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fā)布者:時間:2023-04-11
■董尚立
陽春三月,春光明媚,萬物清明。市政協(xié)文化考察團一行九人開啟了陜西洋縣文化考察的行程。早春的天氣乍暖還寒,大家一踏上洋縣這塊土地,看到的是鋪天蓋地的金黃色——最炫目、最廣闊、最壯觀的油菜花海。短短三天的洋縣之行,給考察團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這是一次文化之旅、交流之旅,更是研習之旅、友誼之旅。
智果寺里的山西中學
3月13日,考察團來到第一站洋縣謝村智果寺。
智果寺是建于唐朝的千年古剎,規(guī)制很高,乃皇家敇建寺院。據(jù)《洋縣志》載:“智果寺,縣西28里,唐儀鳳(唐高宗年號)676年到679年間建,宋、元重修。”
智果寺歷史上有一段傳奇的故事。明朝萬歷年間,紫衣禪師(智果寺僧人)云游京師(北京),逢慈圣皇太后患眼疾,久治不愈,張榜招賢。紫衣禪師揭榜應召,入宮為其治病,用藥三劑,眼疾即愈。明神宗朱翊鈞、慈圣皇太后為表謝意,于明萬歷十四年,向智果寺頒賜皇家御制大藏經(jīng)一部,共678函,6780卷,并敕令太監(jiān)同漢中知府增修藏經(jīng)樓保管。還在周圍筑城二里許,開挖河壕,智果寺由此逐步形成寺院樓殿廊閣、古柏參天、塔群林立的格局。
藏經(jīng)樓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長21.7米,進深18米,高12米,上下兩層。樓內(nèi)雕塑有唐三藏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組圖。二樓藏有明代佛經(jīng)2000余卷,分經(jīng)部、論部、律部、雜集等,總計4113冊。智果寺的經(jīng)卷大部分為唐代高僧翻譯的梵語經(jīng)典及東漢以來歷代高僧的著作和譯作,經(jīng)卷紙質精良,印制考究,封面用紅、黃、藍、綠各種精織明錦硬殼封面,全國罕見。這些經(jīng)卷內(nèi)容涉及古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科技、宗教等方面,是研究我國古代文明和世界歷史的第一手資料,是中華民族璀璨的精神財富,智果寺因此有“佛教圣地”“皇家書院”“漢上名剎”等美譽。
藏經(jīng)樓前有明萬歷十八年皇太后所賜“圣諭”碑一通,諭詞清晰可辨。藏經(jīng)樓前還有大佛殿,殿內(nèi)有石刻、金屬佛像數(shù)尊,墻壁有大型壁畫,壁畫從人物造型、衣著等方面研究,有唐代壁畫風格,其文物價值不可估量,甚至可以與我市永樂宮壁畫相比美。
來到近代,智果寺又演繹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
1938年,日寇侵略中國,山西省立第二中學(后為運城中學)大批教師和學生流亡到陜。國破家亡之際,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只要中華民族文化教育的血脈沒有中斷,中華民族崛起的希望就不會破滅,中華民族就不會被任何列強征服,也一定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這種思想感召下,以張國瑞、呂程九為代表的一批運城留日老師、仁人志士帶領在陜的流亡學生,歷經(jīng)千辛萬苦,徒步翻越秦嶺,選擇在陜西洋縣籌辦山西中學。學校后改為國立七中,初期學生主要為山西的學生,后來還接納了流亡在陜西的其他省的學生。在烽火連天的戰(zhàn)亂歲月,十分艱苦的條件下,篳路藍縷,堅持辦學,直到陜南解放,在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抗戰(zhàn)期間,國立七中師生在智果寺把大殿當課堂,自己動手修建茅草屋,刻苦學習。