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3-04-24
□楊方
春和景明,草長鶯飛,是讀書人的美好時光。在云南麗江古城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天雨流芳”四個大字。這是納西族語言,意思是“讀書去吧,多美!”是啊,在春日的午后,翻開一本心儀的書,確實是一件樂事,這讓我不由得盤點起古代詩人們在春天有趣的讀書橋段。
宋代詩人劉攽午睡醒來,看到窗外的綠樹和青苔,還有闖入房門的南風,以及被南風掀起書頁,忽發靈感,信手拈來,成就了一首經典名篇:“青苔滿地初晴后,綠樹無人晝夢余。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詩人埋怨一位叫“春風”的老朋友,說招呼都不打一聲,就推門而入,還裝作愛讀書的樣子。詩人的這首《新晴》寫得非常有情趣。
唐代詩人薛能的“昨日春風欺不在,就床吹落讀殘書”,也同樣妙趣橫生。“春風”趁詩人不在家,把他沒有讀完的一本書從床上吹落到地下。能被風吹落在地的書,自然是詩人翻卷著的隨時可閱讀的書,肯定也是詩人很感興趣的書。我想,詩人也同樣把“春風”當成舊相識看待的,因為詩人并沒有真的生氣,倒覺得“春風”這位老友故意和詩人開玩笑呢。
唐代詩人武元衡《春日偶作》云:“飛花寂寂燕雙雙,南客衡門對楚江。惆悵管弦何處發,春風吹到讀書窗。”一扇窗戶,一旦有人讀書,就成了讀書窗。“從來讀書知音少,推窗坐飲有春風。”讀書窗,因有“春風”這位老友為伴,便優雅了一代又一代讀書人。
宋代詩人葉采的《暮春即事》也別有情趣:“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屋頂上兩只麻雀的影子在書案上移動,點點楊花飄入屋內,落到硯池中。詩人靜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會,依然潛心地讀著《周易》,不曉得春天過去了多久了。在春天里,詩人讀書非常專注,也不怕雙雙瓦雀與點點楊花的打擾,甚至不知道春天已過去了多久,真可謂“讀書不覺已春深”。
(《東南早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