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兩山理論”的芮城實踐

——寫在芮城縣被命名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之際

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11-24

解世強 張學晉

大河東去,芮城相迎;條山列陣,激蕩雄風。

近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第六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芮城縣榜上有名,被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這是芮城縣繼榮獲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之后,又獲得的一項國家級殊榮。

近年來,芮城縣委、縣政府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匯聚起全縣上下“熱愛芮城、共謀發展”的強大合力,聚力轉化,點綠成金,努力構建以生態農業、綠色能源、黃河特色文旅產業為支撐的生態產業體系,積極探索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逐步實現了從“生態美”到“生態富”、從“綠色顏值”到“金色價值”的轉變,成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示范者。

踏綠而行,以綠養綠,轉化資源“以綠生金”

夏日的圣天湖碧波蕩漾,或白或紅或粉的荷花競相開放,游客暢游其中,盡享荷花之美;大禹渡百萬林木四季蔥郁、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極高,素有“黃河明珠”“北國江南”“森林氧吧”之美譽。

芮城縣委、縣政府忠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全省率先創新設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促進中心,高質量編制《黃河流域(芮城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不斷加強黃河沿線生態治理和美麗鄉村建設。

在西侯度實施荒溝綠化工程4000余畝,投資3000余萬元建設西侯度遺址圣火公園,圓滿承辦二青會“一活動兩賽事”,西侯度圣火采集點2020年被國際權威雜志評為景觀類別大獎。

立足“黃河”文化、“水利”文化、“大禹”文化,推進大禹渡升級改造發展,2021年大禹渡揚水工程被評選為第四批國家水情教育基地。

先后投資3億余元將圣天湖打造成黃河中游“一湖圣水、十里梅嶺、百頃紅荷、千畝花田、萬只天鵝”獨一無二的自然景觀。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芮城段全長93.4公里,串聯沿黃的西侯度、大禹渡、圣天湖等黃河文明古遺跡和風景名勝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既帶動全縣各旅游景區點上提質、線上串聯,又開拓了旅游資源,為全域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窗見綠、出門見景。芮城縣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血脈,著力打造公園城市,一園一特色、一園一主題,形成了“園中建城、城中有園、城園相融、人城和諧”的美麗格局,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植入公園,讓紅色基因傳承賡續。

依綠而為,借綠生綠,開創能源革命新局面

中條山坡上,一排排光伏板閃爍著藍寶石一樣的光芒,猶如一片片舞動的藍色海洋。

芮城縣委、縣政府搶抓國家推進能源革命先機,全力加快創建全國能源革命和碳中和示范縣。成立芮城縣碳中和促進中心,與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江億院士團隊合作,編制《芮城縣碳中和規劃方案》;引進中電投、中電國際、華能集團等實力雄厚、技術領先的新能源企業,實施總投資127.7億元的光伏、風電和農村屋頂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項目;在中條山沿山一帶以“農—林—光”互補模式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帶動沿山居民和村集體增收2600余萬元。

總投資4.4億元的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是芮城縣發展新能源產業,創建國家能源革命示范縣、碳中和示范縣的引領區和“火車頭”。園區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招商鏈條化,聚焦產業鏈前端。去年入園的4個項目都站在產業鏈最前端,每拉長一個鏈條,都能發展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企業。到“十四五”末,芮城將力爭全縣清潔能源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00億元,為全市蹚出轉型發展新路作出芮城貢獻。

截至2022年9月底,全縣新能源已建成裝機量152萬千瓦,在建裝機量68萬千瓦。年預計發電量20億千瓦時,是2021年全縣總用電量的2.3倍,年可減少標煤消耗6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12萬噸。

變廢為綠,托畜生綠,建設生態循環示范鎮

在南磑鎮萬畝農業循環圈,一排排有機蔬菜大棚里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南磑鎮以發展生態、循環、綠色農業為方向,以生豬養殖龍頭企業為依托,通過“豬—沼—糧—豬”生態循環模式,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通過厭氧發酵方式處理生豬糞污,產生沼氣供企業發電自用,固液分離后的沼液供周邊農田使用,沼渣和玉米秸稈等利用智能好氧堆肥設備生產有機肥,年處理10.9萬噸糞污,使用農業秸稈1500噸,豬糞發酵年可轉化有機肥5000噸,形成“生豬養殖—養殖廢棄物處理(沼氣)—秸稈綜合開發利用(肥料化)—標準化種植—生豬養殖”的區域生態循環系統,實現了農業綠色循環發展,每畝土地每年為農民增收300元。

同時,南磑鎮不斷加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力度,全面推進鄉村綠化、美化、亮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工程,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形成了以農家樂和聚集村為主的民宿休閑游,以自然景觀、特色風貌和人文環境為主的生態文化游。

因農生綠,宜綠創綠,創農產品“特”“優”發展模式

在學張鄉斜口村菊花產業園,一簇簇一團團菊花,紅的似火、黃的賽金、白的勝雪,為芮城的秋天增添了繽紛色彩,引來無數游客的贊賞、客商的青睞。

芮城縣委、縣政府因地制宜,深入貫徹農業“特”“優”戰略,大力推廣綠色化、標準化生產,支持特色產業生產、貯存、加工、銷售一體化發展,堅持以節促產、以節興農,舉辦“花椒節”“菊花節”等活動,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不斷提升特色農產品知名度和影響力。芮城花椒、蘋果、屯屯棗、蘆筍、香椿、菊花六大產品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數量全省最多,先后被認定為“國家級出口水果質量安全示范區”“粵港澳菜籃子基地”。

目前,芮城蘋果年均產量70余萬噸,產值21億元,純收入14億元,出口加拿大、新加坡等27個國家和地區;芮城“大紅袍”花椒種植面積達12萬畝,年加工花椒3萬余噸,延伸發展花椒醬、花椒粉和花椒芽等特產,產品價值達到億元;芮城屯屯棗種植面積達3萬畝,遠銷東南沿海城市和東南亞等地區。全年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達25.1億元,帶動全縣農民純收入遞增7%以上,“特”“優”農產品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風光錦繡,山河壯美。“兩山理論”,花開芮城。芮城縣委、縣政府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用“綠色”生成“金色”,留住了美麗山水,走出了創新之路,全方位高質量推動綠色發展,唱響了“熱愛芮城、共謀發展”的時代壯歌,努力探索“兩山”高水平轉化的芮城實踐。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