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3-01-17
文/通訊員 許 暉 圖/本報記者 閆 鑫 陳方斌

基建配套日臻完善
全年工業總產值完成200.4億元,同比增長17.9%,規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4.5億元,同比增長19.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5.3億元,同比增長18.2%。其中,工業投資完成26.3億元,同比增長26.7%;限上社零完成54.5億元,同比增長6.5%;進出口總額完成11億元以上,同比增長80%以上;利用外資1297萬美元,同比增長17.59%;產出強度250萬元/畝以上。
這是2022年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運開區)交出的一份成績單,也顯示出該開發區連續4個季度各項指標在全省開發區中位列第一方陣。
2022年,站在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坐標上,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迎來了“打造開發區建設升級版,決勝高質量發展新戰場”的歷史新使命。作為全市經濟發展的主陣地、主戰場、主引擎,“如何將運開人更好地凝聚團結在一起”“如何在決勝高質量發展新戰場中蹚出一條新路”“如何引領推動全市經濟更快更穩地邁向高質量”等一系列問題成為運開區能否擔負歷史使命并贏得未來的重要支點。正是在這一系列紛繁復雜的歷史背景下,運開區立足當下、著眼未來,響亮提出了“3364”工作總要求,即“當龍頭、站排頭、作表率”的工作理念,“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的工作導向,“規范、創新、擔當、統籌、溝通、作為”的工作方法和“要打主動仗、要做全閉環、要定高標準、要有快節奏”的工作標尺,共同構架起“自信自強,同心同力,爭先爭優”的運開區精神。
通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運開區不僅逐步實現了“當龍頭、站排頭、作表率”的目標,實現了運開區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一次轉折,也為闊步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奠定了堅實根基。
明確發展目標 用好工作抓手
產業體系成鏈成勢
“要抓好經濟工作,就必須要全面用好‘五抓一優一促’經濟工作主抓手,要通過抓招商引資、抓市場主體培育、抓發展動能轉換、抓項目達產達效、抓人才智力支撐、優化營商環境6個領域,實現促進高質量轉型發展的目標。”在2022年年初召開的運開區經濟工作暨打造開發區建設升級版動員大會上,運開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鵬奇不僅向全區提出了“打造開發區建設升級版,決勝高質量發展新戰場”的新目標,還進一步明確了要全面用好“五抓一優一促”經濟工作主抓手。這全面喚起了運開區“當龍頭、站排頭、作表率”的昂揚斗志。
有了清晰的目標、有力的抓手,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尋找突破口。為此,運開區通過分析研判,將焦點對準了“兩個轉型”。
“近年來,我省以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和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為牽引,在持續深化產業轉型的同時,加快促進數字經濟全面發展,這些不僅為我們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大環境,也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期。”在李鵬奇看來,只有緊緊抓住“兩個轉型”,才能實現運開區的突破性發展,才能奠定未來發展的根基,才能實現運開區在全省開發區中“當龍頭、站排頭、作表率”的目標。
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產業轉型之戰迅速在運開區打響。

大運新能源汽車產業突飛猛進
2022年8月26日,在第二十五屆成都國際汽車展覽會上,大運集團舉辦了“智贏未來 遠航汽車”品牌發布會,現場向全球首發遠航系列兩款豪華轎車和兩款豪華SUV以及高端豪華純電平臺“B.H.D平臺”。此舉在為廣大消費者獻上一場充滿科技感與品質感的豪華汽車“盛宴”的同時,也吹響了大運新能源汽車代表山西本土汽車品牌進軍高端市場的新號角。
作為全省重點產業和“鏈主”企業,大運集團搶抓新能源汽車市場機遇,在布局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同時,旗下遠航新能源汽車對標國際一流豪華品牌,攜手博世(中國)、華為、阿里斑馬等世界一流企業,共同研發并擁有多項行業領先的高端智能技術,關鍵零部件全部采用行業頂級供應商產品,綜合性能超越百萬級豪車,為其成功邁向新能源汽車高端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實現了“換道超車”。
