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5-10
運城晚報訊(記者 劉亞)5月6日,“2023年萬榮·中華后土文化論壇”暨“中華后土文化與萬榮后土祠研究”結項報告會在萬榮縣成功舉辦。清華大學、山東大學、山西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農業博物館、上海大學、山東建筑大學、廣東省博物館等高校和科研單位的30余名學者參加會議,會議采用線上、線下共同舉辦的形式。
山東大學和萬榮縣人民政府共同合作的研究項目——“中華后土文化與萬榮后土祠研究”,由山東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民俗學會會長葉濤教授領銜主持。這一課題結項成果目前共有7本8冊,近300萬字、1000余幅圖片。該項目系統梳理了20世紀以來后土文化研究成果,全面搜集了后土歷史文獻、文學文本資料,并以萬榮后土祠為中心,完成了對廟宇建筑及民俗儀式的深度調研,詳細考察了全國和海外具有代表性的后土宮廟與后土文化輻射地區。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王加華教授對“中華后土文化與萬榮后土祠”課題結項表示祝賀。
會上,7位子課題負責人與兩位地方學者分別發言。副研究員劉晨在發言中分析了漢武帝立后土祠于汾陰的信仰源流。副教授任雅萱解析了后土史料中的經史典籍、宗教文獻、買地券、地方志等文獻特點,分析了不同書寫傳統的相互影響。助理研究員馬夢瑩作了題為“后土圖像身份判斷新論”的報告,論述了考證圖像中人物身份的多種依據,并對部分個案進行反思。博士李夢論證了后土形象“千面一神”的特色。教授姜波展示了其團隊調研的壁畫、磚雕、琉璃等萬榮后土祠建筑精粹,對獻殿壁畫的透視技法、人物表現手法等進行了解讀。副教授郭俊紅通過對萬榮縣娘娘廟主要祭祀儀式“拔花”的考察,得出結論:“花”不僅是溝通的媒介,更是人類生命歷程的象征,這是萬榮民眾對信仰禮儀的獨特理解。教授刁統菊論述了當下后土文化的傳播與影響,總結后土宮廟具有“兩個中心與零星分布”的特點。萬榮本土學者薛勇勤、陸峰波也分別圍繞后土祠的時代價值、祭祀儀式的不同議題,闡釋了后土文化的悠久與精深。
課題首席專家葉濤教授表示,此次結項會是課題組對后土文化和萬榮后土祠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現,同時也是深度研究中華后土文化的開端,后續還將持續展開對于后土文化學術研究與宣傳活動。
本次論壇由萬榮縣委、縣政府主辦,中國民俗學會、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建筑大學齊魯建筑文化研究中心等單位為論壇提供學術支持。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