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1-31
本報記者 裴旭薇
⑩中心城區道路等一批公共基礎設施投入使用,人民生活品質再攀新高
聚力增進民生福祉,全面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鹽湖至臨猗快速通道、河東東街延長線項目開工建設,舜帝街東延項目主車道全線貫通,鹽臨夏一體化的道路框架日趨完善;官道河、姚暹渠、干河排洪通道改造工程加快推進,干河綜合治理工程干河新村—站北調節池實現清水復流,中心城區26個易滯水點得到治理,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明顯提升;新建或提檔升級園林村莊60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不斷深化;榮獲全國首批“四好農村路”市域示范創建突出單位和全省首批示范市稱號……一年來,我市緊盯廣大群眾的關心關切,以行動映初心、以實事暖民心,“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碩果累累,“技能運城”“書香運城”“健康運城”“幸福運城”加快建設,人民群眾獲得感、滿意度不斷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說,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辦實事,在這一點上,我們從未停止過腳步。2022年,我市圍繞就業、教育、醫療、養老、出行等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一件一件抓落實,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收獲幸福。
城市品質再提升
經過綜合整治的跨湖大道煥然一新,行走其中讓人心曠神怡;鐘樓重建基本完成,中心城區再添一座地標;禹都公園湖面景觀橋和水幕電影讓城市夜景魅力無限;各個背街小巷經過整治舊貌換新顏……2022年,中心城區城市管理在“讓城市更有品質、更有魅力、更加宜居”的目標下,顏值和氣質有了雙重提升,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切實感受到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也讓在外游子感受到家鄉發展的日新月異。
工農橋、棲鳳橋、惠民橋、軍民橋、光明橋……城市立交橋和人行天橋對緩解道路交通壓力起著重要作用。2022年,我市對中心城區9座立交橋和9座人行天橋予以命名,讓這些橋梁在便利市民出行的同時,更增添了文化氣息和地標特色,進一步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和品質。
2022年,我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成并投入試運行,餐廚垃圾處置及資源化利用項目和運城市生態環保產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項目有序推進;全省首個高標準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廠建成并投入使用;市民服務中心項目正式復工;城區防洪排澇集中治理項目完工,經受住了汛期考驗,城市品質實現再提升。
市政道路整治后,市民出行更舒心,干凈的主次干道,整潔的背街小巷,讓城市人居環境再上新臺階,城市顏值得到再提質。這得益于市市容環衛中心開展的“兩深度”行動,即以主次干道深度保潔、背街小巷深度清理為重點,進一步加強中心城區48條主次干道和2000余條小街小巷的環衛保潔工作,采取了沖水、機掃、洗地“三車聯動”作業模式和“五位一體”道路控塵措施,開展了環境衛生大整治行動和小街小巷垃圾清零行動,日均出動作業車300余輛次,累計清理小街小巷死角垃圾160余噸,城市潔凈度得到全面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2月28日,中心城區舜帝街東延擴容改建道路工程項目在歷時10個月的建設后正式通車。這標志著運城北站與運城張孝機場之間的快速連接線被打通,市民來往高鐵站和機場之間無需再繞遠路,乘車經舜帝街下穿侯平高速運三段,就可快速實現空鐵換乘服務,對構建運城新交通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上學就醫有保障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2022年,全市累計投入3億余元用于學校項目建設;投資7000萬元改善提升高中辦學條件,全市63所高中學校全部達到高考綜合改革硬件標準;投資4100萬元,啟動了規劃十小建設項目,目前工程進展順利;投資8411萬元,完成了84所寄宿制學校改造工程,新增學位5710個;投資9158萬元,完成了13所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建設任務,新增學位2760個;爭取到600萬元省財政資金,完成了50所城區小學“放心午餐”建設工程,惠及34507名學生;投資780萬元,完成了11所市直學校直飲水和護眼燈安裝工程。這些真金白銀的投資為我市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2022年,在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的改革背景下,我市對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服務區進行重新劃分,覆蓋所有社區,繼續實施公民同招,優化“中小學招生報名平臺”,共完成報名100360人。我市對85所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分類規范,關停15所、轉段1所、轉公8所、購買學位46所、保留民辦機制運行15所,民辦義務教育在校生由11萬余人減少至不到兩萬人,占比從23.7%降至3.89%,順利完成省定不超過5%的目標任務。
