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不斷增進的民生福祉

——2022年我市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簡析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2-16

本報記者 范 娜 通訊員 張曉旭

2022年,面對疫情反復沖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等多重挑戰,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迎難而上、奮力攻堅,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市民生保障有力,居民生產生活井然有序,惠民政策持續發力,居民收入增長呈穩中向好態勢。

據國家統計局運城調查隊抽樣調查資料顯示,2022年,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7479元,比上年增加2183元,增長6.2%,增速高于全省(5.6%)0.6個百分點,高于全國(3.9%)2.3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位居全省第三。

城鎮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民生福祉不斷增進,主要表現在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轉移凈收入和財產凈收入的全面增長上。

工資性收入是主要動力

工資性收入作為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壓艙石”,呈現穩步增長態勢。

2022年,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1594元,同比增長4.3%,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57.6%,對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40.7%,拉動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5個百分點,是拉動城鎮居民增收的最主要動力。

促進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

——就業形勢穩中向好。我市積極實施就業優先政策,以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為目標,綜合施策、精準發力,打好“穩就業、保就業、促就業”組合拳,統籌城鄉、優化服務、鼓勵創業帶動就業,落實就業援助政策,促進重點群體就業,落實職業介紹補貼標準。充分發揮省外勞務服務站作用,積極對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各類就業服務機構和企業,開展業務交流,確立穩定的勞務輸出目標區域。同時,持續推動“人人持證、技能社會”提質增效,加快“技能運城”建設,廣泛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2022年,我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全年目標5.1萬人,全年完成5.3萬人,超額完成0.2萬人;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人數全年目標3萬人,全年完成4.6萬人,超額完成1.6萬人;新增技能人才人數全年目標2.1萬人,全年完成3萬人,超額完成0.9萬人。

——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上漲。依據上級有關文件精神,全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離休干部按照人均300元/月進行了工資補發,全市共為10.7萬人補發工資8492.6萬元;同步為在編在崗義務教育教師、離休干部和公務員(參公)單位退休人員發放績效獎,全市為6.9萬人補發1.8億元。同時,人社部門協同財政部門,加強機關事業單位工資保障監測預警,在預算安排、執行和資金撥付上,優先保障工資支出,及時兌現晉級晉檔、職務晉升、崗位調整、新招聘錄用人員等工資待遇,確保各級行政事業單位工資按時足額發放。

——企業工資指導線上調。認真落實最低工資標準,印發《關于發布2021年運城市部分職業(工種)工資價位的通知》,轉發山西省2022年企業工資指導線標準(全省企業貨幣工資增長基準線為9%),指導企業完善內部工資分配管理,合理提高勞動者個人工資水平。

——工會發放消費券。全市各級工會組織為各類企業、事業、機關單位的工會會員按照每人300元的標準發放一次性特別電子消費券。2022年,全市共發放消費券2530萬元,覆蓋8.4萬余名職工。

經營凈收入是“發動機”

2022年,我市城鎮居民人均經營凈收入為4381元,同比增長12.6%,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1.7%,對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22.4%,拉動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4個百分點,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不可或缺的“發動機”。

市場主體擴量提質增效、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緩繳企業保險費、實施減免政策,是促進城鎮居民經營凈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在市場主體擴量提質增效方面,2022年,我市全力推進市場主體倍增工程,各級各部門共同發力,推動任務清單化管理,增強要素服務保障,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抓好督導跟蹤問效。2022年,全市市場主體總量達到51萬戶。其中,企業13.1萬戶,個體工商戶36.4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1.5萬戶。全市新登記市場主體12.4萬戶。其中,新登記注冊企業3.6萬戶,個體工商戶8.7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1098戶。

在實施失業保險穩崗返還方面,我市根據有關部門相關文件精神,實施了2022年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工作。2022年,全市穩崗返還企業合計1905戶,返還金額為5727.8萬元,惠及職工15.9萬人。

在緩繳企業保險費方面,我市根據《山西省社會保險局關于認真貫徹執行特困行業階段性實施緩繳企業社會保險費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每月2號緩繳數據由業務系統主動生成。2022年,企業養老保險系統自動對全市符合條件的參保企業7426戶13.4萬人緩繳單位部分1.2億元;失業保險緩繳企業2510戶,緩繳769.4萬元,惠及職工8.9萬人。

