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4-21
記者 魏 濛
癌癥,這個令人談之色變的“殺手”,每隔一陣子就會跳出來撥動人們緊張的神經。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約312萬例,每分鐘就有6人被診斷為癌癥,在40歲以后癌癥發病率快速上升。
2023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9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癌癥防治 全面行動——全人群?全周期?全社會”是今年宣傳周主題,旨在積極倡導每個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并喚起全社會對癌癥問題的關注。
那么,生活中我們如何正確認識癌癥、積極防控癌癥,主動參加防癌健康體檢,踐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遏制癌癥危害,提升全民健康水平?4月18日,鹽湖區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婁婷通過詳細的腫瘤防治科普講解,帶我們全面認識癌癥,全周期防控癌癥,全民參與防癌抗癌,提升全民的健康水平。
癌癥可防可篩可治
癌癥離我們并不遙遠,但是,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很多癌癥是可以治愈的。
“癌癥是可防、可篩、可治的慢性疾病。”婁婷說,大部分癌癥是人體細胞在外界因素長期作用下,基因損傷和改變長期積累的結果,是一個多因素、多階段、復雜漸進的過程,從正常細胞發展到癌細胞通常需要十幾年到幾十年的時間。
“癌癥,可以預防。”婁婷說,相關研究顯示,三分之一的癌癥完全可以預防;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完全治愈;三分之一的癌癥可以運用現有的醫療措施延長生命、減輕痛苦、改善生活質量。在我國實施癌癥綜合防治策略較早的一些地區,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已呈現下降趨勢。
日常中,我們可以通過“三級預防”來進行癌癥的防控。婁婷介紹,癌癥是一類可防可控的慢性病。癌癥的發生是一個多因素、多階段、復雜漸進的過程,分為致癌、促癌、演進三個過程,通過實施癌癥“三級預防”策略,可有效降低癌癥的疾病負擔。一級預防是對病因預防,盡量避免或減少危險因素暴露,降低癌癥發病風險;二級預防是通過對高危人群進行早期篩查、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提高癌癥治愈率和生存率,降低癌癥死亡率;三級預防則是通過合理治療和康復,緩解癌癥患者癥狀,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質量。
“癌癥不會傳染,但一些致癌因素是會傳染的。”婁婷進一步介紹,癌癥是由于自身細胞基因發生變化而產生的,是不傳染的。但是,一些與癌癥發生密切相關的細菌(如幽門螺桿菌)、病毒(如人乳頭瘤病毒、肝炎病毒、EB病毒等)是會傳染的。通過保持個人衛生和健康生活方式及接種疫苗如肝炎病毒疫苗、人乳頭瘤病毒疫苗可以避免感染相關的細菌和病毒,從而預防癌癥的發生。
早期信號不可忽視
癌癥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不治之癥”,其實,癌癥的發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而早期診斷和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生活中人們一定要重視早期信號,爭取早干預早受益。
癌癥事實上是一種隱匿性高的慢性病,人體一般接觸致癌物10年甚至更長時間后才會“量變達到質變”。婁婷說,大家若在此期間進行預防、檢查、干預,是可以把體內的這些“定時炸彈”拆除的。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婁婷介紹了發現腫瘤早期信號的“五字要訣”:血、塊、痛、燒、減。
不明原因出血。在很多電視劇中,往往主角鼻子、口腔一出血,就會被診斷患了白血病。這雖然是電視劇的情節,但口腔、鼻腔頻繁出血,需要考慮是否患有口腔、肺部、胃部等腫瘤,需要去正規醫院進行專業篩查。另外女性除了正常月經以外,人體任何一個臟器不明原因出血,并且遷延不愈,都有可能是腫瘤的早期報警信號。
不明原因鼻出血,可能是鼻咽癌、血液病等。咳血、痰中帶血,排除天氣干燥、牙齦出血或過勞引起的暫時性出血,可能是肺癌的表現。大便帶血,不一定是痔瘡,還要去醫院排查結直腸癌的可能性。女性絕經后,又發現陰道出血,可能是宮頸癌的表現。
腫塊經久不消。乳房、腋下腫塊是乳腺癌患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腫塊多位于單側乳房,雙側比較少見,而且質地較硬,表面不光滑,還會伴隨著皮膚像橘皮一樣的改變。30歲以上的成年人,右上腹部及上腹部觸摸的時候若有包塊,且質地硬、表面不平,連續觀察增大趨勢明顯,警惕肝癌。頸部腫塊要警惕鼻咽癌、甲狀腺癌。下腹腫塊需要警惕卵巢癌。