2022年,我市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逐步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為人民健康全方位、全周期保駕護航。為了讓醫療衛生機構能力硬起來、群眾走進來,市縣兩級全部實現由政府分管領導統一分管醫療、醫保、醫藥等工作,積極開展國家、省集中帶量采購藥品、高低值醫用耗材14種,節約費用4億元。鹽湖區、萬榮縣推行醫保按人頭打包付費改革試點,27家二甲以上醫院啟動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實際付費。市中心醫院成功托管臨猗縣人民醫院、夏縣人民醫院,并組建以市中心醫院為牽頭醫院,市直和13個縣(市、區)醫療集團共同參與的城市醫療集團。隨著優質醫療資源加快下沉,三級醫院加強對口支援縣級醫院,全年服務門診21334人次,急診2664余人次,開展手術1524余例,組織會診及疑難病例討論1577余次,開展新技術新業務537余項,實現了以病人為中心,使群眾既享受到便利又得到了實惠。
2022年,我市在2172個行政村設立公共衛生委員會,實現了全覆蓋。2170個村實現一村一所集體產權的村衛生室新建和改造,完成率99.9%,全市大學生村醫配備率達71%。同時,大力推進醫養結合,全市已投入運營的醫養結合機構達28家,186家養老機構全部與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山西省老年友善醫療機構達194家,萬榮縣云嶺社區、河津市紫北社區、稷山縣民樂社區被評為“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
穩崗就業促增收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2022年,我市各級人社部門千方百計穩就業惠民生,認真貫徹“穩、保、育、促、提、控”穩就業保就業六字方針,落實穩就業保就業工作方案,主動出擊扎實推進復工復產,穩住了就業基本盤。
2022年,我市先后開展“春風行動”“春雨行動”“百日千萬網絡招聘”等專項活動,舉辦各類線上線下招聘活動1025場,架起了求職就業的橋梁。為市內7所高校配備人社服務專員,開展“一對一”幫扶攻堅行動。2022年,我市7所高校畢業生共20037人,已就業18909人,就業率94.4%。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方面,我市組織專車447輛次,全年共開展勞務輸出轉移就業26.3萬人。啟動就業援助“暖心活動”,聚焦殘疾、低保家庭、長期失業等困難人員,送信息、送服務、送政策、送保障。全年共募集見習崗位4632個,參加就業見習人員3967人,撥付補貼資金550.74萬元,公益崗位托底安置3391人。推動市校合作方面,我市先后與武漢大學、江西理工大學等50所高校簽署合作協議326個,建立技能服務人才培養基地151個,輸送技能人才814名,提供資金支持200萬元,為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8559人。
勞務品牌是勞動者就業的金字招牌。去年,我市“河東家嫂”“聞喜花饃”被認定為省級勞務品牌,共獲得省級獎金120萬元。運城市零工市場、“絳縣高途”勞務協作基地、“萬榮人”勞務協作基地被認定為省級勞務協作基地,共獲得省級獎金300萬元。推進零工市場拓面提質,全省零工市場現場會在我市成功召開,運城零工市場新址建設運營在即,河津市、永濟市、萬榮縣、臨猗縣、聞喜縣零工市場已投入運營。
2022年,市人社局積極落實國家和省穩就業相關政策,貫徹“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助企紓困渡難關。截至目前,為企業降費減負1.34億元,階段性緩繳社保費1.27億元,發放穩崗返還補貼6104.22萬元,技能提升補貼1239.65萬元,一次性擴崗補助185.1萬元,一次性留工培訓補助4064.8萬元,共惠及用工單位1.7萬余戶52.72萬人。
為人民謀幸福,讓人民過上好日子,說到底,是要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人身上,是要堅持辦好一件件民生實事,解決一個個民生難題。只有這樣,才能持續增進民生福祉,真正讓群眾的幸福生活看得見、摸得著。一年來,我市緊盯廣大群眾的關心關切,以行動映初心、以實事暖民心,“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碩果累累,人民群眾獲得感、滿意度不斷提升,這份高質量的民生答卷也必將惠及每一個河東兒女。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