“作為‘鏈主’企業,我們就是要敢于‘當龍頭、站排頭、作表率’,不僅要把企業做大做強,更要把關聯企業聯合起來,把我們山西沒有的供應鏈引過來,才能實現科技轉型,成為新能源汽車的‘領跑者’。”大運集團董事長遠勤山表示,一年多來,在運開區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大運新能源積極發揮“鏈主”企業規模集聚效應,繪制產業鏈圖譜、研判產業態勢,搭建交流合作平臺、促進互惠共贏,全面凸顯“鏈主”作用,先后帶動20余家配套企業選擇在運開區落戶投產,產值突破100億元。
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突飛猛進的同時,一大批戰略性新興產業也迅速在運開區崛起。正威運城新材料產業園年產25萬噸低氧光亮銅桿連鑄連軋生產線項目正式投產運營,北銅新材料銅箔項目成功試產,銅基新材料產業鏈當年實現產值超30億元;綠色建材產業鏈30余家企業產值超10億元,華兆東南和山西建投實現產值翻番;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鏈、運城制版、卡樂仕、其龍高端包裝等項目快速推進;總投資17.8億元的陜建源網荷儲一體化等一批光伏項目實現并網運行;新能源汽車、裝配式建筑引領綠色低碳循環產業加快推進。
與此同時,數字經濟也得到快速發展,中科三陽大數據應用研發綜合體項目有序推進,清控創新基地建成標準廠房5萬余平方米,山西康新科技產業基地開工,電子信息、數字產業等20余家新興產業企業入駐;網絡貨運從無到有,運城市網絡貨運數字產業園建成運營,入駐貨運企業10余家,當年營收超億元;鸛雀園服裝等傳統產業通過直播帶貨等方式拓展線上市場;建筑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加速融合。
一批批具有戰略意義和發展潛能的優勢產業鏈全面實現產業能級提升,一個個具有集聚性的產業和具有行業發展趨勢的現代產業體系逐步形成,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狠抓項目建設 強化精準招商
市場主體全面倍增
項目建設與招商引資作為開發區的主責主業,也是開發區的永恒課題。如何讓這些老課題展現出新氣象、實現新突破,如何讓這些主責主業更加出色、出彩,運開區再一次用“當龍頭、站排頭、作表率”的工作理念給出了答案。

清控創新基地建設有序推進
“一方面,我們積極發揮‘鏈主’企業主體作用,圍繞‘鏈主’企業開展招商引資,延伸鏈條,先后成立了5個產業鏈招商專班,制定產業鏈招商圖譜;另一方面,我們建立了‘領導包面、專班包鏈、部門包點、專員包企’的招商服務機制,強化‘政府+鏈主企業+產業園’招商合力,高效精準開展產業鏈招商。”運開區招商服務部負責人張鵬表示。
在此基礎上,運開區充分利用線索庫、對接庫、簽約庫、開工庫招商引資“四庫”動態管理,對項目進展情況進行匯總研判,建立了“線索抓對接、對接抓簽約、簽約抓開工、開工抓投產”的閉環機制,做到“一對一跟蹤,一對一洽談”,精準解決困難需求。堅持“區內商”和“區外商”相結合,“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先后赴廣州、上海、天津、山東、青海等地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招商活動20余次,在京津冀及環渤海地區、長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開展駐點招商。全年新簽約項目52個,總投資244.52億元;當年開工48個,簽約項目開工率達92.3%;新開工固投項目計劃投資額達78.23億元。與年初市級下達任務量相比,簽約額完成率達105.2%;開工項目完成率高于目標任務32.3%;新開工固投項目計劃投資額完成率達158.04%;非固投項目和“直升規”項目全部完成。
運開區作為推動產業集聚、優化經濟布局的重要載體,同樣是項目集聚的主平臺、項目建設的主戰場。為抓好項目建設,運開區圍繞建設新興產業強市,強化項目對產業鏈的支撐,圍繞“五張清單”謀劃,發揮“四庫”作用,滾動開展“三個一批”活動。
2022年,運開區共實施項目115個,總投資418.54億元。其中,產業項目87個,總投資216.76億元。當年新開工入統工業項目44個,總投資82.23億元,項目數量、投資額分別增長132%、90%;億元以上工業項目15個,總投資77.17億元,項目數量、投資額分別增長275%、90%。
截至目前,運開區共實施“三個一批”項目54個,總投資126億元;省級重點工程項目9個,總投資110.45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112%;市級“1311”重大工程項目17個,總投資154.35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117%。新建重大轉型項目9個,總投資64.98億元,完成任務的130%。
市場主體是穩增長、穩就業的“壓艙石”,市場主體倍增事關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為此,運開區結合全市“市場主體建設年”活動,把加大培育力度、推動市場主體擴容升級作為目標,扎實推進市場主體倍增工程。
