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我田野考古的足跡,從未離開過運城”
——專訪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院長戴向明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9-27

記者 李丹鳳

“30年來我從事田野考古的足跡,從未離開過運城。從考古上看,運城是塊寶地,表里山河、物華天寶,中華文明在此多次濃墨重彩地留下過印記……”戴向明多年來扎根運城開展考古工作,今年他應邀參加了本次旅發大會。

戴向明,現任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院院長,曾參與山西垣曲商城遺址的發掘和垣曲盆地聚落考古調查,主持了山西運城盆地東部新石器至早期青銅時代聚落考古調查與研究項目,此后又主持了山西絳縣周家莊史前遺址和絳縣西吳壁遺址的發掘工作。運城是他的考古作業之地,更是他眼中的考古寶地。

9月21日,2022年山西省第八次旅游發展大會暨第33屆關公文化旅游節開幕之際,記者采訪了戴向明。

從仰韶文化中期,包括運城在內的陜晉豫交界地區廟底溝文化中心的文明曙光,到龍山時代前半階段廟底溝二期文化輝煌的高光時刻,從龍山后期更為精美的玉器、彩繪陶器等貴族墓葬陪葬品及有大型壕溝環繞的聚落遺址,到青銅時代精美絕倫、獨步世界的青銅禮器……戴向明向記者梳理了河東文明的前世今生。

文明曙光:商城密碼

“一開始做考古,我就到運城參加垣曲商城遺址的發掘。這個遺址在一個高臺地上,它的山腳下就是黃河,黃河對岸是河南的獅子山,晉南表里山河的氣勢撲面而來,帶給我非常新奇和震撼的感覺。”談起首次到運城田野考古時,戴向明印象美好而深刻,“那時候條件比較艱苦,每天都坐著三輪車一路顛簸到工地。工作之余,我喜歡拿著相機到處轉一轉,見識當地的風土民情,看著古城鎮晉南古老民居門頭上的磚雕……當地民風非常純樸,我跟村民們相處得很好。”

關于垣曲商城遺址的意義,戴向明表示,它作為早商時期少有的城址之一,是中國早期的城市雛形。雖沒有都城的規模那么大,但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中原王朝的核心區域之一。因為它的腳下就是黃河渡口,過了黃河到河南,就到了當時的王朝腹地。商王朝為了占領晉南的土地和獲取這片土地上的銅、鹽等重要資源,就在這個關鍵的交通要道上設置了這樣一種所謂城堡型的城址。

在戴向明看來,垣曲商城遺址的重要性還在于它建立了考古學文化的序列。他說:“在這之前,我們上一代考古人曾主持發掘了垣曲古城東關遺址,這是一個新石器時代遺址,年代更早,包括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代的遺存。垣曲古城東關遺址和垣曲商城遺址都非常重要,而且這兩個遺址正好前后銜接,就把晉南或者靠近黃河一帶的晉南地區的整個考古學文化的序列完全建立起來了,這個非常重要,就像我們建立家譜一樣,了解一個家族,要有一個譜系,這兩個遺址就是把這個譜系給建立起來了,其重要性正在于此。”

穿越盆地:丈量文脈

2003年,戴向明的考古工作重心從垣曲轉移到了運城盆地這樣一個更廣大的天地。

2003年到2006年,他先是帶領團隊作了區域性拉網式考古調查。幾年時間,他們過村走街,用腳步丈量整個運城盆地東部廣闊的大地。“整個田野都被我們‘掃蕩’了一遍。我們對從新石器時代到早商時期的遺址有了非常全面的把握,包括遺址的大小、規模、古代文化遺存,因此,這個階段的遺址很少有遺漏。”

在前期調查與試掘的基礎上,2007年,戴向明帶領的國家博物館考古院考古團隊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以及運城相關文物保護部門合作,正式開始在周家莊遺址開展發掘工作,此項工作持續了十年。

問及這十年發掘工作的收獲,戴向明表示,之所以要發掘周家莊遺址,是因為它的規模很大、規格很高,是當時我國最大的遺址之一。而且遺址上有十二三米寬、七八米深的大型壕溝環繞。這么大的一個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來挖掘做防護的壕溝,其中必定有一個強有力的社會組織。這就與早期國家文明的起源相關聯,因為所謂的文明起源、國家起源,它首先是要有一個非常龐大的社會組織。“所以周家莊遺址的發掘工作,我們做了十年,其終極的學術目的是研究晉南早期國家文明起源”。

夏商爐火:燭照中條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入選“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一遺址由戴向明負責,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及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發掘。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青銅時代,銅禮器與武器,皆為國之重器,而銅就屬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青銅冶鑄技術就是當時先進生產力的體現。因此,西吳壁等冶銅遺存的發現,不但填補了中原地區早期青銅產業鏈的空白,而且為探討夏商王朝崛起與獲取、控制和利用銅這種重要戰略資源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資料,對于研究夏商代表的早期中原王朝文明體系和內涵也極具價值。

從2018年開始,戴向明在絳縣西吳壁遺址帶隊工作。說起西吳壁遺址的發現過程,戴向明覺得十分“幸運”:“這個遺址很出彩,為什么要做這個遺址?是因為我們之前在運城盆地作調查時,發現它是一個面積達到七十來萬平方米的夏商時期的大遺址。”

夏商周是中國的青銅時代,以發達的青銅文明著稱于世。青銅禮器作為國之重器,是中原王朝的貴族用品,是一個人等級身份的象征,它精美的程度、復雜的工藝獨步天下。然而制作它的銅料從哪里來?這在過去是一個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

西吳壁的考古工作進行得很順利,大量的冶銅遺物重見天日,一個前所未見的遺址展現在世人面前。尤其是在這里發現了夏商時期冶銅爐殘跡、木炭窯等遺跡,出土了大量礦石、銅煉渣、殘爐壁,還有煉銅時的鼓風設備鼓風嘴兒……豐富了冶銅生產鏈的各個環節。

西吳壁遺址的新發現,解決了夏和早商時期中原王朝鑄造青銅禮器的銅料來源問題,發掘了非常豐富的冶銅遺存,證實了這個地方是支撐早期中原夏商周王朝興起的重要的戰略資源的產地。

文物無言,卻是歷史最深情的講述者。

在戴向明看來,“在不同歷史時期,遠從史前時代一直到后來的漫長的歷史時期,在河東大地這片沃土上,運城的先民有一種杰出的能力,他們憑借自身的資源優勢,以及勤勞和智慧,不斷地把這種資源優勢轉化提升為經濟優勢、文化優勢,從而達到一種文明的高度,甚至能代表中華文明的輝煌時刻。可以說,運城跟我們國家早期文明的形成發展、早期王朝的興起密切相關,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地方。所以我說運城是個考古寶地。”

仰觀天宇,時間更加深邃;俯身耕耘,未來無限可能。“相信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我們河東大地這片沃土上的運城人民,甚至山西人民,以他們的智慧和勤勞,必能創造更為輝煌的文明成果。”戴向明如是說。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