在實施減免政策方面,我市實行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減免政策,延續實施費率降低政策惠及2832家企業,減免保費金額0.3億元。

轉移凈收入是強勁動能

2022年,我市城鎮居民人均轉移凈收入9088元,同比增長5.1%,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24.2%,對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20.2%,拉動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個百分點,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的強勁動能。

促進城鎮居民轉移凈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鼓勵創業和各項就業幫扶政策落實見效。用好創業孵化載體,鼓勵支持創業帶動就業。對畢業5年內自主創業且正常經營6個月以上的高校畢業生創業、失業人員創業,給予3年的場地租賃補貼,每年不超過2000元;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農民工等重點就業創業群體給予最高額度為30萬元最長不超過3年的貼息創業擔保貸款。為小微企業吸納勞動者發放就業崗位補貼、就業補助;為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自主創業、靈活就業人員發放社會保險補貼。2022年,市直為8家單位撥付小微企業一次性就業補貼18.7萬元,為857人撥付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補貼445萬元。對“4050”人員進行社會保險補貼。2022年,我市對兩批申請享受社保補貼人員進行了審核,第一批共有735人(“4050”人員)符合享受社會保險補貼條件,共計補貼382.1萬元;第二批共有122人(121名“4050”人員,1名兩年內高校畢業生)符合享受社會保險補貼條件,共計補貼63萬元。

——養老金待遇連續提高。全市共為14.7萬名企業退休人員調整了養老金,人均增加養老金124.1元,月增加養老金1855萬元,補發1.3億元。調整后,全市8097名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月人均增加養老金168.2元。從2022年1月1日起,全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至113元,即在原每人每月108元的基礎上增加5元。

——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標準提高。從2021年10月1日起開始執行新的特困人員照料護理標準。照料護理標準按照全自理、半自理、全護理三檔分類,集中供養對象照料護理標準每個月參照本年度各縣(市、區)最低工資標準的10%、25%、50%確定。提標后,全自理集中供養對象照料護理標準調整為176元/人/月;半自理集中供養對象照料護理標準調整為440元/人/月;全護理集中供養對象照料護理標準調整為880元/人/月。

——消費市場活力進一步激發。2022年,市財政列支4000萬元通用數字消費券,累計核銷996.8萬元,拉動消費5986.9萬元。其中,汽車消費補貼3000萬元,補貼8186輛車,發補貼資金1948.3萬元,拉動消費16億元。發放零售文旅消費券1522萬元,拉動消費6329萬元。13個縣(市、區)發放了1.4億元數字消費券,累計核銷5383.2萬元,拉動消費2.8億元。同時,為全市“兩類”(民政部門確定的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對象和鄉村振興部門確定的易返貧人員)人員發放愛心消費券1611.9萬元。

財產凈收入是有效補充

2022年,我市城鎮居民人均財產凈收入為2416元,同比增長17.8%,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6.4%,對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為16.7%,拉動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個百分點,是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的有效補充。

積極培育和籌措租賃房源、推行使用住房租賃合同示范文本、規范房地產經紀機構和住房租賃企業的市場行為等,都是我市城鎮居民財產凈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在積極培育和籌措租賃房源方面,2022年,全市共籌集租賃房源5989套,其中中心城區共籌集租賃房源2875套。

我市積極推行使用住房租賃合同示范文本,進行房屋租賃合同網簽備案。

此外,我市還規范了房地產經紀機構和住房租賃企業的市場行為,要求房地產經紀機構和住房租賃企業守法經營、誠信經營,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和人員業務、服務素養,為群眾提供健康安全的房屋租賃市場,督促租賃企業積極開展租賃業務,促成交易,有效增加了居民財產凈收入。

如何加快提高財產凈收入在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國家統計局運城調查隊隊長賀武明建議,發揮財產凈收入在促進中等收入群體增收上的潛在作用。鼓勵居民通過儲蓄、轉讓、租借資產資源等方式,獲取收入回報,為居民支配資產行為創造良好環境。同時,健全資本市場,積極引導居民增強理財意識,通過儲蓄、債券、股票、基金、保險、不動產投資等金融產品的投資獲得股息、利息、分紅,引導居民盤活閑置資金、資產,不斷提高財產凈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