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9-14
隨著年齡的增長,看著母親發色從黑變得灰白,再變得雪白,我心里對母親的親情越來越濃。
母親不再高大,在我身前變得越來越弱,讓我每時每刻都想保護她。但是,母親仍然堅持和父親在工地上敲著帶灰的磚,一毛一毛、一塊一塊地攢著錢,夏天汗流浹背,冬天手背皸裂……這樣辛苦換回來的錢,母親竟然眼睛眨都不眨捐給了敬老院??粗先藗兏屑さ臉幼樱艺驹谀赣H身邊,覺得她變得高大起來。
我的目光越過母親的身影,回望著家鄉那黃土雕刻成的溝溝峁峁,回望著還是年輕姑娘的母親走在黃土山梁上。
我的母親叫張淑榮,1940年出生在河津小梁村。
母親沒有讀過多少書,卻有著一顆愛國心。在祖國如火如荼的建設熱潮中,十八歲的姑娘懷揣夢想,獨自一人離開家,進了運城拖拉機廠,開始書寫人生的新篇章。
進入拖拉機廠的母親勤學好問,敢于嘗試,勇于創新,時間不長,就在鉗工方面獨當一面,成為工廠的標兵、重點培養對象、入黨積極分子。但在后來的精簡職工運動中,母親作為入黨積極分子,響應號召,離職回家。
回家鄉的第二年,母親與父親就完了婚。接著,我們兄弟姊妹就相繼出生。母親是個熱心腸的人,她有在工廠的手藝,十里八鄉的鄉鄰都喜歡把用漏的鐵鍋、銅壺等送到會焊接的母親手里。焊接,需要燒紅烙鐵,需要炭火,也就耽誤了做飯,常常母親手里的活沒有做完,我們就放學了。我們兄妹幾個經常因不能按點吃飯而餓肚子。
在那物資匱乏的年代,家中已經缺衣斷食,但母親竟然從外面背回一個流浪兒!進了門,母親急忙把流浪兒放下,徑直走到正吃飯的我跟前,一把從我手中奪去還沒有進嘴的饃饃,那是家里剩下的唯一一塊饃!母親給了流浪兒吃……隨后又把他留在家照顧了幾天,滿世界地為他尋找家人……
父親的老師在一次塌方中,舍身救下幾個學生,自己卻受傷癱瘓了。父親對母親說明了情況,善良的母親多年來便一直照料這位英雄老師?!半m然老師救的是其他同學,但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我和你爸一定要照顧好他,這條路你記住,等我們有事去不了的時候,你替我們去?!彼倪@句話讓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活著,就要幫助別人,把鄰里鄉親當成一家人,一家人要相親相愛、相扶相幫,這才是生活的意義?!蹦赣H經常對我們說。
村里有老人去世,善良的母親都會毛遂自薦幫人穿壽衣。無論酷暑寒冬,只要有人來叫,母親都會風雨無阻去幫人……
有一年,村里搭建戲臺,說每人捐夠五十元就能上功德碑。有個村民,也想出力,可兜里只有十元錢,熱心腸的母親發現后找人借了四十元,滿足了他的愿望……大家都覺得不值得這樣付出,可是母親她愿意成人之美。
母親還經常幫助鄰村的人。一次,她在路上碰到一位鄰村人暈倒在地,她又是掐虎口,又是掐人中,還及時聯系病人家屬和醫院。
還有一年,母親花了一年半時間辛辛苦苦喂養大了一頭豬,但聽說村里要用,就直接把豬送去了。說是給老百姓辦事,她愿意白給……
這就是我的母親,樂善好施的母親!
母親總是嚴格要求自己,勤儉持家,善待他人。
為了掙錢,母親曾經步行百十里地給汽運廠耕地。為省錢,她白天干了一天活,結束了就走夜路回家。
因要供養我們兄妹四人,父母總是沒日沒夜地勞作著,但經不住家里人口多,經常是入不敷出。每每想起這些,我都不知道怎么才能報答父母對我們的恩情!
記憶中,母親借鄰居家的糧食,還的時候總會多給一些!她經常說:“借別人一小碗米,要還別人一大碗米!”我結婚的時候,沒有錢,母親操心操勞,四處張羅。一張白紙條上,記錄著從親朋好友那里借來的錢款。從那天起,我們好似一下子長大了,再也沒讓父母在外面借過錢!
我們的孩子考上大學時,母親還給每個孩子拿一萬,獎勵孩子,不管她多么辛苦,對待孩子從來都是一視同仁!
時間如白駒過隙。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瓦刀“叮叮當當”敲磚的聲音依舊在我耳旁響著,仿佛是母親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敲擊著黃鐘大呂,時刻提醒著我要嚴于律己、善以待人。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