長期疼痛。長期持續的疼痛,也可能是癌癥早期的信號。尤其是頭部劇烈疼痛伴隨噴射狀嘔吐,患者要去醫院篩查腦瘤、肺癌等,或去神經內科排查腦部腫瘤,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患者若頸部疼痛、胸骨部疼痛,要警惕食管癌和賁門癌、胃癌等。
持續發燒多天。若發燒時間持續7天以上,一定要考慮感冒、肺部感染之外的疾病。尤其是發燒伴有體重下降、盜汗等,要警惕白血病、淋巴瘤、肝癌等“小壞蛋”是否來襲。
短時間內突然暴瘦。成年人尤其是中青年人,若在沒有刻意減肥的情況下突然在短時間內體重明顯減輕,在排除甲亢、糖尿病、結核等疾病后,有可能是消化道腫瘤、腎癌、淋巴瘤等腫瘤在作怪。腫瘤其實是個“吃貨”,它會大量吞噬機體營養,以壯大自身,致使人體機器不能正常運轉。
關口前移“全民防癌”
“全民防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要從根本上降低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僅僅在診斷和治療方面投入精力是遠遠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要把腫瘤和癌癥的防治關口前移,把防癌的前線推進到預防和篩查階段。
“國內先進經驗表明,采取健康教育、控煙限酒、早期篩查等積極預防措施,對于降低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顯著效果。”婁婷說,不良的生活習慣是大部分癌癥的主要風險因素,而飲食模式、飲食習慣、生活態度、行為模式等受家庭影響巨大,每個家庭都參與預防癌癥具有重要的意義。遠離癌癥,從個人做起,從家庭做起,從全社會做起,樹立正確認知,養成健康生活方式,遠離致癌風險。
“除去先天性遺傳病或者外界不可抗因素,大部分疾病都可以通過一些手段進行一定程度的預防,癌癥也不例外。”婁婷結合臨床實踐,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癌癥,介紹了改變一些可預防和降低癌癥風險的生活方式。
嚴格控制體重。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資料顯示,與20年前相比,我國人群的平均體重約增加了40%,癌癥發病率升高了近9倍。婁婷認為,這兩組數據證明了肥胖是導致癌癥發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合理膳食,飲食健康尤為關鍵。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食物多樣,谷類為主;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少鹽少油,控糖限酒。堅持調整膳食結構和飲食習慣,可大大降低癌癥風險,保持健康。
不吃發霉的食品。發霉的食品中含有大量的黃曲霉素,即便將這些食品加熱也無法去除其中的黃曲霉素。人們常吃這樣的食品,極易患肝癌等癌癥。要少吃熏制、腌制、烤制、油炸和太燙的食品,如熏魚、烤肉、臘肉、咸菜和火鍋等這些食品會導致胃病、食管癌高發。
不酗酒不吸煙。酗酒和吸煙是誘發胃癌、肝癌、胰腺癌、肺癌、腸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多種癌癥的主要原因。據統計,在我國的癌癥患者中,有35%以上人的癌癥是由酗酒和吸煙引起的。吸煙者要戒煙,不吸煙者盡量避免二手煙、三手煙。
不長期服可致癌藥物。受某些觀念的影響,很多人都有不經醫囑而自行使用藥物的習慣,這就大大降低了他們用藥的安全性,甚至因用藥不當而致癌。據調查資料顯示,每年至少有20萬人因用藥不當而致癌。可致癌的藥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氨基比林、氯霉素、土霉素、利血平、硫唑嘌呤、環磷酰胺、氨甲蝶呤、苯巴比妥、異煙肼等西藥以及花椒、藿香、款冬花、石菖蒲、砒石、雄黃等中藥。
避免接觸致癌物。已知輻射暴露和某些化學物質會導致癌癥。例如,X射線、高能紫外線等電離輻射以及某些化工產品與肺癌、皮膚癌、甲狀腺癌、乳腺癌和胃癌有關。人們若長期使用有毒的塑料袋,尤其是用有毒的塑料袋盛裝食品,容易患肝癌、乳腺癌、卵巢癌等癌癥。
曬太陽不宜太長。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很多中國居民——尤其是老年人都有長時間曬太陽的習慣,而且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涂抹防曬霜,這是導致中國皮膚癌發病率較高的主要原因。為此,婁婷提醒大家,每天曬太陽的時間不宜超過40分鐘,而且要養成涂抹防曬霜的習慣。
不要長期熬夜。世界衛生組織調查發現,隨著電視、電腦的普及和娛樂場所的增加以及工作壓力的增大,每天熬夜,即在凌晨1點以后才睡覺的人越來越多。早在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將熬夜列為容易誘發癌癥的因素之一。這是因為熬夜會導致人體內褪黑色素(一種能夠抑制腫瘤生長的激素的含量)減少,并會降低人體的免疫力,從而使人易患癌癥。
癌癥影響的并不僅僅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癌癥造成的疾病負擔對全社會來說也十分沉重。預防癌癥需要每個人、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每個人要行動起來,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