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3-01-30

毛家山村的知青展覽館,已經成了人們了解知青文化、山村變化的一個窗口。
壬寅年臘月二十八,河東大地年味漸濃,地處平陸山區的毛家山村也是喜氣洋洋。由該村“兩委”主辦的在外優秀人士返鄉座談會正在熱烈召開。
看到村里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會人員紛紛表示,要盡最大努力,為家鄉發展添磚加瓦。座談會上,村“兩委”干部把電話打到了天津,向曾在毛家山村插隊的知青送上新春祝福,拜個早年。
眾人談笑間,一幅毛家山村的“蝶變”畫卷徐徐鋪展開來。
曾經的毛家山村,地處深山,土地貧瘠,落后閉塞。50多年前,毛家山村群眾迎來了改變他們命運的天津知青。10年間,在先后5批、107名知青的不懈努力下,毛家山村實現了通電、通車、通水,農業半機械化、糧食產量翻番、荒山披綠等可喜變化。
2015年,運城民航機場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運城民航機場”)接過了天津知青的接力棒,積極投身振興毛家山村的脫貧攻堅戰中。
在天津知青、運城民航機場、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毛家山村已然變成了路寬水暢、綠樹成蔭、民富村強的新農村。
從生活生產缺水到百年用水不愁
寒冬時節,站在距毛家山村3000米遠的黑牛嶺水庫壩上,結著一層薄冰的寬闊水面與兩岸的青山相映生輝,令人心曠神怡。
“這個水庫就是天津知青50多年前建的,最近幾年水源逐漸枯竭,運城民航機場駐村后,重新引水源、修水渠,并加高庫壩,才有了水庫現在的模樣。”看著眼前的水庫,毛家山村黨支部副書記狄獻生難掩心中喜悅。
溝底水長流,垣上渴死牛。曾經一段時間,吃水問題一直困擾著垣上的毛家山村村民。在村民李建紅的記憶里,自他記事起,村民總是到溝底的一個小泉眼擔水,人畜吃水特別困難。
“1970年,為了解決村民的吃水問題,知青開始和村民建水庫,找水源、挖渠道,在那個缺少工具的年代,他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干了兩年多,終于把水引到了毛家山村。”提起當年知青為解決村民用水問題付出的心血,李建紅陷入了沉思。
1968年12月,首批30名天津知青響應黨中央號召,在郝廣杰老師的帶領下,徒步45天、一千余公里到毛家山村插隊。在隨后的10年間,先后有5批、107名知青在這里度過了他們最寶貴的青春年華。他們與村黨員干部、群眾一起戰天斗地,改造自然,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受到了黨中央的肯定和表揚。
雖說在知青插隊的時候,毛家山村實現了水、電、路三通,但因地處深山、土地貧瘠,該村始終沒能摘掉貧困的帽子。
2015年,運城民航機場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進駐毛家山村與村“兩委”一起開始了脫貧攻堅之路。
“民航機場對毛家山的幫扶是真金白銀地幫、真情實意地扶。”狄獻生說,2019年,知青當年引水的小泉眼逐漸干涸,運城民航機場就投資近350萬元,從6.4公里外把水引到毛家山村,又打了一個928米長、2米寬、2.2米高的山洞,接上管道。去年3月份,村民再次吃上了山泉水。
同時,運城民航機場還對水庫進行了加固,并把庫壩加高了3米,使庫容量增加到了1萬立方米。“這個水利工程是2019年12月25日開工,2022年3月份竣工的。民航機場為我村引水,至少可以解決村里將來100年的用水問題。”狄獻生激動地說。

修建一新的水庫,徹底解決了毛家山村的生活生產用水問題。
從人扛牲口馱到農機現代化
