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4-11
■周長春
在外地人的眼中,“盬”是個生僻字。但對運城人來說,自從有了“盬街”,這個字就婦孺皆識、耳熟能詳了。盬,是古人為河東鹽池創造的專屬字。河東鹽池的這份殊榮,在中華造字史上也是極為少有的。運城因鹽而興、因鹽而城、因鹽而名,行旅至運城,不親身體味一下河東鹽池的“盬”韻,等于沒有來過運城。
體味“盬”韻,必須親臨鹽池。從城市主軸線解放路南出運城中心城區,下了臥云岡,迎面是如翠屏般的中條山,一岡一山拱衛在中間的就是130多平方千米的河東鹽池。沿著跨湖大道到中段,是觀湖平臺,中間矗立一巨石,上面鐫刻著郭沫若1965年視察鹽池時題寫的“鹽池”二字。有文化人出書或撰文稱河東鹽池為“千古鹽湖”,這實不為過。論年齡,地質考古證實,它孕育于白堊紀,歷經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億萬年化育,池中沉淀積累了大量無機鹽,成為與俄羅斯庫楚克鹽湖、美國猶他州大鹽湖齊名的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論開發利用史,至少5000多年前,華夏先民就開始有組織地從池中撈取食鹽以用,并視其為戰略物資。上古時期著名的涿鹿之戰,就是黃帝部落聯盟與蚩尤部落聯盟爭奪河東鹽池發生的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戰爭以蚩尤部落失敗而告終。蚩尤被部落人民尊為“鹽宗戰神”,黃帝敬其威,一邊將其身體肢解,一邊又將其神靈供奉。這也促成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鹽池南岸的蚩尤村今仍存在,村民祭祀蚩尤的活動從古到今從未間斷。
體味“盬”韻,必須步臨鹽池神廟。鹽池北岸臥云岡上,順坡勢坐落著鹽池神廟。從新修復的南門步入,拾級而上,聽文管員娓娓道來。最早供奉鹽池神靈的有東西兩座廟宇,東廟周圍逐漸形成一個村落,叫廟村,繁衍至今。唐大歷十二年(777),連降暴雨,周邊客水嚴重威脅鹽池,當地官民奮力抗洪,保得鹽池安全,鹽業正常生產。戶部侍郎韓滉把這看成神力之功,請求皇帝嘉賞,唐代宗敕封鹽池神為“寶應靈慶公”,合東西兩廟為一廟,在鹽池東西居中的臥云岡上建“靈慶祠”,加以供奉,列入國家祀典。明嘉靖十四年(1535),朝廷對鹽池神廟進行了大規模重建,神殿分成三座,面池并列,中殿供奉東西池神,東殿供奉條山風洞之神,西殿供奉太陽神。這就是今天我們能看到的鹽池神廟。鹽池產鹽在夏季,靠三寶:一是鹽池鹵水,乃物質基礎,可視為內因;二是條山南風,攪拌鹵水;三是炙熱陽光,曝曬蒸騰。后二者為輔助,可視為外因。但三者缺一不可。這就可以理解為何三個大殿供奉這三個神靈。然而,在德圣孝祖舜帝那里,最為看重的不是這三個神靈,而是這三個神靈給老百姓帶來的福祉。在廟內中軸線上有一座“舜彈琴處”的牌坊,恰為紀念舜帝巡視鹽池時撫五弦琴作《南風歌》:“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p>
體味“盬”韻,必須空臨鳥瞰鹽池。身處其中,難解其韻。當您坐上直升機,或登上熱氣球,或借助無人機航拍,在空中俯瞰鹽池,映入您視野的將是另一番模樣。如果您看到鹽池是白茫茫一片,那肯定是在冬季。冬季產硝,硝花似雪,有詩贊道:“千古中條一池雪?!碑敶禾斓哪_步踏進河東鹽池,鹽池開始換裝變模樣,畦畹如織的鹽田呈現出七彩奇觀,猶如一個巨型調色盤,令人不禁生發作詩的沖動:“誰持巨筆蘸七彩,濃情高意繪河東?!弊哌^春天,穿越三夏,來到秋季,鹽池都是這般盛裝。鹽田,是一代又一代鹽工的杰作,五十畝稱畦,三十畝叫畹。萌芽于秦漢、成熟于唐代的“墾畦澆曬”五步產鹽法,就是在這些鹽田中誕生的,一直沿用至后世,在世界產鹽史上領先1000多年,被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稱為“中國古代科技活化石”。古往今來數千年開采食鹽,新中國七十多年開采芒硝、二十多年開采硫酸鎂,河東鹽池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無機鹽生產基地。各畦畹中的礦物質遺存不同,再有藻類植物和浮游生物繁殖參與其中,造就了“七色漣漪泛畦畹”的景觀。七彩鹽湖,成了網紅打卡地。
體味“盬”韻,必須登臨“兩樓一門”。兩樓,是指重修的老運城鐘樓和鼓樓。鐘鼓樓,幾乎是中國老城的標配,鐘樓在東,鼓樓在西,晨鐘暮鼓,兩座樓發出的鐘聲和鼓聲,指揮著一座城的晨昏作息。而老運城偏偏反其道行之,鐘樓在西,鼓樓在東。何以如此,史料沒有說明,專家講不清楚,成了一個謎。鐘鼓樓在1947年三打運城戰役中被毀,為了保留一些老城的文脈和記憶,政府按原建制將其在原址上復建。一門,是指在原址上按原建制復建的中禁門。這就得說說鹽池禁墻。歷朝歷代,鹽鐵專賣,鹽稅是朝廷府庫的重要來源。河東鹽池產生的鹽稅,到唐代曾占到全國鹽稅的四分之一、全國財政收入的八分之一,到宋代一度超過全國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一?!皣髮殹钡姆Q號,名副其實。保護鹽池的工程,也應運而生。唐筑“壕籬”,宋擴為“攔馬斷墻”,到了明代,巡鹽御史王臣主持,建造基厚丈五、頂厚八尺、墻高兩丈一、全長120余華里的禁墻。禁墻的功能,一是防洪阻客水,二是防盜販私鹽。沿臥云岡分設有東、中、西三道禁門,中禁門隔300米正對運城老城南門(聚寶門)。運城老城原是一個村莊,叫“潞村”,故河東鹽池的鹽也叫“潞鹽”。元太宗時,朝廷在這里設鹽運司,專管鹽務。元順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蒙古皇室那海德俊擔任河東鹽運使,應鹽商和鹽民請求,報朝廷恩準,動員兵民數以千計,歷時半年,筑成一座近兩平方千米的城池。明清兩朝對城池均有加固維修,城內設施也有擴展。這樣,一座產鹽之城,一座鹽務專城,恰似孿生兄弟一般生相伴,讓河東大鹽從鐘樓底出發,通過十多條古鹽道,“西出秦隴,南達樊鄧,北及燕代,東逾周宋”,產生了大量的財富,成就了一代又一代鹽商大賈,也積聚了豐富的鹽文化。
今天,雖然運城老城不復存在,鹽池禁墻只留下殘垣斷壁,但登臨鐘鼓樓和中禁門,感懷生態退鹽還湖,點贊工業退城入園,欣看新城蓬勃律動,觀覽鹽池七彩奕奕,當又是另一番“盬”韻矣!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