文化這個橋梁,與各地文化研學基地合作,積極推動運城申請教育部批準的“中小學研學實踐營地”。
我市作家馬貴民說,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運城博物館及運城鹽湖,讓我們基層文藝創作者倍感溫暖、倍增信心,接下來將把自己的文藝創作方向作適當調整,以文學文藝的形式助力古老文物煥發新的光彩,用自己手中的筆去描繪各個時期的風華運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