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王 杰時間:2022-11-08
朱康有的新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基礎》(軍隊“雙重”學科建設項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研究成果)最近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2019年他出版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子課題研究成果)一書,新著延續了這種探索思路,從歷史傳承、現實建構、創新展望的貫通中,探討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深厚的文化基礎。“文化基礎”一語含義甚廣,從書的有關篇幅和內容分布來看,仍然是集中于論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合這一主題。有學者說,朱康有的研究,踩對了“點”——新時代提出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之一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康有在碩士階段研究方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博士階段和我一樣都是中國哲學方向,工作以后我們兩個又同樣從事中高級干部教學工作。既有個人的學科背景作為基礎,也有外在環境的氛圍的影響,這就使得他的學術興趣點逐漸轉向從國家意識形態建構需要出發,專注于把中華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進行思考。據該著“后記”所言,書中內容實質為近兩年多所刊發的論文匯集(由70多篇大大小小的文章組成),在當初構想和寫作每篇文章時,并無意指向一個較大文化體系的搭建;現在把它們聚在一起,構成所謂大部頭的章節,基本上可以形成一個相對而言的整體,即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基礎”這一主題展開在方方面面。
百年來,自從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時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便未停息。由于實際斗爭和建設的迫切亟須,我們顯然更強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結合。新時代,傳統文化重新進入國家意識形態視野,成為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資源。作為文化自信的根源性組成部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評價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遂成為學界探討的重大時代課題。
把文化作為基礎性的工作來抓,這是時代的鮮明特點。文化滲透在社會生活的點點滴滴,屬于精神觀念的架構——人們都能切實感受到,它主要從被動適應于社會物質層面,逐漸轉向自覺的引領向度,實為文明走向更高程度的表征。小康及其帶來的感性生活的豐裕,為更多的人靜下心來從事精神反思打下了牢靠基礎。中華民族復興大業必以中華文明的復興為基本條件之一,我們要從學理上夯實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文化基礎——此即關乎新時代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根基的穩固。康有認為,研究應始終著眼于現實問題展開理論思維的觸角,在探索解決“具體而微”的專題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落到實處。他的這個觀點和我可以說是不謀而合:因為現在學界同仁講的“結合”不少還停留在空泛抽象層面;應對每一個課題細化,真正找到諸如民本思想、治國之道、廉政建設、儉約文化、“大同”理想等具體“結合點”,使傳統文化理念入耳更入心,尤其是結合各個領域,轉化為實踐的力量。本書以文化的“現實建構”為核心,關注了社會發展過程中意識形態提出的大量看似“細節”之處。我們今天尤其強調治理一個大國需要強化歷史思維的必要性。文中的“歷史傳承”部分,并非僅為研究歷史而無關當下:字里行間透露出來的對現實的洞察,其實一直隱藏在上下文的選材和觀點提煉中。最后的“創新展望”,一方面結合對權威引經據典的文義釋讀,挖掘背后的創新和轉化路徑;另一方面通過對《論語》部分章句的今解,闡明將經典引入現實生活的方法。
文本跨度很大,對于那些習慣于從上下關聯中推導可能結論的讀者來說,估計感覺會有些突兀和不大適應,但突破單向度的敘事方式,或在馳騁開合中予人以更多啟發。我們要從意識形態視角看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融匯,在文明史的廣闊視野觀照下,遵循“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原則,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從而深固當代治理根基,推進中華文化復興。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所評著作作者朱康有系我市平陸籍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