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3-31
記者 韓維元 李 斌
一年之計在于春。眼下,正是春耕忙碌時節,對于臨猗縣楚侯鄉東朝村黨支部書記陳毛來說更是格外忙碌。“這片是我們今年新收回的80多畝集體土地,那邊還有村民自己要種的100多畝,全部種植金絲皇菊,預計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將突破30萬元大關。”
在位于涑水河南岸的東朝村,村民們正穿梭在剛剛平整好的農田里,在技術人員指導下忙著栽種金絲皇菊,一派熱火朝天景象。小小的菊花,正成為該村集體經濟收入的“第一產業”和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而在3年前,東朝村的集體經濟收入還一直徘徊在兩三萬元。2019年,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完成后,東朝村成立了村級集體經濟聯合社,但卻沒有相應的產業作支撐,集體經濟一直靠機井、集體土地租賃收入來維系。為了打破這一窘境,該村“兩委”多次組織村干部和黨員一起研討交流,到南方考察學習。
“專家說,由于北方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生產的皇菊比南方口感更醇甜、收益更好。”在這一建議的基礎上,村“兩委”通過多方論證,最終確定了種植金絲皇菊、生產菊花茶的產業發展思路。
找準了產業方向,但推廣卻成了大問題。“對于種慣了果樹的村民來說,不相信種植小小的菊花也能致富。”面對這一困境,村“兩委”經過研究決定將承包到期的集體土地統一收回,由村集體統一種植皇菊。同時,陳毛帶頭領辦了瑞泉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黨員搞起了皇菊示范田。
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黨員們主動認領示范田,帶頭發展皇菊種植,帶頭學習種植技術、加工技術,積極參與皇菊種植生產的各個環節,并通過農民夜校,傳授給其他村民。在黨員的示范帶動下,該村皇菊種植迅速發展到150多畝,并在當年就實現了大豐收。
菊花產業的種植問題解決了,但由于傳統的烘烤技術、烘烤加工設備落后,加工能力不足等問題,導致所產的菊花70%都變質爛掉,雖然豐產卻不能增收。如何提升菊花的加工商品率成了擺在村“兩委”面前的新問題。
2020年,在楚侯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東朝村爭取到集體經濟發展扶持專項資金50萬元,投資新建了4套現代化新型烘烤設備。新設備的投入,不僅讓鮮菊花無一變質浪費,使農戶每畝收入從原來的2000多元增加到7000多元,還通過烘烤代加工,為村集體增加了十多萬元的收入。2021年,該村集體經濟純收入在疫情影響下依然達到6.2萬元,2022年突破了20萬元大關。
集體經濟的“腰包”鼓了,服務群眾的力量就更足了。2022年,東朝村“兩委”利用村集體經濟收入,修繕了村級黨群服務活動中心,建設了高素質農民培訓夜校,提升了村日間照料中心。
“通過‘支部帶領、黨員帶頭、集體增收、村民致富’的思路,我們逐步探索出一條‘黨支部+農戶+特色農產品+合作社+加工廠’的產業發展新模式。”陳毛表示,下一步,東朝村將進一步用好這一思路和模式,一方面積極拓展增加菊花種植規模,實現規模化種植;另一方面,依托現有烘干設備,延伸梨、棗等果脯和脫水蔬菜加工產業,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