他們體念國難,甘守清貧,深明大義,教書育人,形成了“愛國抗日,追求進步,刻苦學習,艱苦奮斗,友愛互助,患難與共”的七中校風。十余年間,學校為國家培養(yǎng)了3000多名棟梁之才,這些學生在新中國成立后足跡遍布祖國各地和世界各國,許多人成為知名的專家、學者、教授。中國科學院天文史學家石澤宗院士,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院長、香港生物教學研究會會長張樹庭院士,中國工程院侯峰院士,全國著名學者、演講藝術家景克寧先生,北京市政協(xié)常委、高級工程師張汝范,冶金煉鋼專家劉丕績,中山大學原黨委書記張幼峰,著名教育家段朝黎,陜西省原省長程安東等都曾在國立七中苦讀求學。
70余年的歷史煙云已然飄過,考察團一行踏入智果寺,仍感到院內(nèi)靜穆肅然。大佛殿和藏經(jīng)樓仍巍然屹立,千年唐柏為首的數(shù)十株古柏歷經(jīng)歲月滄桑,依然青翠挺拔,連同“圣諭神碑”為代表的明清石刻共同見證著一代明剎的昔日輝煌與歷史厚重。這里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從樓臺到書籍,從古墓到庭院,連泥土都散發(fā)著歷史的幽香。藏經(jīng)樓兩邊鐫刻對聯(lián)一副:“登樓破卷識國粹;誦經(jīng)悉古懷玄奘。”此聯(lián)出自大書法家、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之手。想必趙樸初先生,能為此留下墨寶,也是心有所念的。
智果寺見證了運城和洋縣兩地文化交流源遠流長的交流史。在新的歷史時期,正像洋縣政協(xié)路主席所說:“要發(fā)揚原國立七中西遷辦學,艱苦奮斗的精神,為新時代文化教育發(fā)展貢獻力量。”
運城籍明朝廉吏姚誠立與祖父——洋縣為官18年
明代廉吏、四川按察使姚誠立,系運城市鹽湖區(qū)杜家村人。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考中進士,萬歷二十九年—三十四年(1601—1606)任洋縣知縣。而此前,他的祖父姚如松曾在洋縣任過12年的縣丞。姚如松在洋縣協(xié)理縣事時,廉明剛正,辦理訴訟,不謀私利,相繼輔佐五任縣令治政,為洋縣百姓所稱頌。史書記載:姚誠立在任洋縣知縣到任時,洋縣百姓知其系原縣丞姚如松之孫,百姓父老跪迎。姚執(zhí)政洋縣,繼承先祖之志,為官清廉正直,勤政為民,興修水利,澤惠百姓,勸課農(nóng)桑,發(fā)展生產(chǎn),寬刑息訟,愛民如子,注重教化。姚誠立到洋縣當官不久,即在縣文廟啟圣祠旁創(chuàng)建尊經(jīng)閣,以陳放朝廷頒降書籍。他在洋縣經(jīng)常深入民間,體察民情,親自撰寫、印發(fā)“洋民家訓”和“作民要訣”,在洋縣留下大量有價值的史料和文化古跡。其后升任四川按察使,正三品,逝世后歸葬故里,墓葬現(xiàn)位于運城市鹽湖區(qū)杜家村。
2023年3月,運城一個文化研究會對杜家村姚家故居進行調研,發(fā)現(xiàn)其仍存繡樓一座、古墓遺址及房契等資料。在此基礎上,市政協(xié)組織人員赴洋縣作進一步考察調研。
考察組一行,在洋縣智果寺、溢水堰、土門堰、蔡倫墓祠、政協(xié)文史館實地考察走訪,查閱資料,座談交流,收獲了一批很有價值的史料。洋縣是姚誠立與其祖父生前主要活動場地,可以說是這位明朝萬歷進士河東之子的第二故鄉(xiāng),他的仕途事業(yè)功名得以在洋縣發(fā)揚光大。洋縣百姓為姚家祖孫二人修建了“繼美亭”,并由姚誠立同科進士楊明盛撰寫碑文,立石為記。
