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05-11
當中條山上的風再次呼嘯,那山腳下的竹林又一次奏響動人的樂章。那樂章穿越千年,至今仍打動著來此觀光游玩的人們。
中條山北、陌南鎮上,這里是人人向往的世外“竹”源——漢唐竹林谷。

穿過竹林谷那充滿山野氣息的草門,沿著山溝一直下行,不一會兒,那“占溝為王”的千畝竹林,就躍然眼前。
5月的天,風調雨順,一株株筆直翠綠的竹子相互簇擁著,發出“嘩嘩”的響聲,似乎在歡迎每個前來的人兒。

據說,它們在此已“棲息”千年。估計誰也說不清它們是怎么“落草”的,又是如何長成“氣候”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千年風雨的滋潤,涵養了它們的氣節和風骨,讓它們成為這片土地上獨一無二的存在。

“誰引江南到陌南?看竹谷青青,蒼煙陣陣;風從漢唐穿云漢,聽鵲鳴脆脆,雅韻聲聲?!泵恳粋€竹子都是有故事的,它迎來送往千千萬萬人,見證了多少悲歡離合、目睹了多少陰晴圓缺、承載了多少世事變遷,最終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置身竹林,仰望竹節,那數十米之高的竹身,筆挺堅硬。常言道,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而觀此竹林,每一株間隔有序的生長,在枝葉的頂端又相互依靠。任風再大,吹折的只是個別,“抱團取暖”的始終挺立不倒。

走在竹林谷,隨處可見破土而出的竹筍,尖尖的、硬硬的,那是新生,更是延續。正是這一撥又一撥的“雨后春筍”,使得這片竹林繁衍、屹立、流傳至今。這就好比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才有了源頭活水,才有了生生不息。
有關竹子生長的故事,聽了好多回。它是這樣說的,竹子用了4年時間,僅僅長了3厘米,從第5年開始,就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瘋狂生長,僅僅用了6周,就可以長到15米以上。其實,在前面的4年,竹子將根須深深地扎進了土壤,延伸數百平方米。
如今,竹子生長的故事正激勵著許多人深深扎根、向上向善。
其實,古人對竹子的推崇,更比今人。如蘇東坡的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短短10個字,便將竹于人的價值與意義詮釋得一清二楚。
陽光透過竹林,留下斑駁的樹影,一路上,鳥鳴聲不絕于耳?;蚴窃谥窳种酗w越,或是在山道上小憩,這些鳥兒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這片竹林,譜寫出自然共生、和諧美好的“詩情畫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竹林谷工作人員口中得知,這片稀有的竹林谷,已經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關注,成為生態芮城的亮麗底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緊鄰漢唐竹林谷的,有一處古樸莊嚴的民居,那是景耀月故居。故居門上掛一副對聯,“一代大師承漢魏,千秋偉業易滄?!保偌由祥T口立的石碑,人們可以知道,這位古魏大地走出的先賢大儒,曾在辛亥風云中,才華橫溢,一枝獨秀。
此情此景,腦海中總會浮現出一段優美的旋律,“我吹過你吹過的晚風,那我們算不算相擁……”
是呀,思慕先賢,高風亮節;千年竹林,無出其右。
誠如有人這樣說,“山不向我走來,我便向山走去”。這片孤傲絕世的竹林谷,值得每一個人都來看看:看竹、看景、看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去捕捉無限的美好。
記者 杜磊 景斌 文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