曾經的毛家山村只有32戶人家,1000多畝耕地,因發展滯后,每年莊稼成熟季節,全靠人扛牲口馱來完成收割。
“知青來了后,我們的農業作業實現了半機械化,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村民的勞動負擔。”如今75歲的村民劉百定說。
在劉百定的印象里,知青來之前,村民做農活沒有工具,上山拾柴,收麥子、玉米,啥都是人扛牲口馱,就連小平車都很少。隨著每一批知青的到來,毛家山村先后有了拖拉機、推土機等農用機械,還辦起了加工廠,有了車床,專門加工锨、鋤頭等。毛家山村基本實現了農業半機械化,全國各地都來參觀學習。
“以前我們都是牲口磨面,人在一邊招呼。知青來了后,我們開始用柴油機磨面,輕松多了。知青還給村里帶來了小汽車、電視機,村里人都很喜歡。”知青來的時候,劉百定才20多歲,所以知青給村里帶來的變化她記憶猶新。
在農業機械的助力下,毛家山村的糧食總產量在3年時間翻了一番。這在當時全村只有30來戶人家的情況下,是個很了不起的數字。
毛家山村海拔900多米,晝夜溫差大,種植的小麥光照時間充足,生長期長達9個月。2018年,運城民航機場根據毛家山村實際,因地制宜,又投資80多萬元,購置現代化設備,在村里建起了面粉廠。通過高于市場價的方式收購本村麥子,進行深加工后把優質面粉銷售出去,并申請注冊了毛家山商標……一系列舉措為毛家山村脫貧致富走出一條新路子,實現了村集體經濟零的突破。
毛家山村脫貧后,原來的扶貧車間也被改造成了蒸饃鋪,用村里的優質面粉蒸出沒有任何添加劑、充滿麥香的饅頭銷售,拓寬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運城民航機場幫扶得真不錯,他們可給毛家山出了力了。”劉百定感動地說。
從荒山遍野到綠滿山村
山上,松濤陣陣;村中,綠樹成蔭;路邊,綠意參差。
看到眼前的毛家山村,任誰也想不到,半個世紀前曾是一片荒蕪。
1975年出生的毛擁軍說,知青在的時候,他并沒有記憶,稍微大一些,只記得村里的主路好長一段時間都是土路,而且路兩邊光禿禿的,也沒有綠化。長大后,他和一家人在縣城定居,偶爾回來一次。每次回來,都會發現村里發生的變化。
“大概十多年前,村里修了一條水泥路,再后來,村里有了成片的樹,這兩年再回來,水泥路變成了景觀路,小山村變得綠意盎然。”毛擁軍說。
稍微年長些的狄獻生清楚地記得,當年,郝廣杰老師帶領知青在山上栽種了百畝蘋果園、千畝核桃坡等經濟林,并在荒山上種植了大片油松。
運城民航機場駐村工作隊來了后,在山上又栽種了百畝雙季槐,在知青路兩側種上了石榴樹、冬青、草等,進行綠化。
“雙季槐早已給村里帶來收益,且銷售得很好。近幾年,運城民航機場為毛家山村辦企業、興水利、搞綠化、跑銷售,還帶領村民出去考察學習、開闊眼界、解放思想,前后投資了500余萬元,為毛家山村今后的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狄獻生笑逐顏開。
2021年,毛家山村與附近的廟洼村、劉家溝村合并,組成了新的毛家山村。新的毛家山村由16個居民小組構成,總戶數增加到628戶。
運城民航機場駐毛家山村第一書記王靜介紹道:“如今,我們依托毛家山村獨特的資源,重點打造知青文化、紅色文化,同時組織村民發展養殖業和旅游產業。我相信,有知青的表率在前、有駐村工作隊的扶持、有肯干的村干部和群眾、還有在外優秀人士的‘反哺’,毛家山村一定能富起來、美起來、全面振興起來。”
“中南海里水潺潺,誓語曾向主席宣。兩化三通連躍起,知青一事永流傳。民航接續不辭苦,開洞勞辛總化甘。興建磨坊酬意愿,扎根山上賦新篇。”運城民航機場駐毛家山村工作隊隊員、鹽湖區詩聯學會副秘書長曲成林作的這首詩,正是對天津知青、運城民航機場“接力”振興毛家山的真實寫照。
□記者 張國平 景斌 荊毅萍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