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3-18
本報記者 楊紅義 柴瑜竟
設施農業建設此起彼伏,特色種植蓬勃發展綠意盎然;微生物有機肥項目呱呱墜地,循環經濟產業勢頭強勁;特色水產養殖業風生水起,黃辣丁魚項目建設如火如荼;生態康養方興未艾,依山而建的“古月吾鄉”“袁山源水”令人心馳神往……
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契機,萬榮縣皇甫鄉緊緊圍繞市委“五抓一優一促”經濟工作主抓手和縣委“八個文件”要求,緊盯全鄉農業產業發展、項目建設、民生福祉、鄉風文明等重點領域,描繪出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的“皇甫圖景”。
綠色果蔬,撐起“致富傘”
3月2日,春光明媚,在周家村東南邊的百余畝水果示范基地,一根根由弓形鋼線搭建的陽光玫瑰葡萄防雨棚在陽光下閃閃奪目,棚內覆土工作基本完成,具備種植條件。
“項目投資2000萬元,共搭建80多個防雨棚,目前已完成60多個,待全部建完后栽植葡萄苗,6月份就能上架,預計明年上市,每畝收入3萬元以上。”山西眾潤遠通農業有限公司水果負責人王印說,“同時,還要建設220畝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實現‘無人化’生產。”
去年以來,皇甫鄉按照“產業旺、鄉村興、百姓富”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全力發展“特”“優”高效農業,在前小淮村發展大棚西瓜80畝;陳閆村發展新品種桃100畝、梨140畝,并計劃發展大棚陽光玫瑰葡萄100畝;東埝村發展新品種桃80畝、杏70畝。特別是位于胡村的香菇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占地446畝,是全縣兩個最大香菇基地之一,重點打造完整、集群、集約發展的三產融合模式,囊括了制棒、生產、研發和銷售全鏈條,去年被確定為全省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創建項目,目前已創建成功。
走進基地的香菇大棚,一排排菌棒在高1.7米的支架上“排兵布陣”,新鮮嬌嫩的香菇長勢喜人。“從去年9月至今,這已是第4茬菇,一共出6茬,預計4月底這批廢棄的香菇菌棒就要下架。”漫峪口村村民董銀朋介紹說,“這是全鄉所有12個行政村的集體經濟項目,總共246個大棚。我們漫峪口村有36個,我就包了12個,種有‘808’‘121’和‘七河8號’3個品種的香菇,去年那3個月棚均純收入1.5萬元。”
沿著香菇大棚基地往北走,胡村與烏蘇村的交界處,銀灰相間、單體面積各2000平方米的4座鋼結構建筑拔地而起,這是全縣唯一的香菇交易服務中心。
“這里目前建成兩座烘干車間、兩座冷庫以及20間客房,將以一流的設施及物流服務,使全縣香菇收購更加統一有序。”山西果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曹喜高說,“今年,我們還將在園區路以西新建兩個倉庫,最大限度滿足全縣香菇產業發展。”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讓“糧田”變“良田”。時下,東埝村和西埝村正以打造全鄉萬畝優質良田和千畝連片示范田為目標,構筑皇甫鄉糧食主產業圈。屆時,風吹麥浪滾、風起稻花香的“天府之地”指日可待!
綠色循環,躍上新“段位”
編號2A05、2A13、340、752……在位于烏蘇村的向陽牧業養牛場,戴有“身份證”耳標的千余頭花色肉牛摩肩接踵、蔚為壯觀!
