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12-26
張秋明 楊建義
仲冬時節的古絳大地,已是天寒地凍。但在新絳縣古交鎮南李村的日光溫室大棚里,卻是一片暖意融融的景象,村民們正在菜壟間來回穿梭,采摘成熟的蘑菇、西紅柿、黃瓜等蔬菜,豐收的喜悅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南定國是南李村種植蘑菇的專業戶。今年7月份,他剛換了新的蘑菇菌棒,11份進入采摘期,這是他種植蘑菇的第2個年頭。“我現在3個大棚全部改種了蘑菇,雖然受疫情影響,價格略有下降,但每公斤也能賣到4塊多錢,一個大棚大概能收入6萬元,總收益有20多萬元。”南定國說。
南李村位于古交鎮南部,全村現有700余戶3200余人,是一個傳統蔬菜種植村。蔬菜大棚最多時發展到600多個,但采用的都是傳統種植方法,投入多產出低,干活費時費力,收入還十分有限,許多村民干脆外出打工,嚴重制約了該村經濟的發展。
近年來,南李村緊緊圍繞黨的富民政策,通過示范帶動、土地流轉、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等方式,幫助村民在舊大棚的基礎上進行轉型發展,積極引導村民改種投入少、效益好的蘑菇、油桃或新蔬菜品種,鼓勵有條件的村民發展先進的新型日光溫室大棚。此舉,不僅減輕了村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蔬菜的質量和品質,還進一步拓寬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據了解,南李村現有各種設施大棚300多個。其中,蘑菇大棚30多個、新型日光溫室大棚10多個、新品種蔬菜大棚100多個及油桃大棚150多個。村民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種植新品種西紅柿、黃瓜、蘑菇和油桃,全村年收入達3000萬余元。
“今年在村委會多方協調下,村里聘請了農業專家多次給我做技術指導,我在蔬菜生產中嘗試生態種植、綠色生產,通過使用有機肥料、科學管理土水肥,使蔬菜達到無公害綠色標準,黃瓜、西紅柿個頭大、口感好,我這一個大棚就能收入6萬多元。”蔬菜種植戶蘇立杰激動地說。
在南李村,村民們通過科學種植,輪作倒茬,黃瓜、西紅柿實現一年兩收,村民們用勤勞的雙手增加了土地的產出效益,讓自家的“錢袋子”鼓了起來,開辟了增產增收的新希望。
冬日暖陽下,古交鎮下派到該村擔任黨支部書記的郝益鋅正在和幾位田間勞作的村民一起有說有笑,細數著今年的收入,暢談著明年的打算,大家表示:“現在黨的政策好,產業發展興旺了,我們的干勁更足了,好日子還在后頭哩。”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