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10-01
記者 邢智軒
服裝加工廠里,咔嚓咔嚓的剪裁聲、嗒嗒嗒的縫紉聲此起彼伏;農業示范園內,風過葉動沙沙作響,一串串陽光玫瑰葡萄飽滿圓潤、香味怡人;冷庫廠區里,村民們來來往往裝卸貨物……這是記者近日在鹽湖區金井鄉貴家營村看到的生動景象。
該村積極探索以黨建引領促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新路徑,立足村情實際,用好政策資源,著力推動村集體經濟壯大提質,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38萬元左右,解決200余名勞動力就業問題。
村集體有了致富產業,“家底”漸漸厚實起來,貴家營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尉忠朝說話也有了底氣:“我們把村集體收入的50%,以現金形式分發到村民手中,讓村民拿到真金白銀。另外的50%用于硬件設施建設和改善,切實讓村民感受到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帶來的好處。”
貴家營村的變化是我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我市在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中,以“一村一方案”為主要抓手,以“1+4+N模式”為基本路徑,精準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壯大,破解產業經營性收入偏少等難題。
“1”是建立全國首家市級鄉村資產數字化服務平臺。搭建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等經營主體與金融部門對接平臺,實現了涉農資產權益證書數字化,有效破解集體經濟組織“融資難”問題。截至目前,累計推出惠農信貸產品134款,向26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累計授信2113萬余元,向其他各類經營主體累計授信1100萬余元。
“4”就是4種模式。一是村黨支部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有效破解普通農民專業合作社凝聚力較弱、抵抗市場風險能力不足等問題。二是集體經濟組織牽頭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在實現不流轉土地的情況下開展適度規模經營,為農戶提供單環節托管、多環節托管、關鍵環節綜合托管和全程托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將小農戶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幫助農戶節本增效,同時拓展集體增收空間。三是村企結對。統籌企業和農村兩個主體,因村制宜、因企制宜,組織村企之間在資金、技術、項目、市場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四是打造“五好”紅色村。堅持紅色領航,盤活紅色村集體資產資源,推動紅色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綠色產業優勢。
“N”就是積極探索其他模式。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因地制宜,通過聯村黨建、盤活集體“三資”、提供服務創收、發展物業經濟、實行混合經營、股權補償分紅等多種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在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中,各縣(市、區)探索出了符合實際情況的發展路徑,鹽湖區開展以“百企聯百村、百企興百村、百村評百村、百萬獎百村”為主要內容的“百企興百村”專項行動,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河津市實施“強村富民”工程,通過規范化“清”、系統化“化”、法治化“收”,做深做實“清化收”工作;稷山縣實施“十萬清零”攻堅行動,出臺五方面23條政策措施,推動全縣所有村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10萬元……
目前,全市有526個村黨組織牽頭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種植類410個、養殖類38個、旅游類14個、農業生產服務類55個、農產品加工類9個;171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入股或牽頭成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組織,服務面積600萬余畝,帶動小農戶6萬余戶,托管面積位居全省第一;1500余家企業與2173個村進行結對。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