“我們公司的養殖場是全縣規模最大、產值效益最好的養殖場,從2018年開始養殖夏洛萊和西門塔爾兩個品種肉牛,規模從最初的60畝260頭擴大到130畝1500頭,去年出欄500頭牛,銷售收入達1500萬元。”萬榮縣向陽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濤說,“養殖場自繁自育,去年建了3棟公牛養殖棚,今年將再建兩棟。除了上規模,還要上‘段位’,即將全面開工建設的微生物有機肥新項目,將實現對養殖場糞污的全部清潔利用,僅微肥這一項將實現年增收4500萬元。”
順著王濤手指的方向向東望去,這個占地20畝的新項目正在平整土地,不日即可開挖地基。從之前的直接賣糞便到將糞便資源化,不僅可以有效改善養殖環境,更是將農業廢棄物做到“榨干吃凈”,實現農業資源的循環利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用牛糞做微生物有機肥,用廢棄的果枝做食用菌香菇棒,用廢棄香菇棒再制作有機肥還田——大力發展“果—菇—菌—肥”循環經濟,推動資源循環高效利用,皇甫鄉正奮力交出滿分卷。
驅車遨游于孤峰山南麓,一望無際的藍色“海洋”里,兩側高兩米不等的藍色光伏板充分吸吮著每一縷陽光。行至基地二期項目施工現場,工人師傅已搭好支架,準備安裝光伏板。
“一期項目投資兩億元、2017年竣工,利用荒坡建設30MW地面光伏,每年供電3600萬度;二期項目投資6000萬元、去年開工,根據土地性質部分建設10MW農光互補發電模式,支架也從高2.5米調至3.8米,目前安裝光伏板、高壓線纜設施同步進行,預計3月底并網發電,讓更多的綠色電流匯入千家萬戶。”山西宏潤新能源有限公司沈默然說,“下一步,我們還將開展農光互補模式的三期項目,目前正在加緊辦理手續。‘光伏+農業’有著節約土地資源、提高土地使用率的優勢,可有效扭轉人口增加與耕地減少所引發的矛盾,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遠遠望去,一塊塊“波光粼粼”的光伏板,在拼出美麗圖景的同時,也承載起碳達峰碳中和的綠色希望……
綠色康養,開辟新賽道
“康養圣地,人文古月”——沿著胡村進村路行進,路兩邊的傳統文化、德孝故事以及鄉規民約標牌在灰瓦白墻上依次排開,位于村最東頭的“古月吾鄉”康養中心全面建成,即將投入運營。
“‘古月吾鄉’是依托9孔古窯洞發展的康養中心,占地7畝、總投資2000萬余元,負責人是咱們村在外經商的成功人士——貴州凱襄新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朝陽。”胡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田萬鎖說。
綠色康養,開辟新賽道。近年來,皇甫鄉在實施美麗鄉村整體推進的同時,深耕特色旅游產業,利用“董永故里”德孝文化發源地的優勢,打造“董永文化”檔案館,開發前小淮德孝文化特色旅游路線;利用運稷線烏蘇段東側建設占地13畝的皇甫驛站,設置停車、餐飲、便民、休息、展示、接待六大功能區,是構建全縣全域旅游“四梁八柱”、點亮“滿天繁星”的重要載體。作為2022年皇甫鄉開展“總部經濟”招商引資的重點項目,“古月吾鄉”聚焦旅游轉型發展,全力打造一流康養示范區。建成后,將與位于南吳村的袁家鄉村休閑旅游項目聯動發展,為周邊群眾提供全方位、高層次的健康養生、綜合會務、餐飲住宿、婚慶策劃等服務。
從南吳村出發,沿著蜿蜒的柏油路一直往西,沿途兩側栽植的新品種杏樹含苞待放。在臨近袁家地界孤峰山南半坡,一處新落成的“袁山源水”康養中心映入眼簾。
一條長廊連接起中西文化,外觀是富有歐洲風情的哥特式建筑,里面則是滿滿的黃土高原氣息,可謂“一步之遙,兩處風景”。“去年7月中旬開始,貴州凱襄公司投資1200萬元,實施道路硬化1.5公里,新建8個戶外太空艙,并對8孔廢棄的‘靠山窯’進行翻新。目前建筑主體已經完成,正在進行室內裝修,預計五一假期就能運營。”南吳村黨支部副書記董世良介紹說,“下一步,他們計劃對附近舊院落進行回收改造,進一步擴大文旅康養規模。”
“‘綠’滿皇甫,活力無限。當前,皇甫的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有緊靠運稷路、運城高鐵站和運城機場的區位優勢,有被授予省級鄉村振興特色產業示范基地的萬榮縣香菇特色產業示范基地,有政界、經濟界、高校等各類成功人士百川歸海的人才優勢,有杏花旅游節、雙泉流碧、柏林晚照、桃洞春晴等旅游資源,有安商、親商、暖商的營商環境,有完善的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的機制建設以及立足德孝文化根基的鄉風文明。”萬榮縣委常委、皇甫鄉黨委書記李哲說,“今年,我們乘勢而上,還將謀劃實施總投資達6.82億元的22項重點工程項目,進一步打造特色產業,深化文旅融合,提升民生福祉,努力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