2022年,運開區新登記市場主體8993戶,凈增長19.79%,市場主體總數達32113戶,每千人擁有市場主體150.8戶;認定省級眾創空間2家、市級重點實驗室1家、市級新型研發機構1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8家,總數達26家;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34家;認定山西省民營科技企業4家,數量達15家;培育入規工業企業10家、入規服務業企業4家、入限貿易企業28家;“晉興板”掛牌5家、“展示板”掛牌20家,年度增速在全省71個縣域試點排名前五。
隨著各項工作的深入推進,運開區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壯大,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持續增強,投資拉動能力不斷夯實,發展后勁不斷激發,市場主體實現全面擴容升級。
提升服務效能 優化營商環境
發展更加高效高質
“今天能一次性拿到全部證件,讓我感受到了新的‘運開速度’,‘店小二’式的全流程幫辦代辦服務也讓我們在建設生產中更加安心放心。”2022年3月15日,山西河東雄風農機有限公司在運開區政務服務中心同步取得不動產權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建筑工程施工許可證,這也成為運開區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標志性事件之一。
營造一流營商環境,不僅是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改革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關鍵一環。

正威運城新材料產業園投產運營
2022年,運開區聚焦工業項目零距離、零收費、零延遲、零投訴“四零服務”,持續深化“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不斷優化工作流程,釋放改革集成效應,創新推出了“四證同發”審批服務模式,創建了“開心辦”政務服務品牌,進一步為運開區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注入活力。
為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優化營商環境,2022年,運開區在建立健全“四級”包聯服務體制的基礎上,還建立了三級困難問題協調解決機制,先后入企幫扶6252次,收集解決企業“急難愁盼”問題445個,集成推進“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辦理承諾制項目37個,供應“標準地”12宗525.34畝,全過程全代辦項目55個。
在提升“軟件”的同時,運開區還將基礎設施完善提升作為“硬支撐”,總投資18億余元的柳河東路跨越南同蒲鐵路立交橋實現通車,河東東街延長線、陶朱公街、港東二路、湯里街、湯里東路、司馬溫公路、港南大道、港西一路和空港北區雨污分流改造等項目全面推進,開發區綠化、美化、凈化、亮化全面升級,市容市貌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全面完善。
圍繞提升服務效能、優化營商環境,運開區還研究出臺了《運開區促進外來投資和支持企業提質增效獎勵辦法(試行)》《運開區促進工業投資獎勵辦法(試行)》等系列惠企政策,積極鼓勵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通過“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高發展能效。
在提升服務效能中,運開區還把精準服務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著力點,率先實施工業用地彈性出讓機制,精準確定投資強度、產出強度和稅收強度,按比例予以固投獎勵,加大用地需求保障力度,全力推進土地集約利用,幫助企業獲得信貸支持7.61億元;推薦103家企業入選全市產融合作“白名單”重點企業;積極統籌疫情防控和企業生產,優化完善貨運車輛“點對點無接觸”全閉環管理機制,確保企業正常生產需求。
人才是一切發展的前提和根本,為了實現全面高質量發展,運開區始終把人才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先后建設了干部隊伍、企業家隊伍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三支隊伍”,后備人才庫規模達1104人。與8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簽訂了省校合作協議,建成22個省校合作基地,華兆東南·太原理工裝配式建筑工程技術中心入列首批省校合作科研平臺市級示范項目。
一串串數字背后,是運開人在“當龍頭、站排頭、作表率”工作理念下,用自信自強、同心同力、爭先創優的奮斗精神書寫的新答卷;一個個項目背后是運開人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用規范、創新、擔當、統籌、溝通、作為換來的豐碩成果;一次次營商環境優化的背后,更是運開人用“要打主動仗、要做全閉環、要定高標準、要有快節奏”的工作標尺,在決勝高質量發展新戰場上描繪的嶄新畫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