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南小希時間:2022-11-22
生活中有個現象很常見,很多人覺得自己沒有被好好對待,但又覺得別人這樣對待自己是可以理解的。
理想化一段關系 讓自己失去現實感
戀愛中的女性往往會被一個問題困擾:男友經常失聯、不回信息。但她轉念又覺得,一定是自己太焦慮、黏人,才讓他逃避。
在婚姻中也一樣。一些家庭中,經常不著家的丈夫讓妻子又委屈又無助。但很多妻子也會這樣想:“他已經很不錯了,畢竟他一直都在賺錢養家。”
聽起來矛盾,但仔細一想,她們似乎都在努力相信自己是被愛著的,之所以在關系中受苦,要么是他人無奈,要么是自己不好。
也許,對很多人而言,“被愛”是一個很大的誘惑。有人甚至會為此理想化一段很平常的關系,讓自己失去現實感。
朋友李雪一直懷念初戀男友,她說,這么多年過來,只有初戀是她心中的“白月光”。然而,多年后,初戀男友重新聯系她,稱他欠了一些債,幾次暗示想向她借錢。見她無反應,便變本加厲地編造事由賣慘,最終,李雪只能心痛地以拉黑收場。她心痛的是,為什么他要破壞自己珍視的回憶。
當理想化的濾鏡破碎后,她再回想過去,才發現他人品堪憂,也找不到任何細節可以證明自己被深愛過。他或許曾對她好過,但遠沒有她想得那么好。但對她而言,她需要放大溫暖的細節,以確認愛的存在。
很多人也是如此,好像只有被另一個人愛過,自己才會有價值。如果無法從別人眼里看見自己,就好像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印記一樣。
或許是因為要接受這樣的事實是困難的,不是Ta有苦衷,不是你不夠好,只是因為Ta真的不夠愛你。
也許Ta真的不夠愛你
Ta真的不夠愛你,那不是你的錯覺。Ta不夠愛你,因為很多人本來就缺少愛的能力。
Ta不夠愛你,還因為很多愛本來就是好壞參半、帶有瑕疵的。一個體貼的伴侶,可能會經常因為焦慮而數落另一半。正是因為每個人有各自的人生命題,所以能給予他人的愛也是不完美、有缺憾的。
而表達不滿是自我整合的必經之路,這就造就內心無法表達憤怒不滿的伴侶,把所有的攻擊性都指向了自己。這也等于切斷了對外界的需要,把所有孤獨都留給了自己,讓自己陷在了無助和黑暗中。
Ta不愛你,是因為沒有人是“人見人愛”的。而堅持讓他人愛自己,往往是出于自戀的需要。
M先生在相親時遇到一見鐘情的姑娘。但接觸幾次后,女方便日漸冷淡。可是,M先生卻鍥而不舍地邀約和聯系,忽略了自己正在走一條單行道。
當被問及為什么不肯放棄,他說:“也許是她慢熱,只要我不放棄,她一定能接受我。”他還分析,也許以前的戀情讓她受傷很深,她需要時間走出來。也許她的原生家庭給她造成了不良影響,讓她無法敞開自己。
他唯獨放棄思考的是,女方可能就是簡單的不喜歡他,對他不感興趣。
而自戀特質越明顯的人,越容易阻斷自身對外界的覺察和現實感,停留在被愛的想象中。究其背后,往往是很深的內在信念:如果沒人愛我,我就毫無價值,所以,你不可以不愛我。而我是全能的,只要我努力,我一定能讓你愛我。
“被愛”,不需要去證明
也有人能夠很清晰地辨別自己的“被愛”和“不被愛”。所以,當感受到被不合理對待時,他們會果斷地維護自己的邊界。
舞蹈演員小林面對自己的事業,覺得付出和所得嚴重不對等,所以無法全情投入。當她面對富二代男友的求婚時,便做好了辭職當全職太太的打算。但一次在KTV,她被男友要求在眾人面前跳舞、娛樂他人。她感到自尊受到踐踏,也清楚地感受到男友并非真的愛自己。于是果斷提出分手,堅定回到了舞蹈事業中。
初一看,很多人會覺得她是一個追求浮華的人,但深入看她與父母的相處模式,父母在關鍵問題上的涵容和促進,便會知道,為什么她有清晰的邊界和高自尊水平,在關鍵抉擇時能夠“人間清醒”。
養育者給予支持性、健康情感邊界的愛,能夠促成孩子的分離個體化。這樣,他們既能與外界建立關系,又不會失去個性和自尊。
所以,在關系中,他們能夠區分自身的問題與他人的問題,他們既敢于表達自己的需求,也不怕展現自己的攻擊性。而那些沒有經歷過分化的孩子,成年后卻更容易寄生在與他人的關系中,成為努力證明愛的人。
努力證明愛的人,往往是缺愛的。就像那個美化初戀的女性,是在關系中不斷受傷的人。像很多陷在負面關系中的人一樣, 他們會感受到關系總體是有害的。這可能源于與這個世界連接的方式帶著自身未覺察的模式。
沒被愛照亮的生命,是羞愧的、黑暗的。也因為這樣,才更容易咀嚼甜美的殘夢。(《中國婦女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