在洋縣智果寺留有五百年前姚誠立寫的律詩四首石碑。其中一首《宿智果寺》“漢水東去抱城流,高閣空含物外秋。僧舍不關花雨亂,禪心常定缽龍游。塵根誰識功名簿,宦海難同心思幽。安得遠公來接引,談經(jīng)時過虎溪頭。”詩中表達了他心思不在“花雨亂”,不在“功名宦海”,而有一腔報國為民的凌云之志。此詩有血有肉有真情,更顯其不凡的抱負和青松般的人格。無獨有偶,在運城池神廟,也有一通明萬歷年間姚誠立的“河東鹽池賦”碑,精美的詞章,飽滿的感情,一樣令人驚嘆。
考察組還來到姚誠立及祖父在洋縣興修水利、為民造福的溢水堰和土門堰遺址。史料記載:“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知縣姚誠立捐俸金百余兩,倡修石堰為長久計,推去積沙,巨石為底,上累條石,涂以石灰……高可及肩,長則亙河。其下流處預防沖激,多置圓石木閘。其外,賈峪中流,留龍口十二丈,漸低其半,以泄?jié)q流……”在修堰期間,姚誠立每隔三日親赴工地巡視一次,順便犒勞工匠,從三十三年正月動工到三十四年三月完工后,可灌溉良田1500畝。
考察團一行站在當年修的攔河壩上,望著那巨石上所留下的一個個坑穴和流水沖刷巨石留下的累累深壑,仿佛一位老人在講述著數(shù)百年前的故事。
王范蔡倫墓與龍亭蔡倫墓祠
洋縣有著綿延的文脈,人文鼎盛,風物薈萃,厚重歷史源遠流長,先賢圣哲的美德澤潤后世。洋縣龍亭是發(fā)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他改進的造紙術名聞世界,加快了世界文明史的進程。他也是洋縣從古至今的文化標記,是世界文明史上輝映千秋的人物,被譽為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古代巨擘之一。
考察組步入古柏參天、莊重肅穆、碑石林立的墓祠內(nèi),依次穿過沿中軸線次第排列的拜殿、獻殿和正殿,仿佛隨著時光隧道穿越了兩千年,走進了蔡倫那充滿傳奇與輝煌、褒貶與毀譽的人生。
史書記載,姚誠立在任時將城東關三公祠(蔡倫、原杰、吳道宏)遷至龍亭蔡倫墓前重建。這是姚誠立主政洋縣時的又一文化功績。
沿著青石鋪就的墓區(qū)主道行走數(shù)十米,兩側松柏聳立,石人、石羊、碑石并列兩邊,不遠處是明萬歷年間立的“漢龍亭侯蔡倫之墓”碑,碑后是松竹掩映、青磚合圍的蔡倫墓冢。據(jù)洋縣縣志記載:此墓始建于公元151年,是漢桓帝在蔡倫死后30年,為其平反昭雪后由當?shù)毓賳T和龍亭百姓所建,并歷次封植,后人連年祭祀。在蔡倫墓西側,有蔡倫紙文化博物館,以沉浸式、體驗式的方式重現(xiàn)古法手工抄紙的全過程。
“誰言紙薄,尺幅千金,承載山河歲月;何為功高,瞬間萬世,穿越宇宙時空。”
在運城市鹽湖區(qū)東北25公里的王范村西也有一個嘉慶元年建造的高達7米的牌樓,刻有“漢龍亭侯造紙蔡倫墓”9個大字,南邊是一條大溝壑,溝內(nèi)有幾孔窯洞,窯洞旁立有“蔡倫溝”石碑一通,半坡地帶有蔡倫墓,墓前有嘉慶元年建造的牌樓一個,碑上刻有“漢尚方令蔡侯諱倫字敬仲墓”12個大字。
由此看來,洋縣確和我們運城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因緣。
離開蔡倫墓祠,春風吹過,考察團成員抬頭望去,高高的樹枝上棲息著一對美麗的大鳥,這就是洋縣獨有的世界級珍貴鳥類朱鹮。朱鹮是祈福之鳥、吉祥之鳥,洋縣是朱鹮之鄉(xiāng),朱鹮的發(fā)現(xiàn)驚艷了整個世界,洋縣作為世界珍鳥朱鹮的種源地和最后的家園,蜚聲中外,聲名遠播。
洋縣之行架起了運城和漢中的友誼橋梁,再度加深了兩地的文化交流。黃河文化和漢水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必將結出豐碩的成果。友誼之路已經(jīng)鋪就,愿兩地常來常往,共同創(chuàng)造新時代秦晉之好的嶄新篇章,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注入更為強大的文化力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